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爱莲说》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写作背景

周敦颐《爱莲说》赏析

谢燕颉

(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是千古名篇周敦颐的《爱莲说》。其大意是,水生、陆生、草本和木本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代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人们非常喜爱牡丹;而我只喜爱莲花,是因为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污染,沐浴在清澈的涟漪中而不显得妖媚;梗茎内中通透而外形挺直,既不是藤蔓也不是枝条;体香飘得越远而越感清幽,洁净植株亭亭玉立,然而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过分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

我说:菊,乃花中的安逸隐士;牡丹,为花中的富贵福人;莲,是花中的堂堂君子。唉!对菊花的酷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已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珍爱,跟我一样的不知是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可以说大众化了。

这一篇小品文文字清新,思想深邃,富有哲理。虽然只有一百一十九字,但其主题突出,深刻博大,含蓄,意味深长,对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文化品位、道德水准、价值取向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对了解人的生命价值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特别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已成为官宦士子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文章告诉我们,不论是为人还是处事,均要境界高远,既追求理想,又保持节操。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而且经久不衰,乃至被译成英文,流传环球。

周敦颐(1017—1073),为是我国理学开山鼻祖,其理学思想,又在中国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从小就喜爱读书,故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他的气度,均深深地感动过许多人,并前来追随他,其中最著名的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为此,他们也成为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二)

此文的特点是,以莲喻人,托物言志。即《爱莲说》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的坚贞不渝精神,“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艺术上,最突出的是采用了衬托手法,用菊进行正面衬托,又用牡丹进行反面衬托。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相当于杂文,实质上是散文。“说”借描绘事物进行抒情言志。即通过借助某一事物,或记叙事物,或说明事物,或议论事物,从而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数情况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想。写法上却不拘一格,故行文高迈、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却波澜起伏。

既然是借物抒怀,那么同样的一句话,可包含有二层意思,甚至多重意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即包含为多层意思。通常一层喻物,另一层抒怀。

《爱莲说》,所阐述的是爱莲的道理。为什么爱莲?或者说,莲为什么值得爱?爱莲的什么?怎样爱莲?

我们知道,莲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曼咏的对象。但是大多数只知道赞叹它的清姿素容,并未将其精神实质诉诸笔端。然而在这篇散文精品,作者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深刻描写,颂扬了莲的坚贞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自己洁身自爱的品质,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并对追名逐利的庸俗世态,表达了鄙视和厌恶的态度。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是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后一部分则揭示了莲的喻义,并通过三花分评,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前一部分,首先是描述莲处于污泥之中,却一尘不染,从而折射出它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高贵品质;其次是描述莲虚心挺身,毫不牵扯,永不攀附的高尚精神;再次是描述莲如卓尔不群的君子风格,并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深刻印象。

  当然文章前段所说的一切,事实上也是作者自己人品的真实写照。关于这一点,从后段中可得到明证,“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他在感慨,又在发问,象自己一样具有莲的品格的人是否太少。

文章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菊、牡丹反衬出莲的美;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的高洁进行对比,从而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

以菊和牡丹进行正反衬托,表明自己只爱莲,并且在描绘莲的形象同时,赞美莲的崇高品格;又把莲与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进行比较,突出莲是“君子”,从而也阐明作者对莲的向往之情。

 《爱莲说》既然是说,就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在写法上,文章开门见山,就从莲“出淤泥而不染”说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风度、气节,也寄予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世态的淳厚心理,以反映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纯洁情操。

文章既没有空洞的口号,也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不同形象的对比,以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从而把“爱莲”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 

在语言上,文章也富有其特色,就是优美、简练,就如同莲一样,“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废话。

  文章的重点,当然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正相反,但却更加充分地表达了一个思想,那就是“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是主题思想,也是中心思想。

文章也隐喻了作者身处官场,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官场虽然黑暗腐败,但是自己却能洁身自好。他相信,只要自己保持高洁的人格,就如同莲一样,能“出淤泥而不染”。

在这么一个糟糕的大环境中,他能做到独善其身,而且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志节,是多么难能可贵。正因为如此,或者说从此以后以后,由于周敦颐的积极引领和倡导,从而形成了一派人人爱莲的社会风尚。

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作者明确表明“予独爱莲”,肯定“莲,花之君子者也”,最后发问“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想而知,从“晋陶渊明独爱菊”,到“世人甚爱牡丹”,菊只为一人所爱,牡丹却为万人所爱。

菊、莲和牡丹,虽然境界不同,其实都可爱。陶渊明之所以爱菊,是因为他要远离官场,避世隐居,为的是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世人之所以爱牡丹,是他们向美好生活,追求雍容华贵,以达到天下同乐。

作者独爱莲,是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做守身如玉的君子。爱莲什么?爱它虽然“出淤泥”,“濯清涟”,但是能在这种生长环境中保持“不染”,“不妖”,而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给人印象是,虚心、直率、独立、专一、芳香、正直。

周敦颐《爱莲说》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写作背景

“君子之交淡如水”,莲负一身正气,奉一本正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作者排除了从众心理,却似有些孤芳自赏之嫌,但是他却隽永绵长,品味深长,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生活既然不可逃避,更不可随波逐流,那么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心的人,听着!

(三)

据朱熹的高足度正的《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载,“(天圣)七年(1029)已巳,先生时年十三,志趣高远。濂溪旧有富桥,有小亭,先生常钓游其上,吟风弄月,至今父老犹能言之。”是呵,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这与天真纯洁的心灵一拍即合。

“(天圣)九年(1031)辛未,先生时年十五。父谏议公卒,卜葬营乐里祖居之右。舅氏龙图阁直学士郑向。令卢惇文挈其家,遂从母居仙居县太君入京师。龙图公知先生远器,爱之如子。”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原名周怀成。

周怀成(984—1031),字孟匡,宋大中祥符进士,历官黄冈尉、桂阳令,历官多善政,以子贵,赠谏议大夫。

“景祐元年(1034),先生年十八,服除。”周敦颐为父丧守孝三年,期满。

“(景祐)三年(1036)丙子,先生时年二十,始冠,行谊早闻于时。龙图公以叙例应荫子,乃奏补先生,度将作监主薄。娶陆氏,职方郎中参之女。”周敦颐任将作监试用主薄。娶职方郎中陆参之女为妻。

“(景祐)四年(1037)丁丑 先生时年二十一。七月十六日,母仙居县太君卒。先是舅氏龙图公卒,葬于润州丹徒县。先生遂扶榇厝于龙图公之墓侧。”周敦颐的母亲陆氏逝世,安葬在润州丹徒县舅父郑向的墓侧。

“康定元年(1040)庚辰,先生时年二十二。服除,从吏部调洪州分宁县主薄。”周敦颐由试用主薄外放,任从九品分宁县主薄。

“(庆历)四年(1044)甲申,先生时年二十八。部使者以为才,奏举南安军司理参军。”周敦颐升任从八品南安军司理参军。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

“(庆历)六年(1046)丙戌 先生时年三十 。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程公珦,假倅南安,视先生气貌非常人,与语,果知道者。因与之为友,令二子师之。及为郎,每迁授,当举代,輙以先生名闻。二子,即明道、伊川也。明道生于明道元年,伊川生于明道二年。时明道年十五,伊川年十四耳。故《明道传》云:‘自十五六时与弟闻周惇实论学,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其后先生作《太极图》,独手授之,他莫得而闻焉。是年冬,以转运使王逵荐,移郴州县令。至县,首修学校以教人,有《修学记》。”

兴国县令程珦,兼南安军通判,他发现周敦颐气概非常,便与他结交为友,令二子程颐、程颢拜他为师。

“别本按《程氏家传》,珦知虔州兴国县二年,就移知龚州。二年,覃明堂恩,改殿中丞,代还在余,而智高乱,陷龚州。按国史,皇祐二年,有事于明堂,其明年智高叛,则珦之宰兴国正是年也。以转运使王逵荐,移郴州郴县令。长沙王民极云:先生首修县学,有《修学记》。当考。”周敦颐经转运使王逵举荐,任郴县县令。

“(皇祐)二年(1050)庚寅,先生时年三十四,为郴州桂阳县令。”周敦颐转任桂林阳县令。

“至和元年(1054)甲午,先生时年三十八。用荐者言,改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南昌人见先生来,喜曰:“是初仕分宁,始至能辨其疑狱者,吾属得所讼矣。”于是更相告戒,勿违教命,不惟以得罪为忧,又以污善政为耻。尚得疾,更一日夜始苏。潘兴嗣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弊箧,钱不满数百。”

周敦颐升正八品大理寺丞,任南昌县令。他一到便政通人和,面貌一新。勤政廉洁,患病整整昏迷一天才苏醒,好友潘兴嗣去看望他,发现他的衣服和日常用物,一个竹筐便可装下,钱也不满一贯。

“嘉祐元年(1056)丙申,先生时年四十。迁太子中舍签署合州判官。”“至十一月抵合州视事。”周敦颐以从七品太子中书舍人升任合州签书判官。

“(嘉祐)二年(1057)丁酉,先生时年四十一。是岁转殿中丞,赐五品服,仍判合州。长子寿生。”周敦颐升从五品殿中丞,通判合州。

“(嘉祐)三年(1058)戊戌,先生时年四十二。元配缙云县君卒。”元配夫人陆氏逝世,儿子周寿刚才一岁。

“(嘉祐)四年(1059)已亥,先生时年四十三。左丞蒲宗孟,阆中太常丞师道之子也。从蜀江道于合,初见先生,相与款洽,连三日夜。退而叹曰:“世有斯人欤!”乃以其妹归之,为先生继室。”刚正不阿的正四品尚书左丞蒲宗孟路过合州,发现周敦颐是个难得的人才,不仅感慨说:“世上真的有这样的人!”乃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他为继室。

“(嘉祐)五年(1060)庚子,先生时年四十四。六月九日,先生解合州事,还京师。”周敦颐任满回京。

“(嘉祐)六年(1061)辛丑,先生时年四十五。先生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道出江州(今江西九江),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意,因筑书堂于其麓。堂前有溪,发源莲花峰下,流合湓浦。先生濯缨而乐之,遂寓名以濂,与其友潘兴嗣订异时溪上歌咏之约。既至虔州,知虔州者,赵清献也。至是,熟视先生所为,执其手叹曰:‘儿失君矣!今日乃知周叔茂也。’荐之于朝,论之于士大夫,终其身。”

周敦颐以正五品国子博士出任虔州通判。路过九江时,好友潘兴嗣赶到江州等候。在潘兴嗣陪同下,周敦颐一行朝庐山走去,不知不觉来到中心地带牯岭。聊五老峰,看三叠泉,在牯岭住了下来。第二天,畅游险奇秀丽的仙人洞,水平如镜的大天池,气势磅礴的龙首崖,飞泉流注的乌龙潭,最后来到香炉山。周敦颐一行住在东林寺。

住持常聪佛学知识渊博,与周敦颐当年为母守丧时所居的润州丹徒鹤林寺住持寿涯相熟,于是二人彻夜长谈,从东林寺变迁,到佛学精义,再到儒释道的融合,无所不谈。均为对方的学识所折服,都感觉相见恨晚。

第三天早斋后,周敦颐一行辞别常聪下山。来到一处,只见这里地势豁然开阔。一片芳草地,前面横亘一条清澈晶莹的小溪。流水淙淙,溪边杨柳迎风飘拂。在溪对岸有一些小丘岗。岗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沿路走去,田连阡陌,禾苗葱茏。散落的小的村落,隐没参绿树丛中。一位老人赶着一群牛过来,周敦颐上前一问,叫莲花峰下。

莲花峰,是庐山诸多山峰之一,峰尖就像一朵蓓蕾未绽的莲花,高耸入云,山腰云遮雾绕,神奇莫测。周敦颐突然陷入了沉思。自己在外为官已经二十多年,今将步入老年,解职之后何以为家?深感这莲花峰下,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民风淳朴,是一个卜居之地。打算就在这里建几间房,买几亩田,以安度晚年。

这个想法得到了潘兴嗣的支持,还与潘兴嗣相约,将来在这里共同传道讲学。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述:“道出江州(今江西九江),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意,因筑书堂于其麓。堂前有溪,发源莲花峰下,流合湓浦。先生濯缨而乐之,遂寓名以濂,与其友潘兴嗣订异时溪上歌咏之约。”

意思是说,周敦颐爱庐山之美,在莲花峰下买地卜居,修建书堂,将宅前流向湓浦的一条溪,取超凡脱俗之意,命名为濂溪。与好友潘兴嗣订约,异时在溪上高歌曼咏。

在卜居莲花峰下之后,周敦颐继续踏上赴任虔州通判之路。后周敦颐殁葬江州德化县德化乡清泉社栗树岭,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莲花乡东城村周家湾,就是周敦颐卜居之地。

虔州知州赵抃,为人刚正不阿,曾经对周敦颐颇有误会。后相处日久,两人结下终生情谊。

“(嘉祐)八年(1063)癸卯,先生年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雩都(今江西于都县),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几圣希颜游罗崖。题名,并有诗刻石。沈公者,邑令也。因建‘濂溪阁’于善山,顶有‘高山仰止’亭。四月壬申朔,英宗登极,以恩迁虞部员外郎,仍判虔州,追赠父爵郎中。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王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恩荫长子寿太庙斋郎。”

罗崖,或罗岩,善山,今江西省于都县贡江镇楂林村罗田岩,属丹霞地貌。这里岩深谷邃,丹岩绝壁。树木参天,风景秀丽。周敦颐亲手所植古柏四棵,今尚存其一,已上千年树龄。

这年正月七日,周敦颐下县到于都,邀请余杭钱拓、四明沈希颜同游罗崖,题诗刻石。周敦颐所作绝句《游罗田岩》云:“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

大意是,听说有奇山怪岩就立即去寻觅,也跻身云间天外又进入松林树荫。虽然不是仙人洞中境界,且说不同于人间名利之心。

该诗题刻在岩壁中部,从此历代名人摩崖石刻众多,自北宋时亨誉盛名,并创“华岩禅院”,闻名一时。半山腰的罗田岩寺,寺内的清泉从岩石上泌出。丹山碧水,湖光山色,景色宜人,令人神往。

随即于都县令沈希颜在善山修建“濂溪阁”和“高山仰止亭”。周敦颐晋一级升尚书虞部员外郎,仍官虔州通判;追赠其父周辅成为郎中;恩荫其子周寿为太庙斋郎。

五月,周敦颐为“濂溪阁”作《爱莲说》。由县令沈希颜书写,王抟在碑额篆书碑名,钱拓临摹上石,当然由石匠镌刻成碑。

朱熹题刻“居然仙境”,岳飞题刻“天子万年”,元朝敢冒丢官杀头之危险,为朝纠错为民平冤的资善大夫、御吏中丞、中书左丞王懋德题刻“白云深处”,还有八大山人、王阳明、罗洪先等历代名人题刻100余件。

岳飞题刻《罗田岩访黄龙旧迹留题》词:“手持杖访黄友,旧穴只遗虎子。深锁白去无觅处,半山松撼西风。”文天祥《集句大书罗田岩石壁》诗:“岂弟君子,民之父母。靖共尔位,正直是与。无贰无虞,上帝临汝。”还有诗文80余件。

为纪念周敦颐,修建“濂溪书院”。

“英宗治平元年(1064)甲辰,是岁先生四十八岁,冬,虔州民间失火,焚千余间,朝廷行遣差替。时先生季点外县,不自辨明,韩魏公、曾鲁公皆知之,遂对移通判永州。”

治平元年,赵抃离任,政务由周敦颐暂代。看看虔州知州的职务将要到手,这年冬天虔州城却不幸失火,烧毁民宅千余间。虽然正在外县进行一季末月的清点工作,魏国公韩琦、鲁国公曾公亮均知道此事,于是平调永州。

治平二年(1065)三月十四日,周敦颐带着蒲氏,儿子周寿、周焘儿和周通离开了曾经工作五年的虔州。

“(熙宁)四年(1071)辛亥,先生时年五十五。以正月九日领提点刑狱职事,治在韶州。”“俄得疾,闻水啮仙居县太君墓,遂乞南康。八月朔,移知南康军。十二月十六日,改葬于江州德化县清泉社三起山。葬毕,曰:‘强疾而来者,为葬耳。今犹欲以病污麾绂耶!’上南康印,分司南京。”

周敦颐加领从四品提点刑狱公事,治所在韶关。不久身患疾病,又得知母亲坟墓被水浸泡,于是请求改任南康军知军。不到南康知军治所江西星子后,他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莲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

当他将母亲改葬江州德化县清泉社三起山后,考虑到自己身体生病坚持来这里,目的是为母亲改葬,怎能因病沾污朝廷麾旗和印绶。于是上交南康知军印信,到南京分司,做了个享受优待退闲之官。

“(熙宁)五年(1072)壬子,先生时年五十六。先生历官以来,所得俸禄,悉以周宗族,奉宾友,故贫不能归故里。榜其书堂曰:“濂溪”,志乡关在目中也。至妻子饘粥不给,旷然不以为意。”

周敦颐为官所得俸禄,全部用于周全宗族,奉献宾客朋友,所以贫困得不能回到故乡。退休后,在莲花峰下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宅前凿一池,名“莲池”。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有时家中连粥不吃不上,却旷然不以为意。

“(熙宁)六年(1073)癸丑,先生时年五十七。时赵清献以学士再镇蜀,闻先生致仕,拜章乞留。朝命及门,以六月七日卒矣,时六月七日也。二子寿、焘,时皆太庙斋郎,以十一月二十一日葬先生于仙居县太君墓侧,从遗命也。潘兴嗣为墓志铭,蒲宗孟为墓碣。”

赵抃以大学士现次出镇四川,听说周敦颐致仕退休,上奏朝廷挽留,当圣旨送到家门,他却于六月七日逝世了。儿子们将他安葬在原配陆夫人墓侧,这是他的遗命。好友潘兴嗣为他作墓志铭,大舅蒲宗孟为他书写墓碑。

淳熙六年(1179),朱熹调任南康知军,他怀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修“爱莲池”,建“爱莲堂”,将从他曾孙周直卿处得到的《爱莲说》拓片,转刻于石,并立在池边。又赋诗云:“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周敦颐的《爱莲说》,最初是以碑刻形式发表的。请看《爱莲说》碑刻附记:“舂陵惇实撰,四明沈希颜书,太原王抟篆额,嘉祐八年五月十五日江东钱拓上石。”舂陵,秦置,在今湖南宁远东北,后废;孙吴复置,在今宁远西;隋并入营道县,故“舂陵古之道州也”。惇实,就是周敦颐的原名。

看来朱熹有误,以为《爱莲说》是在莲花峰下所作。

(四)

或许有人会说,周敦颐“濯清涟而不妖”是出于回避。因为植物的花,本质上就是生殖器官,性的载体。它万紫千红,弄影羞颜,播粉飘香,争妍斗艳,目的是吸引异性,招蜂引蝶。莲花也一样,更何况那一幅幅“濯清涟”图,不就是“出水芙蓉”的翻版?又怎能说它“不妖”?

予以为,妖由人兴。邪念是由于自己不严肃、不正派所引发的,比如,有的人一看到衣袖就想到裸露的胳膊,而正常人是绝对不会这样的。不信?请看安格尔的“泉”。这幅世界名画中那个将水浇向自己赤裸身体的少女,是多么的纯洁,又多么的神圣。她,不正是莲花的化身吗?

“芙蓉出水本无邪,错彩镂金方有神。”花,含苞欲放也罢,蓓蕾绽开也罢,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其美丽的形象,而且还有高尚的情怀、纯洁的心灵,以及迷人魅力。

也许又有人会说,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是出于无奈。因为官场龌龊,仕途艰险,凡事防不胜防。

予以为,事在人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古今中外,多少廉吏清官,冰清玉洁,一尘不染。如果是一颗钻石,就是掉落粪坑,沾上恶臭,但经过时间的洗涤,最终定能恢复其本来面目。如果身有狐臭,就是全身泡在香水中,也难免不时有恶臭逸出。

淤泥之上长大树,淤泥之下蕴宝藏。清涟静止照日月,清涟波动翻江海。

莲“中通外直”,表示其虚心而不空虚,挺直而不僵硬。“不蔓不枝”,表示其自立而不攀附,独立而不分裂。“香远益清”,表示其芳香而能致远,清淳而有浓郁。“亭亭净植”表示其体态优美,气质优雅。

莲花是花中君子,表现在其叶花异茎,各自独立又相互照应,犹如君子之交,自然而又高洁。虽然品种单一,但是千年不变。虽然刘禹锡说它“净少情”,其实这正是贞女的化身,真理的象征。

莲的茎“中通”,其藕也是“空洞如也”,其莲蓬则虚中有实,莲子香甜。然而莲芯极苦,苦比黄莲。虽然又甜又苦,但却有情有谊。“枣生贵子,莲生贵子”。莲,蕴藏着友情,爱情和亲情。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李白首先回应。他号“青莲居士”,看来是非常喜欢莲花的。他喜欢莲的清新、含蓄,故在诗文中提倡“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要求诗文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王冕爱莲才画莲,因而成为国画大家。观音送子,观音擎莲,观音踏莲,观音坐莲,不仅诸多善男信女趋之若鹜,就是饮食男女也喜欢取带“莲”的名字,如爱莲、敬莲、梦莲、玉莲、金莲、翠莲、碧莲、彩莲、瑞莲、雪莲,不一而足。其中多为女性,但也有男性,如《红楼梦》中为尤三姐的死断剑载发的柳湘莲。

之所以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也是事出有因。虽然大家都爱菊,特别到了九月重阳节,人们吃蟹赏菊,只是没人能作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洁诗句罢了,又屈于黄巢“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专横,更惧于其“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威胁。

至于陶渊明为什么那么爱菊,或许是他那隐居之地只有野菊、山菊,而没有莲花;又或许是因为他已进入暮年,犹如九月重阳,宣告三九寒冬将临。菊,与傲雪寒梅、空谷幽兰、友石修竹为伍,谓之“梅兰竹菊”四君子,从而让退隐的陶潜情有独钟。

至于“牡丹之爱,宜乎众”,是因为隋唐之后,大量的栽种,大肆地培育,花样翻新,繁花似锦,最后洛阳牡丹甲天下。生活的美满,让人们崇尚华美,追求富贵,牡丹虽与“妖无格”芍药配对,却不失其大气、鲜艳,要不怎能候选为“国花”呢?

爱莲,爱菊,爱牡丹!爱君子,爱高士,爱人民大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6219.html

更多阅读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 五代画家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黄筌(公元十世纪)字要叔,成都人,任西蜀画院“翰林侍诏”,并主持画院。花鸟、山水、人物俱精,尤以花鸟为最。他师习光胤、孙位等,转益多师而自成一家。画史传说他画六鹤于殿壁,竟引来真鹤与之为伍。这个故

《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

【单元标题】:教学设计:《定风波》《念奴娇 赤壁怀古》赏析【框架问题】:【基本问题】:两千年的封建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封建统治下的文人也大都以儒教为思想核心,而苏轼是怎样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的?【单元问题】:苏轼豪放旷达的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赏析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下载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赏析《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Hammerstein II)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Story

颜真卿《祭侄稿》赏析汇 中书汇颜真卿书法节

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个人观点,点击下图可看大图)【背景】《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gǎo)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声明:《周敦颐《爱莲说》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写作背景》为网友雨芐姒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