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螳螂拳,是螳螂拳北派中最古老的流派之一,相传是清代乾隆年间由一个叫王郎的人创立的。起初在胶东地区的莱阳、海阳、福山等农村广泛流传,后来逐渐向东北以及其他地区流传,甚至流传海外的许多国家。目前七星螳螂拳在烟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莱阳还专门建立七星螳螂拳武馆,招收学生,传授技艺,馆主林先生是七星螳螂拳的第七代传人。不久前我与朋友专门造访了这个武馆,观摩了武师们的拳术表演,了解了许多有关七星螳螂拳的知识和传说。
据资料记载,七星螳螂拳之七星之名的来历有二:一是螳螂拳对人体七体的合理运用。在古代,七星又称为七曜,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星排列,运用到拳术中对应人体之头、肩、肘、手、胯、膝、足七体。拳经中有“用必七体”之说。二是指桩步而言,即七星螳螂拳中的七星式。七星螳螂拳手法简洁,朴实无华,注重实践,极讲效率。刚寓于柔,柔寓于刚,刚柔相济。刚之有八:曰泰山压顶、近面直捅、顺步双掌、叠肘硬拱、贴门靠壁、硬崩伏底、左右双棍、摔捋两分。柔有十二:曰偷、入、滚、漏、勾、搂、採、挑、粘、磕、叠、扑。实战中短中有长,长中寓短,长短兼施。长有七长:曰顺步倩手、摇步入手、缠封双掌、迎面捅捶、剿手砍掌、反身疾入、韩通通背。短有八短,曰迎面头捶、靠身臀捶、蹲身膊捶、粘手胸捶、双膝双肘四捶。这些都强调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招带打,攻势凌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特点,被拳家称之为“简单实用的好拳术”。
七星螳螂拳的主要套路有:插捶、翻车、崩步、拦截、挫钢、柔灵、劈捶,还有白猿指路、白猿偷桃、白猿入洞、白猿献桃、白猿出洞、白猿献书以及十八锁、双插花、八肘、摘要等等;对打有桃花散、拍案、八靠等;使用器械有燕青刀、陆合棍、梅花枪、七星剑、梅花刀、春秋大刀、白猿追风剑,等等。
据武林口传,七星螳螂拳创始人叫王郎,他自幼好武,擅长少林拳术。成年后,云游天下,以武会友,曾先后到过武当山、少林寺、峨眉山、昆仑山、五台山、茅山等地,后来返回崂山隐居。期间,他与师兄勤奋习武,两人经常比试拳术,但每次都输给师兄。虽然刻苦习练,却没有明显进步,他心里十分苦闷。一天,天气炎热,他独自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忽闻树上有蝉声哀鸣,抬头望去,见一只螳螂正在捕蝉,争斗不止。他细心观看:螳螂奋起刀状的双臂,同蝉撕斗成一团,互不相让,最后掉下地来。这个现象让王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此,他时常独自观察螳螂的拧、折、转、捕等搏斗的动作,但见其两臂互为长短,刁刀灵活多变,十分自如。而且他还捕获了许多的螳螂,用细棍斗戏,对螳螂的临危不惧,弹臂神速、长探短刁、闪展灵巧、攻防得法、刚柔相济等进行仔细揣摩和观察研究,遂产生了改革拳术的想法,并很快付于实践。他把少林拳、罗汉拳、七星拳、梅花拳、通臂拳等拳术的优点,进行研究归纳,同螳螂拳的勇猛灵巧、多变等特点融于一体,首创 了螳螂拳散打组合,并日夜苦练。后来他又与师兄一起研究对打,将十七家的拳术精华集中于一术,形成了一种新式的螳螂拳,并正式命名为七星螳螂拳。后来,七星螳螂拳便在民间流传下来。清未民初期,霍元甲等人在上海筹建“精武会”期间,烟台的拳师范旭东、罗光玉等应邀“精武会”任教,对传播七星螳螂拳做了贡献。
莱阳七星螳螂拳武馆的馆主林先生,其祖先是王郎传人升霄道人一脉的第五代传人。起初在烟台谋生时,拜范旭东为师,学习七星螳螂拳,很快成为烟台有名的拳师,在烟台的学校教授拳术的同时,还应聘拳房教授习武的人,直到1968年返回原籍为止,为发展烟台的拳术贡献了一生。所教授的学生,有不少的成为新中国武术界的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