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伊斯兰堡与拉瓦尔品第 拉瓦尔品第

八月份离开巴基斯坦之后,所听到的有关巴基斯坦的新闻仍然可怕:暴雨引发的洪灾、车辆人员被绑架被杀、白沙瓦教堂的爆炸,最近又是地震。。。这么多灾多难的国度!可是在我的记忆里都是关于巴基斯坦最美好的部分,就让巴基斯坦在我的心目中美好着吧!

伊斯兰堡是巴基斯坦的首都,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都市之一,它从1965年才开始建设,盖因当时的首都卡拉奇从战略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安全的首府。而拉瓦尔品第则是古城,某些地方和拉合尔很相像,伊斯兰堡和拉瓦尔品第两城之间其实只是一条宽阔的马路相隔而已。

(在1969里聊天的情侣。)

伊斯兰堡是令人惊讶的,虽然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但因为城市规划得当,各个街区被宽阔的马路整齐分隔,街道、门牌号码是由英文字母与数字编制的,显示出一个现代新城的便利与严谨。交通特别顺畅,与拉合尔和拉瓦尔品第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双子城之间,巴基斯坦人的贫富差距之大更是一目了然。在拉合尔匆匆一天半之后,7月10号一早起床,到regale inn背后巷子一个小店吃早饭,那个加了一些鹰嘴豆和油炸碎屑的酸奶吃起来很奇怪,还是现做的chapati特别好吃——这家是稍稍油里过了一下的,每个8卢比,这是老巴的主食,还是超级便宜啊!吃完赶到车站,买票的时候同一家公司,从伊堡到拉合尔时票价是700卢比,回程却说800,我质疑了一下,卖票的喊过穿着白色大袍的老板,他立刻就说700,specialfor you。路上的休息站,有鲜榨的芒果汁100卢比,是用两个大芒果直接榨出来的一大杯,货真价实呢。在F10的民宿周边,鲜花开放、果树飘香,环境很好。在伊堡要和约好的旅友汇合,再加上回伊堡的时候穿件黑T恤,从车上下来在阳光下才走了几步路,就感觉衣服晒得都发烫!还是奢侈一下选伊堡这边的家庭旅馆吧!估计拉瓦尔品第的客栈也不会比拉合尔的Regale好。于是找到在F10的这家。他们家有四层楼,房间也都有空调,还有wifi。价格是两晚6500卢比,是RegaleInn的十几倍。

那一带像是到了欧洲某个城郊,到处都是漂亮的、堂皇的宅邸,院子外的草地上常常坐着带枪的警卫——当然,在巴基斯坦看到枪是很平常的事,我很久没有看到过真枪,警卫大爷就慷慨地借枪给我把玩了一下。

办理签证的时候,sharif托了在伊堡工作的中国朋友fox帮我想办法将邀请函原件送回国,这次特地带了南京的盐水鸭和鸭胗给他,可是因为上次的恐怖袭击,喀喇昆仑公路一路检查站众多、通行缓慢,他还在他的K2之旅没能回伊堡,于是他让另一个中国朋友开车来取,我也正好让他带我们去在伊斯兰堡和拉瓦尔品第之间的小山公园。

这座小山上有Pakistan NationalMonument,山顶树林(山上有外国元首来访时植树的纪念林)里还有一个名叫1969的饭店,据那个中国朋友说这是伊斯兰堡最好的饭店之一。饭店周围树木葱郁,里面的装修也很有情调。

我们去的时候有家跨国公司的十几个人在此聚餐,好像是欢送什么人,他们在大堂的中间拼了一张长桌,倒也不吵闹,只是些舒缓的音乐和不影响别人的交谈。我们点了好多吃的——本身就饿了的,更想着进山之前每顿要以吃撑为标准啊,呵呵。这儿的羊肉、炒饭和lassi都很棒!还有这儿的WIFI速度很快。

这餐饭两个人吃了2437卢比,当时觉得贵,回头一想,在人家最好的饭店每人花了人民币七十多元,不贵的啦!看送账单来的小匣子!

出了饭店要再走一段山路才能到山顶的纪念公园,是在松树林间的黑乎乎的公路,不时有车从身边开上山。公园的小售票亭写着门票20卢比,可是窗口的人说外国人250卢比,我一边说干吗收外国人这么贵一边掏钱——反正都是这样估计抱怨也没用,可是售票的人自己却犹豫了,说,你是学生吧?我说不是(我是有多诚实啊!);他还是说,就收你们每人20卢比吧,因为还剩半小时就关门了,如果门口的人问,你就说是学生吧。。。其实没有人问,所以也不用冒充学生。

这个PakistanMonument(当地人叫它shakarparian)晚上开了灯还是挺漂亮的。它像一朵初绽的荷花,在山顶的暗夜里含着幽蓝的蕊,徐徐开放。

它的四个大花瓣,代表punjab、sindh、balochistan和north-westfrontier等四个大省,另外三个小些的代表其他省。国父真纳。代表旁遮普的花瓣上还能见到拉合尔堡的镜宫。上山的甬道旁,还有一长溜的手印,下面都有姓名的,应该是巴基斯坦需要铭记的人物吧?伊斯兰堡的城市建设严格按规划进行,有行政区、使馆区、住宅区和商业区等。行政区的建筑有总统府、议会大厦和政府各部办公大楼等。住宅区被东西、南北向的街道分割成七十六个正方形街区,每个街区的方块里都有中小学、商业餐饮中心、娱乐设施。我们第二天跑到F10街区的商业中心吃早餐,这儿的奶茶香醇幼滑、chapati就在我们面前这个铁皮炉烤制,新鲜香脆,还特别要了煎蛋,早饭吃得心满意足,午饭可以免了,呵呵。每个街区都有一座清真寺。这个当然就不是每个区的那种小清真寺,这是费萨尔(FAISALMOSQUE)——国王的馈赠,大师的杰作,信徒的圣地。

说它是国王的馈赠,是指它由沙特阿拉伯前国王费萨尔捐资,作为礼物送给巴基斯坦人民的。这项浩大的工程始于1976年,积10年之功乃成,占地约19万平方米,耗资约1.3亿沙特里亚尔。其间,费萨尔国王去世,该清真寺遂以他的名字命名以资纪念;说它是大师的杰作,还用解释吗?它无论在造型、材料和色彩上都和传统的清真寺迥然不同:它的四个宣礼塔像是某种特别现代与尖端技术打造的火箭直冲蓝天、它通体洁白的大理石让人不由得端正严肃,再加上它以马尔格拉山作为背景和屏障更显气势恢宏。

在我以往的博文里有不少传统的清真寺的照片,大多是球形的穹顶,而费萨尔清真则呈八角形,就像一座巨大的沙漠帐篷。它巨大的祈祷厅内没有一根柱子,所有重量都由那4座宣礼塔拉起和承受。设计师维达特·达罗凯以综合了现代、古代伊斯兰和土耳其建筑风格的设计理念,在专门为建造大清真寺而举办的国际设计大赛中一举夺魁,因而得以把他的独运匠心的纸上设计变成一件真正的杰作。
走上清真寺台阶,光脚丫踩在阳光下的白色大理石,烫得很,赶紧找双袜子穿上。过了办公区走到院子,看到整个寺院呈长方形,中间设一方形喷水池,所有地面均铺以白色大理石,南、北、东3面为宽阔的回廊及办公用房。礼拜殿连同广场和回廊,可容纳20余万人同时做礼拜。站在廊下,马尔格拉山就在近旁,这个背景为费萨尔清真寺增色许多。
穆斯林一日五净,进入神圣的礼拜殿当然更要首先洁净自身。这里就是净身处,其实这样的所谓净身仪轨大于实效。从卫生角度说句大不敬的话,其实他们只在这儿洗洗脸手脚根本不够,他们体味那么重,勤快地沐浴更衣才是正经。
我们上午就去了清真寺,到里面才知道礼拜殿要到1点半才开放。只好打车先到拉瓦尔品第的汽车站去买第二天往gilgit的长途汽车票。


老巴真心很爱美,不管是卡车还是客车都不遗余力地装扮到花花绿绿,其实这辆算很简单的,有的车所用到的装饰物各种花里胡哨,很可爱。

拉瓦尔品第是老城,PirWadhai汽车站附近的马路尘土飞扬,既没有伊斯兰堡的清洁与秩序,也没有真正老城沧桑之后的风情。。。当我隔着车窗拍下这几个妇孺,我知道阿富汗难民营到了。他们中年长的女性与以前在中东遇到的一样,整个长袍将面目遮得严严实实。同伴想下车看难民营,我没同意——我自己能力有限帮不了人家,所以就没资格访贫问苦。我也不愿像有些中国驴友那样去买些糖果到这样的棚户区引来孩子在泥地里争抢,然后抢到的孩子的笑容会给他们无限的满足。。。我觉得无力真正帮助到这些苦难的人们,还是不要去窥视别人的生活,给别人一点保留尊严的空间——请不要告诉我贫穷的人就可以不需要尊严。
于是只是隔着窗在行驶的出租车上拍了几张照片。

这是新闻里难民营雨后的场景。。。

原来我们眼中多灾多难的巴基斯坦还能够接纳更加苦难的阿富汗难民,原来苦难也没有底线。就像安吉丽娜·茱莉看到埃塞俄比亚的难民孩子时所说的:我以为我有个黑暗的童年,现在看到真正苦难的人们才知道原来那根本不算什么。
买好Natco去Gilgit的车票,又回到费萨尔清真寺,这几位非拉着我拍照,我也就顺手给他们拍了一张。

说是一点钟开的礼拜殿还没有开,我和别人一样坐着凉风吹拂的廊下,洁净莹润的大理石地面非常舒服,才坐下一会儿,就有孩子来要求合影。

因为我没法拒绝孩子的要求,所以等着和我合影的就排起了队。。。

我的面前就这样围上了一堆人。我在被拍的同时也得以拍可爱的孩子。
在伊斯兰堡40度的天气里,这样的大理石地面和廊下带着山林清凉的风太享受了。
这个孩子好美呢,端正的鼻子、秀气的嘴,还有明亮却天然忧郁的黑眼睛。
礼拜殿内部不允许拍照,而且男女的入口和祈祷处都不在一起。我将相机手机都收好才进去,没有拍照。这是别人拍的照片。。。女子礼拜在二楼,可以看到下面高敞的有着自然采光的大厅里正面摆放着打开的《古兰经》巨卷,很多男子趴在地毯上,一切无声无息,也没有特殊仪轨,想起来穆斯林自身的修行是不是更加需要刻苦呢。

双城记——伊斯兰堡与拉瓦尔品第 拉瓦尔品第
晚上的费萨尔清真寺,美的炫目,简直就像天上宫殿。因为7月10号晚上正好是他们进入斋月的前夜,他们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非教徒只能远远观瞻无法接近。我们回到民宿,发现居然有频道在直播入斋的这个仪式。在费萨尔明亮的礼拜殿内,许多信徒一排排地坐着听着长胡子的阿訇讲经,我从十点钟开始打开电视,到十二点几乎还是一样的画面,一句都不懂的情况下也可以猜想到这个斋月对穆斯林有多么重大。斋月是指伊斯兰历的9月,阿拉伯语叫"ramadan"(其实当地人发音都是ramasan)。按照伊斯兰教教义,斋月是伟大、喜庆、吉祥和尊贵的月份。因为安拉是在这个月把《古兰经》降给穆斯林的。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说:“斋月是安拉的月份,它贵过一年中的任何一个月。”在斋月里,每天东方刚刚开始发亮至日落期间,除了患病者、旅行者、乳婴、孕妇、哺乳妇、产妇、正在行经的妇女以及作战的士兵外,成年的穆斯林必须严格把斋,不吃不喝,不吸烟不饮酒、不行房事等。这期间,穆斯林教徒斋戒、祈祷、阅读《古兰经》。直到太阳西沉,人们才进餐,随后或消遣娱乐,或走亲访友,欢天喜地如同过年。我是第一次在斋月期间来到伊斯兰的世界,从第二天开始我才意识到斋月对穆斯林的生活影响有多么重大,当然对我们也有影响:第二天仍想去那家早餐,才发现街区商业中心所有的饭店在七点半前都不开门,而且就算是非教徒,斋月期间在公开场合吃喝也是不礼貌的,我们只有去超市买点方便面到客栈去吃了。晚上某驴友酒瘾发作,满世界找不到一滴酒,超市的店员甚至对我说巴基斯坦是买不到一滴酒的。。。可是需求那么强烈,我也知道中国人一定有办法,于是电话询问头天来拿鸭子的中国朋友,果然他给了个就在F10的地址,好不容易找到那儿,发现没有任何的店招与宣传,在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大院里有座白色小楼,里面原来藏着一家中餐馆那儿的冰柜里有罐装蓝带,每罐要600卢比!后来见到巴基斯坦人对斋月的斋戒规矩遵守得非常严格,令我无比地敬佩:因为设身处地想一想,从早晨四点半到晚上七点半,不吃也就罢了,那么热的天气不喝水!这需要什么样的意志和定力呢!这样坚忍的人们,如果成为敌人又是多么令人不寒而栗!后来有人问背夫,说你们会躲在家里吃喝吧?那背夫正色道: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事,安拉在看呢!
"暗室无欺"。"人在做天在看"。中国人真会说。真正有这样的坦荡和敬畏的有几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7892.html

更多阅读

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瓦格纳唐豪塞歌剧序曲

爱之死——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就在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中,就在连我也无法知晓的情势下,就在我还不怎么明白瓦格纳歌剧的始末,就是这样《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似乎沿着极其自然的轨迹驶向我的心灵,只因我看到瓦

案例研究《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学案 2016 厄尔尼诺 拉尼娜

(一)课标要求与课标解读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在异常情况下产生的现象。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什么叫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并通过读图,综合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天气及气候产生的影响。对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讲章:财主与拉撒路

路16:19-31财主与拉撒路一.生命各有不同(19-21节)“财主”与“讨饭”●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富有——贫穷、权势——卑微、健康——疾病、俊美——普通、快乐——辛苦等●他们存在的因由:A人为B神为如: 箴22:2富户穷人,在世相遇,都为

声明:《双城记——伊斯兰堡与拉瓦尔品第 拉瓦尔品第》为网友轻纱拂袖一牟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