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学习——胎体胎质鉴定

瓷器胎体胎质鉴定:

元明清瓷器胎体胎质鉴定应注意把握一下几点:

一是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明清瓷器制作程序很规范,胎土都要经过人工淘洗,因而胎质显得干净。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二是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明清瓷器制坯前的制泥是人工,人工制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现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用这样的泥制作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三是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的大件藏品和清代康熙早期以及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四是观察胎质是否滋润活泛。老瓷器制作用的胎泥都经过陈腐,加上露胎部分长期与外界物质和空气接触,经过风化和吸取营养,胎质有滋润活泛的感觉;仿品瓷器的胎质一般则较为硬、呆、不活。

元代的胎体胎质
元代的胎体胎质

明代的胎体胎质

康熙时期的糯米胎
清三代的胎体胎质


清代的胎体胎质


现代仿品胎体胎质

现代仿品胎体胎质

瓷器鉴定学习——胎体胎质鉴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5506.html

更多阅读

明清瓷器鉴定 明清瓷器鉴定 耿宝昌

明清瓷器鉴定——简介本文由冷锋编辑整写,如果不妥或者沟通请联系本人。中华陶瓷博大精深,但大多因为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

134篇康熙青花的极致——墨分五色 康熙青花瓷器鉴定

人们称誉康熙青花,必谓之“墨分五色”,这指的是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可在绘画中区分事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这种青花,一改元明两代青花传统平涂的单调画风,使青花发色深浅不一,如同绘画中的“墨分五色”,故康熙青花又有“

瓷器鉴定学习——元青花瓷器鉴定资料汇集

青花瓷属釉下彩,它要在1300度以上的高温中才能烧制成功。它的出现可追塑到唐代,从出土的整器和碎片来看,当时就有点彩纹的青花瓷器了。宋金时期青花只是作为线条等辅助纹饰出现在彩瓷当中。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器应该是元代中期才成熟的

清三代珐琅彩的鉴定要领和鉴定标准 清三代瓷器鉴定

清三代珐琅彩的鉴定要领和鉴定标准(这个问题在文物鉴定领域目前还是一个空白)(一)珐琅彩与重工粉彩最根本的区别:不少人对于重工粉彩和珐琅彩在认识上还是个模糊的,经常把珐琅彩误认为是粉彩。把軋道工艺重工粉彩误认为是珐琅彩。它们的最

声明:《瓷器鉴定学习——胎体胎质鉴定》为网友带你逍遥带你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