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最近,天气转凉,趁夜间读读书,是比较惬意的事,随手翻到孔圣人的《论语》,里面的“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让我想了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尤其是“观过知仁”四个字,很具思辨意味。我想,如果谁把它们写成大字,悬于中堂,一定显得很有文化。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了解他的美德,这样的逆向思维有很大难度,至少对于我来说如此;倘若反过来,先认可一个人的高尚,再看他的错误,显然,这个要容易得多。
问题是,前面的“各于其党”,回旋余地太大,不管正反如何理解,似乎都是正解。圣人就是圣人,不会把话说死,观过知仁也好,观仁知过也罢,目的还是不清不楚。
前段时间,央视主持人芮成钢问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你坐经济舱,是不是在提醒美国欠中国很多钱。这里,芮成钢把坐经济舱当作“过”,还是“仁”?网络对此看法不同,褒贬不一,反正我是一头雾水,只明白一点----“各于其党”,就是鸡同鸭讲。
又是一个新闻。洛阳性奴案里的性奴们,居然对犯罪嫌疑人心怀感恩,网上说这几个受害者,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意思是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相反还帮助袒护加害她们的人。在这里,过即是仁,仁即是过。人性已被颠覆,别开了一回生面。
还是一个新闻,说中国首富三一重工老板粱稳根,即将步入仕途,官至中央委员一级,我不由想起曾经的中国首富黄光裕正身陷囹圄,黄光裕有过,却未知其仁,也无从知晓。粱稳根无过,然仁在哪里,仍然无从知晓。于是,从“各于其党”出发,也行不通,因为只有一党,哪来的各于呢?
总之,圣人之书不好读,读不好。几千年前,过有过的定义,仁有仁的标准,叫人不会糊涂。时下,所谓现代社会,文明昌盛,我却越来越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