二、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

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二、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如是说。

因为孔圉地位高,所以,一般人都以为,不耻下问,是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不感到羞耻。

这个解释也未尝不可,如果,孔圉不是大夫,而是国君的话,就更可了 。

下,本意是表方位,但引申的话,就是表态度谦卑。

按照以上的解释,向地位高和平级的人求教,就不觉得羞耻了。而在生活中,向平级求教,是最难堪的,所谓同行相轻。

所以,不耻下问,最贴切的解释是:不以卑下地向人求教而感到羞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5346.html

更多阅读

6-11、子曰:贤哉,回也!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凿 [集解]孔曰:“箪,笥也。颜回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皇疏]美其樂道情篤,故始末言賢也。所樂則謂道也。[邢疏]言回居处又在隘陋之巷,他人见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小百姓一己私利,到泱泱大国的政治决策,人类社会从来没有间断过纷争。春秋时期,再不比尧、舜时民生极艰、民智混蒙。此时生产力已得到一定的发展,至少有更多的

《论语》之总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是个通假字,通喜悦的“悦”字。这是讲到“学而时习

声明:《二、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为网友奋斗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