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博客里诽谤了几个大师名人,可是一直觉得还很不够,意犹未尽。我不明白伊东丰雄的建筑为什么要追求“速朽”,以及如何才能追求“速朽”。他盖的那些房子,机灵、乖巧、讨人喜欢[],在我看来更适合放在橱窗里。但是以我之见这些不是建筑师该干的事。施太格缪勒1970年代写的《当代哲学主流》开篇就讲到哲学专业的分裂。他说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在哲学研究中,虽然所有人都顶着哲学家的帽子,但是一些哲学家完全不理解另一些哲学家在干什么,也理解不了他们为什么这么干,处于无法交流的状态。我得承认,我对现在的很多建筑师,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就是这种感觉。实际上我还有一个更大范围的装逼犯名单。比如现在有点时髦的BIG在我看来就不像是一伙建筑师。再比如藤本壮介的设计毫无思想可言,这样的人受追捧是我永远也弄不明白的事。
也许应该把话说得再简单直白一点。如果对我们的专业知识做个清点,我认为可以把类似于盖里、哈迪德及其用最新型的软件所创造出来的纯粹图像的东西排除在建筑学之外。这些建筑师和软件创造出来的“新”的形式,倒因为果,混淆了建筑学的伦理,在美学上肤浅而滑稽,除了瞬间的震惊之外没有长久的价值和对人心智的启迪,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扭曲人的现实感,只适合十六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观赏。这一类建筑,如果可以称之为建筑的话,和三十年前流行的美国式的后现代建筑一样,徒有其表,把建筑降低为一场生理水平的简单的“刺激—满足”反应。
我们应该记住,建筑学不是一个每年提出一种新理论或者视觉形式去讨好观众和听众的职业,建筑师更不是一群可以肆无忌惮地任意实验各种新形式的科学狂人。最重要的是,建筑学脱离了历史的维度就成为无源之水。我不相信现在流行的无历史意识(a-historical)、无政治意识(apolitical)的纯形式的操作能够挽救建筑学。有人不承认这一点。有些人可能会说,看,盖里的毕尔巴鄂美术馆吸引了那么多游人参观,甚至拯救了一座城市,这难道不是一个好的建筑么?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是,建筑的价值远远不是只用经济学标准能够衡量的。
如果非要做一个根本的立场表述,我想说的是:我决不承认那些已经发生的事都是正当的。具体到中国的现实,我决不承认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也不觉得现实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这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某某是有问题的,但是人家忽悠了一大批人,造成了相当的影响,所以代表了成功之一种。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市侩的逻辑,十足鲜廉寡耻,和建筑学的讨论没有任何关系。我唯一的恐惧是将来的人们在谈论这个时代的时候,被他们所代表。如果能和未来对话,我想说请千万不要把我划到他们那一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