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妈妈向我询问,说两岁多的女儿平常都很乖巧懂事,但在面对某些事情时却会突然变得很犟,该怎么办?她举了个例子:有人敲门时,孩子会使劲往妈妈跟前冲,要妈妈去开门,如果妈妈没来得及而奶奶先开了,她就会跳着脚大哭,非要让妈妈重新开才行。
我说,这是孩子的秩序感,对于她来说,这个世界的运作,如果是按照自己已知的轨迹运行,她就会觉得安全。所以我建议她,可以把门关上重新开一次。而且最好尽量在孩子大哭大闹之前,第一时间就那么做。
那位妈妈不解:“末末爸,你是说我们要顺着她的意思?什么都由着孩子?! 但是我觉得把门关上再开一次似乎就是太顺着她了,这样会不会让她觉得以后什么都得依着她?”
其实,这一点完全不用担心。
因为我们并非什么都由着孩子,而是在区分出原则性问题和非原则性问题后,再以合适的方式去处理。
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可以不必跟孩子计较。
像这种由谁来做哪件事情的问题,是属于孩子秩序感的问题,不是原则性问题。
我很认真的建议,这种时候尽量顺着孩子的意思来。
因为这样做,其一可避免陷入跟孩子的情--绪纠结争斗,大人会更轻松,而孩子也不必经常习惯性的困在坏情绪里无法自拔,他们的性格将因此而更加平和开朗、豁达乐观;其二可以保护孩子的秩序感,小时候秩序感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更加有安全感,更能放开手脚去探索这个世界。
而对于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应有固定的规则与之相对应。平时应尽量让孩子了解这些规则。而执行规则的时候,则要尽量做到温和而坚决。
涉及安全的问题,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还有行为习惯相关的问题,都可以算作原则性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不需要跟孩子协商能不能做,只要把握好规则,让它及时生效即可。
关于如何温和而坚决的执行,我为那位妈妈举了个例子:
吃饭时,如果吃到一半就跑去玩儿别的了,那么饭就没有了,因为离开餐桌意味着用餐完毕。离开一会儿后回来,发现自己的饭没有了,孩子也会难过,这时妈妈可以抱着孩子安慰他,说你还饿是吗,我抱抱你安慰你一下吧!你下次先吃饱了再离开,就不会饿了。但是今天你已经离开了,所以今天还会饿一阵子,如果饿得难受,妈妈就多抱抱你,多安慰你一会儿吧。
这个例子,正是两年前末末开始形成良好吃饭习惯时的真实事例。
如果能坚持这样执行规则,那么孩子一定会明白,妈妈永远是爱自己的,但是规则不能破坏。
这样,即使我们在那些非原则性问题上尽量满足了孩子的要求,他们也不会无理取闹的破坏规则,更不会产生这个世界就是一直围着自己转动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