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达国师
据史书记载,晁错(前200—前154)是我国西汉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杰出的改革家,他一生兼学儒法,知识渊博,靠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官至御史大夫,并一直深受文帝、景帝的器重和宠信。景帝为太子时,晁错担任太子家令,号称“智囊”,为景帝顺利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景帝尊为老师。在晁错改革思想的影响下,景帝即位之初也很想有一番作为,不想当守成皇帝,要做开拓君王。因此,他一即位就马上任命晁错为内史,旋即提升为御史大夫,对晁错信任有加,言听计从。
自刘邦建汉之后,大量分封同姓诸侯王,作为巩固西汉皇权统治的支柱。到景帝初年,地方同姓诸侯王国已多达22个,他们拥有很大的封地和权力,具备了独立的政治和经济体系,这就使一些不法同姓王暗暗扩充实力,产生了与中央皇权分庭抗礼的野心,当时地方封建势力迅速膨胀,已经严重威胁着中央皇权。例如,吴王刘濞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他在其封国内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之亡人,谋作乱逆。对于封国隐患,晁错从文帝时就主张削藩。这时更是表现出了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屡屡上书,明确提出削藩,对不法同姓王进行坚决打击,他分析当时的形势后指出,诸侯王的封地占了大半个汉王朝,他们专治异政,不禀京师,和皇帝同姓不同心。因此,要除内患,首先就要逐渐削减地方诸侯国的封地,将封国的权力收归中央,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目的。在削藩策中,他以吴国为例,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在晁错的一再怂恿下,准备不足的汉景帝,断然实施削藩政策,因而逼反的各诸侯王,爆发了“七国之乱”。
因而,诸侯王把晁错当作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给朝廷施压,给晁错冠的罪名是“欲危社稷”。且刘濞在写给其他诸侯王的信中说:“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之地,使吏劾系讯治,以侵夺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人,欲危社稷,所以号召各国起兵,振弱伐暴,以安刘氏。”汉以孝治天下,高祖刘邦就说过这样的话,天下刘姓是一家,因此,外姓臣子参与进来是最易招惹是非的,稍有不慎便会有以疏间亲之嫌,进而招来杀身灭门之祸。吴王刘濞等人正是利用了“离间刘氏骨肉”这把利刃,向晁错刺去。
据史书记载,袁盎和晁错不合,晁错在的地方,袁盎离开;袁盎在的场合,晁错也退避。袁盎曾因在吴国为相,接受刘濞的财物,因而获罪去官。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怀疑袁盎与刘濞有联系,建议调查袁盎,并主张杀掉袁盎,景帝认为袁盎曾是文帝信任的大臣,没有同意。当时,朝廷上下一片惊慌,面对突如其来的混乱,文武百官包括景帝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当景帝听窦婴说袁盎有使七国退兵的妙计,他迫不及待地召见当时已经去官的袁盎。召见袁盎时,景帝正和晁错商量调运兵粮的问题,当袁盎回答景帝,吴所诱皆无赖子弟、铸钱奸人,故相诱以乱时,晁错也明确赞同袁盎对策之善,但晁错未料到袁盎支开他,竟然向景帝建议杀他以使七国退兵!袁盎分析,叛军并未说要推翻皇帝,只是说要清除天子身边的晁错。如果皇帝杀了晁错,那七国有什么好说的,只有退兵了。景帝表示不会因一人乱天下。因此,袁盎献计杀晁错以使诸侯罢兵,成了晁错被杀的直接导火线。
当“七国”叛乱后,缺乏足够思想准备的汉景帝方寸大乱。此时,他需要晁错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帮他解围,而这个书生意气十足的政治家,不但没有什么锦囊妙计,反倒不知所措,性情之下竟然向汉景帝出了两个馊主意,即建议景帝到前线平叛,自己留守长安,正是这两个馊主意,直接把他送上了断头台。实际上,汉景帝实在是一个稳健、胆小、优柔寡断、毫无主见而又薄情寡义的皇帝。当削藩的导火线直接引发了七国之乱直接威胁到皇权的稳固时,汉景帝六神无主,手忙脚乱,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听信谗言,对刘濞等人心存幻想,完全动摇了支持晁错改革的信念。直至彻底抛弃晁错,企图与诸侯妥协。因而,晁错自然而然地成了景帝向诸侯妥协的替罪羊。
晁错的悲剧是源于他的性格所致。他是一个善于为人谋,不善于为己谋的人,他锋芒太露,不知迂回,触人太多,不知多结善缘。而一人立于朝廷之上,孤危之状却浑然不觉,只依仗皇上的宠信,便以为天下事没有不可为的。像这样一个谙于国政,却疏于世故的忠臣,在朝廷大臣中就会不得人心。晁错一心为汉室尽忠,极力主张“削藩”,但是到头来却成为平息叛乱的牺牲品。自古以来作为一个政治家应该忠须有道,“削藩”是一件有关大汉的江山社稷,千秋大业的大事,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像晁错这样一个书生意气,而不是谋定而后动,是很难行得通的。
可怜的晁错,最终被骗到了刑场。奉旨前去执行命令的首都卫戍司令(中尉)陈嘉,并没有告诉晁错朝廷要杀他,还以为是叫他去开会,兴冲冲地穿了朝服上车,结果稀里糊涂被拉到东晁错市,腰斩了,连遗嘱也没来得及留,且全家被灭了门。晁错就这样被他一生效忠的皇帝出卖冤杀了。
悟达国师,生于唐朝,四川湄洲人,俗姓陈,七岁出家,法名为知玄,十四岁時,即为皇帝、大臣、文武百官一万人等讲解《涅槃经》,人称“陈菩萨”。詩人李商隐和悟达国师的交情甚笃,他曾经写一首诗赞叹悟达国师:“十四沙弥解讲经,似师年纪秖攜瓶;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
知玄法师年少時,有次参访丛林,在长安京都某寺挂单,遇到了一位僧人。這位僧人生了一种“迦摩罗”的恶疾,全身生疮,发出冲鼻难闻的秽气,谁都厌恶和他來往,知玄住于他隔寮,怜愍他的病苦,常常自动去照过他,连一点讨厌躲避的脸色都沒有。后來病僧的病好了,感激知玄的德风道义,就对他說:“谢谢你的照顾,今后你如有难解之事,可以到四川彭州九陇山來找我。山上有两棵大松树为标志,我叫迦诺迦。”
在唐武宗会昌法难之后,佛教遭遇空前浩劫,至唐懿宗登基時极欲振兴佛教,遂迎请知玄法師与外道众徒辩论,彻底粉碎一切外道邪見,佛教因此再度振兴,知玄也因此成为全国佛教界的领袖。
知玄和尚因为德行高深,故贏得唐懿宗的尊崇,在咸通十年(公元八六九年),懿宗皇帝亲临安国寺,求教佛法,赐给知玄讲经宝座,座高二丈,以壇香为材,用金丝镶成龙凤花纹,旁設磴道,并封其为悟达国师。国师升堂讲经时,以一念骄慢心生起,于座上看见一珠飞入左膝盖,旋即生出一个人面疮來,有眉有眼,有口有齿,与人面一样,每天需要饮食喂他,疮像人一样开口啖食。知玄和尚痛苦万状,虽召请了各地名医,但皆摇手逊称无药可医。
就在百医束手莫策,疮疾日烈时,突然记起当年在京都与那位病僧临別所说的话,于是前往西蜀入九陇山去寻找。一日,傍晚时分,山路难行,正不知如何是好时,忽然遥见在山腰之处两松并立,高耸入云,心中大喜,快步走向前去,只见广阔的殿堂,金碧辉煌,那位僧人已含笑站在寺門前了,引之入寺,两人相见万分欣喜,国师頂礼毕--述说其苦。僧人告之翌日岩下泉水洗濯,即能痊愈。
翌日清晨,僧人命一孩童帶路,引领国师到岩下清泉之畔。国师刚欲以“慈悲三昧法水”准备洗膝上人面疮時,不料人面疮竟忽然出声开口說:“不要洗!不要洗!您曾否读过西汉史书,袁盎与晁错传?”国师回答:“曾读过”。人面疮就讥讽地說:「您既然读过了,可知袁盎殺晁之错事?往昔的袁盎就是你,而晁错是我。当吴楚七国造反时,你在帝前谗我,致使我腰斩于东市,这深仇大恨,我总想寻求机会报复,可是你十世为僧,认真修行,持戒十分精严,冥冥中有护法在旁保护,使我无法近身报复。如今由于你受皇上的恩宠,而生傲慢之心,使我有机可乘。今蒙迦诺迦尊者的慈悲,调解我們的仇怨,赐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脱,所以我們之間的夙冤也告终结,从今以后我不再和你为难作对。”
国师听了嚇得魂飞魄散,连忙掬水洗疮,痛入骨髓,晕绝在地,不省人事,复苏后觉得左腿已安然无恙,人面疮已不知去向。乃知那位僧人是位圣僧,国师欲回寺礼谢尊者,但回身一看,金碧辉煌的崇楼宝殿,已杳无踪影了。
悟达国师因蒙迦诺迦尊者垂慈,为他解了多生宿冤,为报答此广大恩德,于是在该处结庐,朝夕礼诵,所作的忏法即今之“慈悲三昧水忏”。
从悟达国师的故事,我们不难体会到,三世因果实在是可怕的,冤家宜解不宜结。再者,平日积善是多么重要,只有积善者,在遇到危难时,才会有人援手相救。南无阿弥陀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5804.html
更多阅读
《心经》念诵方法(2012-01-06 16:59:26)转载▼标签: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菩提加倍咒遣除违缘度母传阿底峡尊者文化分类: 心经系列索达吉堪布等大德都曾经说过,每天念几遍心经对我们早日了悟空性智慧及清除障碍非常有帮助的。堪布答:因为《
[转载]妖言水浒之宋押司1每天早上起床之前,宋江都要跟自己的灵魂搏斗很久。首先他要从床头拿下一根针扎自己几下。感觉到疼痛之后,才会睁开眼。然后他还要在心里默念一些常识:会刮沙尘暴的是天,走路会陷下去的是地,只能暂住的是东京,大宋
【新闻背景】7月的广州赤日炎炎,身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75岁的黄少英老太,急火火奔走于五个政府职能部门之间。黄少英自1979年退休后一直能按时领到社保费。今年7月,她从银行卡上发现账户上没了社保金划拨。到医院看病用医保卡交费时,医院
慈悲三昧水忏御制水忏序夫三昧水忏者。因唐悟达国师知玄。遇迦诺迦尊者。以三昧水为濯积世怨雠。知玄遂演大觉之旨。述为忏文。普利将来甚盛心也。其为福德莫可涯涘。所谓三昧者。正受之名也。不受诸受乃为正受。真空寂定此心不动。
再世情缘这部片子是在寂静法师博客上有看到的链接,之前从也没有人推荐过,只是很喜欢再世两个字。所以就点击看了!很有教育意义,很值得一看,百看百感,百看百新!世间大爱--小我--舍与得,这是个真实的真人真事情!剧中的主题歌就是张宇写的《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