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听到这么一种说法:“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来了南京,怎么也得去徐州瞧上一瞧。
从南京到徐州倒是极方便,每日火车往返数十趟。高铁费用150元,80分钟就可顺利抵达徐州了。因为提前咨询过朋友,所以酒店通过淘宝订在淮海路上,出行极其便利,公交车可以抵达徐州市区的大部分地方。
在酒店放下背囊后,决定好了徐州之行的第一站--龟山汉墓。直接在酒店门口坐上了13路公车,悲剧的是车走了一站就抵达了终点站,原来方向反了,只得重新投钱。呵呵,打个茬,在徐州接下来的行程,公交出行是我的主要交通工具。坐了这么多趟车后,对徐州人的让座素质颇为敬佩,常常是一个有需要的乘客刚上车,齐刷刷主动站起来几个让座的。这是我对徐州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之一。
利用无聊的坐车时间,简单介绍下龟山汉墓。龟山汉墓座落在徐州市九里山的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龟山汉墓也是徐州汉墓中唯一确定了主人的墓葬,源于一枚表明墓主的龟钮银印。发现的过程十分富有传奇色彩。这枚银印是当地的一个农民无意中在水沟里发现后,拿回家藏了起来。后来文物普查时,有人提供了这条线索,可那个农民打死不肯承认,可还是被发现拿红墨水拓印在墙上的报纸上痕迹。
这才让我等有机会可以一睹其风采。
公车摇晃中经过了九里山中。据说,这一带原是闻名遐迩的楚汉相争九里山古战场,自古乃是兵家必争之地。民谣有云:“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起乌江水,恰似虞姬别霸王”。龟山是九里山的一部分,南高北低地卧在秋天的阳光里,远看像一只伏卧的龟,龟山似乎也是由此得名吧。山上颇有些草树,兼之晴好的秋日,树荫与阳光错杂,故那山虽气象不大,看去却颇为不恶。
根据出土的简陋的凿石工具,复原当时开山凿墓的情景
厚厚的夯土
那墓穴,就在这龟山的深洞里。当然不是天然的山洞,而是人力所为。人们在龟的腹侧选址,径直往里凿去。这个“直”,可不是随便说的,那可是几何学意义上的“直”,一条激光线贴壁射出,可以直抵洞口;两条甬道,各长达五六十米,其夹角仅有二十秒,导游说,虽然两条甬道相隔只有十九米,需要将其延长至一千公里之外的西安,才可能相交。其精确若此。笔直的甬道从山体上开出,一直伸展到主峰的正下方,才凿出墓室,以安放棺椁。沿甬道进去,次第是墓主的马厩、厨房、厕所、武库、客厅等等,凡平日生活所用,一应俱全。这些房间,也是从山体的石头用人工硬凿出来的,而且足够大几个房间,中间都留有一根石柱。
十五间墓室,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其规模之宏大,雕凿之精细,为全国目前发现楚王陵墓之最。
比起北京的十三陵,西安的始皇陵以及汉景帝的阳陵,这座墓葬说不上宏大。但毕竟只是诸侯王,又在“七王之乱”被镇压之后,尚不敢过于僭越。让人震惊的,在于它形制之奇特,甬道的口很狭小,其高度我记住了,是一米七八,个高点的稍稍站直,天灵盖就抵到上面的石壁;那宽呢,这么说吧,两人并行,就会臂膊相撞。这样大小的山洞,只能容下一个人打石头。估计用三百人的工程队,完成这项工程,少说也得十三年。
墓主的名字叫刘注,为西汉第六位楚王——其实,在刘邦封他的异母弟刘交为楚王之前,曾封韩信为楚王,高祖六年,韩信被刘邦诱捕于陈,贬为淮阴侯,复为吕雉杀掉,所以就不算了。这个刘注为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在位十四年。
时间退回到在二十五年前,这一年发生了西汉历史上有名“七王之乱”。第三代楚王,也就是刘注的堂叔刘戊,“坐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郡”,于是怀恨在心。吴王刘濞反,刘戊为其同谋。“汉绝吴楚粮道,士卒饥,吴王走,楚王戊自杀。”
二十五年前发生在堂叔戊身上的事件,对于第六代楚王刘注,肯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刘戊自杀时,才三十几岁。刘戊是个卤莽、且有些气魄的人,他的墓侧,有陶制的兵马甬军阵,虽然形制较秦皇陵兵马甬要小得多,但将军甬、驭手甬、兵士甬排成的战阵,看去也十分壮观,这恐怕是刘戊私家军队的写照。如果不是那场变故,他还会活下去,把自己的陵墓从从容容建好的。这一点毫无疑问。那次手忙脚乱的安葬,一定给刘注,特别是他的祖父和父亲以深刻的印象。刘注似乎是个思致周密的人,所以,他像历任的诸侯王一样,上任的第二年,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了。
与狮子山的刘戊墓比,龟山陵墓似乎低调许多,更为隐蔽,更为深思熟虑。从选址上看,龟山位于九里山中,是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山。就形制看,也没有由山坡下凿,然后打洞,而是就山挖洞。然而洞之深,之精,却远非狮子山墓葬可比。刘注的想法,似乎就是远远地、深深地藏起来。然而就这么一个山洞,开凿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于是,刘注在位十四年,造墓十三年。
圣人云:未知生,焉知死。对于死亡,刘注可能也没做多少思考,他不过是将死后之事,当作活着时生活的延续,所以他对死后之事的关心,是如此持久,如此痴迷,如此执着--这也是汉朝人的一大特性。
视死如事生的汉丧葬观念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卫生间已有了两千年后干湿分离的概念。
且考虑楚王逝去时万一年迈,
厕所设计成现在流行的坐厕,而非蹲坑,
一侧还有方便楚王如厕后起身时,可借力的扶手。
这间不仅面积最大,
而且室中的这根石柱正处于南北甬道的中轴线上,高4米,宽1米,
是这座陵墓中最大的一根石柱。
这一间可算是刘注的前殿,作用是理政朝拜。
南侧甬道的五个房间属于刘注,北侧的则属于他的夫人。甬道深处,有一石门相通。根据设计,龟山主峰正下方,凿成一个大房间,那就是主墓室,放置刘注棺椁的地方。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是这个地方,石质碎裂,顶上出现几条大隙,且有水不停地渗下来。那个时候的技术,尚不能解决渗水的问题。没有办法,刘注的棺椁只好将就在西侧的一个房间里了。
刘柱的棺室。
北面墙上清楚地显示着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它身着汉服,峨冠博带,作拱手迎宾状,被称为“楚王迎宾”。这一形象是在墓室正式开放后逐渐形成的,
这也成为龟山汉墓的一大谜团。
壸门,连接楚王与夫人的墓室。
汉代藏制讲究夫妻同墓不同穴,重视的是灵魂的相会。
生前夫妻二人各自开凿自己的墓穴,待二人均下葬后方可打通中间的隔墙。
楚王夫人下葬应该是在楚王下葬三、四年之后,
直到楚王夫人下葬后,才由工匠们“开门寻夫”。
对于自己的墓葬,刘注毕竟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入葬之后,用石块将甬道口堵上,那种石块规则方整,今人名之曰塞石,刘注墓的塞石,竟有十三层之多。目前,这些塞石皆完好无损,整整五十二块。每一层塞石分上下两块,塞上去后,那真叫严丝合缝,中间连一枚五分硬币也塞不进去。塞石很大很重,据说每块重六七吨,石匠们是怎么把它塞进去的,已无人知道。
刘注将自己放置于龟山的腹部,用厚厚的石头,将自己封起来。然而心细如发的他,仍然不能完全放心。他知道,因为汉代的厚葬之风日益兴盛,汉代的盗墓之风亦随之史无前例的繁荣起来。
于是,刘注让人于最外一层塞石上,刻上一块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第百上石"。
那块塞石如今已被完整无缺的罩在玻璃之内,字是用介于篆隶之间的书体所写,全文如下:
楚古尸王通於 天述葬棺郭 不布瓦鼎 盛器令群 臣已葬去服 毋金玉器后 世贤大夫幸 视此书目此也仁者悲之
意思是告诉后人:我虽是下葬的一代楚王,但我敢向天发誓,墓中没有放置华贵的服饰、值钱的金银玉器,只埋了我的棺木及尸骨,当你看到这刻铭时,心里一定会为我悲伤,所以你们就没有心要动我的墓穴了。
从语气看,碑文定是刘注所作,至少是他口授完成。其中委曲用意,正是一个活脱脱的刘注矛盾心理的体现。石上的字刻得不精,信手凿在粗糙的石料上,但就内容而论,汉代碑刻里边,这大概是最有个性,最具体生动,也最富人性化的碑文了。
甬道里出来,我为这块古怪刻石所吸引,盘桓久之。揣想着两千年前那个男人的欲望与恐惧,为了保护他死后可继续享用的财富,楚王不惜欺瞒上天。尽管如此,他依然无法阻止自己的陵墓被盗得空空如也--不知是否是上天给他的惩罚呢?仔细辩识上面古老粗粝的字迹,试图从中得到一点启发。这时,一批新的游客经过,新的导游一遍遍讲述着刘注的可笑,导游与游客,无不认为刘--注写在石头上的,是狡猾的谎言。
墓室里随处可见的“井”,看来小燕子说的没错,人都要喝水--
西汉的楚王,从第一代刘交始,不客气地说,多是一些平庸之人。秦末之时,群雄逐鹿,丰沛一带的人,由于刘邦的关系,建功立业,割地封侯者,不乏其人。萧何曹参,皆一代贤相,起于下等官吏;周勃樊哙,战功赫赫,一为织薄曲为生之手工业者,一为杀狗之屠夫。不过因了风云际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如刘交者,刘邦之异母弟,本可以籍此做出不凡的事业,但终于秦汉之际,竟无尺寸之功。其所以封王者,全凭与刘邦的血缘关系。
然而就这么一些凡庸之徒,做出的事,于今看来,足以触目惊心。刘戊的墓葬,气魄之宏大,陪葬之豪奢,特别模仿景帝,陶制兵马甬,死后不光仍旧享受繁华奢侈,同时还要拥有武力。他为薄太后服丧时间饮酒享乐,于服室奸于中人,属大不敬,汉景帝鉴于与刘戊的堂兄弟之情,未采纳部分大臣诛杀刘戊的建议,但决定减小刘戊辖区,下旨收回东海郡。受惩罚后,刘戊竟然心怀怨怼,不惜武力相向。狮子山汉墓门前,有一雕塑,一男子骑马持剑,一脸怒容,想就是这个刘戊了。刘注为人低调精细,其自私之心,却也不让于乃叔。他几乎是做楚王多少年,就为自己营造坟墓多少年。而且苦心孤诣,殚精竭虑,无所不用其极。
什么是穷奢极欲,什么是欲壑难填,什么是暴殄天物,看看这对叔侄的作为,也就不难明白。诚如黄宗羲所云:“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为什么这些凡庸之人,到时候都能做出如此乖张暴戾之事?
出来龟山汉墓,看到小时候的玩意--捏泥人,呵呵,人老了,自然就开始怀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