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传中医始于祖父。祖父本是德高望众的习武之人,因博学多才,被众乡邻所推举,而开办私塾,中年后结巧缘全力于医,为乡邻解除病疾,美誉一方。
家父————有兄弟二人,伯父习武,家父学医。家父自学医之曰起,伏案浩瀚医海,博采众家之长,最讲中正纯和。学医至三十岁,祖父犹不准其单独为人处方。三十岁后,开始为人处方,屡见奇效,名声渐传。时有县里医院招贤,慕名来请,先君以乡情为重、助邻为怀而推辞之。遂自立中医诊室,济人于危难之中,逐自号“济生”,中药房名曰“济生堂”。
父亲行医四十余载,著作颇丰,其中手稿十二本:注释《伤寒·金匮》,评点《温病条辨》等合成《四时六气综集》。另有杂集:论肝病、高血压、风湿、虚劳等症之治法、临床心得、医案等。医案中记录多件省市等大医院罢手,而父亲用纯中药治愈的珍贵资料、案例。
愚自幼目睹父亲治病救人,对中医有着特殊情感。自懂事起就在家父谆谆教诲下,学习各家医书。初习《内经》《伤寒·金匮》。曾记起每年寒暑假都要背诵父亲指定的经典医著。晚餐之后,繁星点点,凉风徐徐,父亲令愚庭前问答——太阳中风经病治当如何?腑病当如何?伤寒又如何?……
冬去春来,数载寒暑,愚又逐渐接触到李中梓的《医宗必读》、雷丰之的《时病论》、黄元御的《四圣心源》等,特别是黄医师的医书,说理系统而显神奇;且各医家又似各执一理,众说纷纭,愚惑而不解,更以学校课本中所学(地理,生物知识),质疑于父亲。父亲力述古圣前贤的智慧以启愚......现父亲虽去,其情其景常心怀萦绕。
适时,家父友人自远方来,带来多套中医教材。家父读后,大失所望,竟当场决定,不准愚考医学院。因家父认为那些教材的编写,看似更系统周详,实则有割裂经文之嫌,会误中医学子。于是乎,愚就这样,弃医从文,成了一名教师。
课外闲暇,愚仍难遣中医情怀。思父亲常读书写稿到深夜。愚当尽力发扬,静下心来,又踏踏实实地读了近十年医书。医理渐觉圆通,又取数家医案习之,如同中学时做应用题,推敲思考写药方,再与前贤所处之方相对照,究其得失,眼前渐觉明朗。常于深夜思之,前贤各执一说,实则并非为偏执而有至理存焉。
愚潜心研习中医十多年,又得家父数十年的心血结晶之真传,医学小有所成。时常有乡邻慕名而来求医,也屡屡见效。新病能做到一剂知,二剂已;旧病也能较快缓解病情。
前贤有言“不知天地人,不可以为工也”。其言甚妙!但,天人之理又岂易知,幸愚等生于今天,科技进展甚速,取科技之新成果,正可以验证中华古圣贤之说,方知圣贤之言,皆不欺我。
总而言之,悟“四大家”之说合而可详释仲学,叶吴王等合仲学可详解天师之言。医道得矣。
以上简介,亦可为愚之医话之引言。以期达者得之,于学医之道,当有小补,则又愚之幸事,天下民众之幸事也。
附:先君勉儿学医诗
勉儿学医
(一)岐黄奥妙海天深,岂与寻常理易明。
六气微茫极变化,三因错综演虚盈。
铁非苦炼难成器,业不精求易误身。
古圣前贤犹谨慎,唯恐活人反杀人。
(二)
医术未可莫医人,既欲谋生学要精。
古圣存心悲病痛,前贤苦口畅法程。
个中奥秘书言尽,法外神明意会临。
酬谢当分贫与富,仁术总要有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