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于凤至和赵一荻之争的想法 于凤至赵一荻

关于张学良这个人,现在是各种如火如荼的争议,关于他在政治方面的所作所为,已经有太多的人去辩论关注,我就不多说了,毕竟一个人的功过不是看谁的嘴皮子厉害,而是要靠历史来证明,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看了很多关于他二位夫人的评论,真是混战不休,当然斯人已逝,而且感情的东西,不比一些事实,更难考证,那我们今天就用一个正常人的视角来粗略考证一下这三个人的是是非非,最后得出的结论当然不一定是事实,只图一乐,各位看官不必太过认真。

1915年,年方14岁的张学良和17岁的妙龄少女于凤至喜结连理,让我们来看看这门婚事的背景。据张学良说,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曾经有恩于张作霖,后来张作霖发达了,为了报恩,就给长子张学良和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定了娃娃亲,当时张学良9岁。据张学良说,他后来长大了接受了新式教育,就对包办婚姻特别反感,但是张作霖却铁了心非要他娶于凤至,这里除了报恩,还有一个原因,张作霖特别的迷信,因为算命的说于凤至是凤命,他认为自己的儿子是将门虎子,所以非常的般配,简而言之,就是张作霖看上了于凤至的旺夫命,就强迫张学良娶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女人。这儿插句话,张作霖对张学良甚为疼爱,甚至可以说是溺爱,举个例子,张作霖贫苦出身,特别讨厌人家奢侈浪费,强迫所有的姨太太和子女都陪着他吃忆苦思甜饭,有一次因为张学良不吃粗粮大骂了他一顿,但是事后竟然吩咐厨房以后给张学良另做和他口味的饭菜,张作霖对大儿子的溺爱骄纵可见一斑。话说回来,既然他这么疼爱大儿子,为什么在儿子强烈抗议反对的情况下还要强迫他娶呢?就是迷信,因为只是报恩的话也不一定非要自己的儿子以身相许,千万不要小看当时人的迷信程度。从张作霖的另外一番话也可以印证这个结论,当他看见儿子闷闷不乐时,他说:“你的原配夫人必须得听我的,你要是不喜欢她,就让她跟着你妈(卢夫人),你自己在外边找别的女人我不管。”瞧瞧这叫什么人,他就是这么对待恩人的女儿的,这不知道是报恩还是报复,人家又不缺吃少穿,人家自己家也是大富商,就算不嫁进张家,嫁个门当户对的也不成问题嘛!何苦来受他儿子的白眼呢?

张学良虽然受了新式教育,但是他毕竟是个在旧式家庭长大的人,所以他并没有那种完全抗争的意识和决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娶了大他三岁的富商千金于凤至。这儿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在这个结婚的过程上,于张二人各执一词,于凤至说他们在婚前是经过充足的自由恋爱的,但是张学良却说是纯粹的包办婚姻,没有任何感情基础。到底是谁在撒谎?我觉得双方应该都有夸大,从后面他们的婚姻来看,二人绝对不是关系非常恶劣,相反应该好歹还说的过去,毕竟生了四个孩子,能差到哪儿去呢?但是从后来张学良一堆乱七八糟的女朋友来说,二人也绝不是很恩爱,所以于凤至说的“汉卿处处依着我,听我的话,他这种态度使我很满意。当他拉住我的手,说他永远听从我的话,决不变心时,我点了头,这样才订了亲,我和他是注定的姻缘啊!”这么小言的话应该是不存在的。但是张学良抗拒的心理应该也由于于凤至的美丽和才情有所下降,甚至是消失。张学良在口述中说“说不上美满,但也这样十几年过来了”,所以他们在结婚后应该是一种“纵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的感觉,应该也算凑凑合合,但是心底还是抵触的。

这时的张学良已经是花天酒地,到处猎艳了,因为东北王王子的身份,加上风流倜傥的外表,活泼可爱的性格,受到了各种女性的青睐,他自己说过,他基本没怎么追过女人,都是女人追他,他自己也乐得消受这种艳福,但是呢,他几乎没有任何正规的小老婆,有人说是尊重于凤至的表现。其实仔细分析就不是那么回事,他曾说过他看不起女人,所以对大多数女性他都是一种玩乐的心态,这并不是说他有意识的,而是一种潜意识,骨子里的认同感。在这期间,有人说有一个随君夫人谷瑞玉,但是除了文学小说描写,从其他方面很难找到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个人的存在。包括张学良的口述,从未提过这个人。但是大家都言之凿凿,还是先设定她存在吧。

关于她的出身,大家闺秀还是戏子还是小学教师,说法很多,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成了张学良难得的一个小妾,也就是说,虽然是小妾,但是好歹还是有个名分。谷瑞玉和于凤至的关系如何呢?差到什么程度不敢说,但是关系好那是不可能,关于她的所有说法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约法三章。说是张作霖立下的,不允许抛头露面等等,换句话说,就是当一个见不得光的隐形人。这其实完全不符合情理,在民国时代,姨太太不仅是合法的更是一大特色,从当时的小说就可以看出,姨太太是拥有合法身份的,不存在不可以抛头露面的规定,那么谷瑞玉受到这种不公平待遇当然是非常愤懑的。后来恶心的文人把于凤至和赵一荻渲染的跟亲姐妹似的,但是于凤至和谷瑞玉就连这些传言都没有,说明什么,于凤至对谷瑞玉是无论怎么渲染也难以找到二人和睦的证据。也就是说,二人关系非常一般甚至是非常不好的。如果说是张作霖的意思,那么1928年张作霖就去世了,但是张学良并没有把她这个隐形人放出来晒一晒阳光,反而让她继续当她的隐形人,谷瑞玉的愤怒可想而知,以前以为是张作霖的逼迫没有办法,现在才明白根本就是张学良自己的意思,于是她努力地想要挣得自己的合法权利,所以自作主张地往外跑,到处以张学良如夫人身份参加东北上流社会的活动,还和杨宇霆的三姨太交好。这着实叫张学良火了一把,于是就借机给点钱把她甩了。小说上说她被三姨太利用,差点害死张学良,让张学良忍无可忍才和她离婚,我觉得这有点过分丑化她而美化张学良了。其实纵观张学良一生,他是非常排斥女人干政的,就他自己的政治生涯来看,他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没有受到任何一个女人的一丁点影响,所以谷瑞玉在杨宇霆事件上,根本就不可能起到什么作用。张学良说过他喜欢女人听他的话,像谷瑞玉这么不听话的,他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迟早都是这个结果。

至于张学良为什么不让谷瑞玉抛头露面,这个真是匪夷所思,只有他自己晓得了,我猜测着兴许是怕惹麻烦。好像到这里,于凤至的处境和她结婚时还是差不多,既没有受到地位的挑战,也没有受到心灵的重大打击,虽说张一直在伤害她,但是像张那样自诩风流,一来十几二十个女朋友,时间长了,也就麻木了,不接受现实又能怎么样呢?谷瑞玉走了之后,赵一荻就闪亮登场了,赵一荻的老爹是北洋政府的交通次长,也算一了不起的官了,祖上又是书香门第,她也算是个大家闺秀了,小张学良11岁。这二人怎么认识的,当事人没说,其他人的说法也不一,反正是在天津认识的,北戴河?蔡公馆?好像蔡公馆舞场这个说法已经被否了,但是不管怎么认识的,就是认识了,当时赵一荻小姐只有十五六岁,在今天也就一初中生高中生的年龄,反正二人肯定是擦出了点火花,不然张学良病了,也不会专程打电话邀请她去奉天了。据张学良副官陈大章回忆,是张学良派他去天津接赵一荻的,而且赵一荻的回复是“业已征得父母同意”,所以沸沸扬扬的“私奔说”就不攻自破了,而且从张学良口述来说,二人当时的感情远不足以私奔。赵一荻来到奉天,张学良的说法是来探病,探完了就准备回去,而且她当时已经有了未婚夫,她自己对人家也不反感。后来晚年探微里,赵一荻也证实了这个说法。

但是赵到奉天之后不久,老爹就登报说她“淫奔”,并断绝父女关系了,张说是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在赵老爷子那儿颠倒是非,导致老爷子大怒产生的悲剧。这个应该是正确的,那些说赵老爷子故意想把女儿塞给张学良,真是冤枉。赵庆华是一个清高文人式的官员,加上祖上又是书香世家,把名节门第看的比命都重,而且后来证明这件事确实给他带来了重大的打击,导致他直接隐退官场,自个儿郁闷去了。再说他干什么就非要把女儿送给张学良呢?二人并无私交,以赵庆华的性格,对张作霖这种草莽军阀应该更是打心眼儿里厌恶,这也是他为什么这么沉痛的原因。不管怎么说,赵是再也回不了家了,怎么办呢?张虽然风流,但是他和人渣的区别就在于他是个担当的人,所以他就大义凛然责无旁贷地收留了赵,对外称秘书。这个细节又出现了争议,于凤至回忆录里说张把赵交给她,任她处置,完全不管,赵跪在她面前痛哭流涕地求她收留,也正是因为她的好心,赵才得以留下来。而张氏帅府的侍卫官回忆,张学良是拿枪逼迫于凤至认下赵的,这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于的回忆很明显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相比较而言,我更相信侍卫官的话,因为他是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而且就算是张学良这么做,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我也不认为这是深爱赵的表现,而是这个时候他必须收留赵,人家被八卦小报写成那个样子,又无家可归了,他觉得这是他作为一个男子汉应该有的担当。

尔后两人相安无事了一段时间,一个住在帅府,一个住在北陵别墅,但是要命的是,赵不久就怀孕了,这可是从来没有的大事情,因为张以前包括之后从都没有在外面玩出孩子来,这不得不说是对于的一个大挑战,也是对张的大挑战,以前包括有名分的谷瑞玉在内都没有孩子,难道是都不能生?当然不大可能,很显然的,弄一堆私生子着实是件非常麻烦的事。但是,张学良却破天荒地允许赵一荻生下这个孩子了,于凤至也感觉到了这件事的不同,她到底是个旧式女子,也许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宽宏大量,也是是为了博得张学良的尊重和愧疚,竟然主动跑去把赵一荻接到帅府外面,自己出资建了一栋小楼送给人家,估计也是为了便于在眼皮子底下易于控制。如果她真是像那些文人写的因为贤德,那我就不得不说这女人实在太傻了。根据张学良侄子的回忆,因为大妈(赵)不住在帅府,所以大伯年轻的时候也是不住在帅府的,他的父亲当时年纪小,常年都住在帅府,所以这段话应该是可信的。于凤至已经成了挂名夫人,这也是她建小楼给赵一荻的原因之一,但是为了维护自己正牌夫人的尊严,还是不让赵一荻进帅府。

于凤至等于是退了一步,因为前面的坚决抗议已经宣布无效了。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搬到北平顺承王府,于凤至和赵一荻都跟随而来,这次赵一荻就登堂入室了,不再是以前还要待在墙外了,俩人一起住在顺承王府。赵一荻又进了一步,相应地于凤至就退了一步,但是这个时候,于凤至还没有那么悲催,赵一荻的身份还是隐秘的,不公开的,所以张学良去南京见蒋介石,于凤至就是唯一的张夫人相随。1933年,张学良被迫下野去欧洲,于凤至和赵一荻以及孩子们都一同前往,赵一荻的儿子这时候只有三岁,也带上了。回来的时候,于凤至的三个孩子都被留在欧洲读书,于凤至就被留在欧洲照看孩子。只有赵一荻和儿子跟随回国。张学良回来西安任剿总副司令,现在去参观西安的张学良公馆,完全是一夫一妻的格局,根本就没有于凤至的位置。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张学良很明显的对赵一荻好于于凤至,很多人根据张学良晚年说最爱不是赵四就断定他们二人感情不怎么样,其实这二人感情也确实不怎么样,尤其针对今天铺天盖地的宣传来说,但是我们往往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不是最爱,但也明显是有感情的,虽然不怎么样,但是比于夫人还是好多了。而且对比谷瑞玉的隐形人来说,我们还是可以从很多人的回忆、日记、信件等找到赵一荻的身影,尤其是张学良在西安的同事邵力子夫人傅学文等高官夫人的回忆里,这说明赵一荻在后来几年已经是处于公开半公开的状态了。但这也得益于她的秘书的身份,不过大家都心照不宣罢了。

西安事变后,于陪张三年,1940年因为乳癌去米国医治,此后再也没有回来。于在美国确实也算很了不起,斗败了病魔,并且成为一名出色的女商人,但是有人过度夸大了也是不对的,于初到美国,是张的旧友伊雅格将张家巨款给了于,然后帮助于投资,才取得了后来的成绩。于是否像有些人写的那样爱张爱的死去活来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是那样,在病治好之后她就应该回台湾继续陪监,说张让她在米国保存张家骨血也是不准确的,因为于的儿子一女当时都已成年,反倒是赵的儿子幼小需要监护人。但是她也不是完全不爱张,至少她在米国为了张的自由呼号奔走,虽然没什么效果,反而导致老蒋逼得离了婚。而且还留下巨款豪宅,等着张自由的那一天,这样做,也不容易了,毕竟她也没有义务陪着张过着朝不保夕随时都会被干掉而且还条件异常艰苦的日子,况且张以前对她也不怎么样。据于在米国的保姆回忆,于在80年代给张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结果张的回信非常短,于看了就哭了,丢到垃圾篓里,捡起来最后还是丢了。对比赵的情况,儿子不满十岁,但她毅然舍弃儿子来陪张,难道她比较无私吗?她为什么就肯放弃香港锦衣玉食的生活和独生子来陪张呢?除了她爱张,张肯定对她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差,虽然她说张的私生活很乱,不是西安事变早完了,但是这句话就表示她对张已经萌生了退却之心,但是她之所以还愿意这么做,肯定张对她还是不错的,不然张真对她那么差,她自己也不想跟着张了,结果一声召唤她就来了,不是脑子被门夹了就是被鬼上身了。有人说赵爱张爱得死去活来,不能自拔,最后求仁得仁,比于幸福多了,我也是不能认同的。当然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当然除此之外,也是实在没有人选才让她来了,当时除了于和赵,还找了张的几个女朋友去陪,结果都受不了跑了,所以张才说他的女朋友很多,但是行的没几个,所以于说赵是戴笠的间谍,此言也并不真,当时赵在香港,张作为一个囚犯,没有丝毫的人权而言,并不是他说叫谁来就谁来,何不直接找个女间谍去,反而去培养一个跟了张那么久而跟国民党和蒋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女人呢?而且一个团的兵力监视一个人,还需要再派个色情间谍去吗?难道张还能飞了不成!

张晚年说的最爱,有好多人说是蒋仕云,推敲一下就知道根本不可能。蒋四小姐年轻的时候也是预备着去当张的小老婆的,结果因为赵,黯然神伤离去。如果张真的最爱她的话,只要挽留一下,或是和赵断绝关系,蒋四就留下来了,而且张自己说过年轻的时候荒唐,没有爱情。那这个真爱我还是倾向于宋美龄,张年轻的时候就很仰慕宋,在软禁之后,宋又保护了他的生命,时常还给予物质精神关心,而且软禁期间他和宋的书信往来是最多的。他还说要是没有太太,会猛追宋美龄,宋应该是他对女性的一个偶像,这种虚幻缥缈又得不到的最容易被误解是真爱的。为什么说误解,因为张一辈子应该说就没有真爱,唐德刚采访他的时候说他在感情方面是非常自私的,于都去世了,他还直指人家出轨,于留给他的巨款豪宅都没要,反倒是变卖了自己的收藏品度过余生。一到米国就把赵丢一边,陪着蒋四到处吃喝玩乐,连旁观者都觉得心寒。其实张说他看不起女人,正是这种认同导致他内心的偏见,从而对女性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真正去了解关怀,所以说爱就更没有了,所以说争他的真爱是最没有意思的。张曾说过两个女人对他恩同再造,一个是宋,一个就是赵,这两个女人一个保护着他的生命,并时常让他感觉到自己没有被遗忘,还有人关心他爱护他;一个女人用生命支撑他陪伴他走过最难熬的漫漫囚徒岁月。于的回忆录处处对赵充满了不屑和怨恨,而且赵的独生子在米国托付给伊雅格,于和伊雅格也有很深的联系,却从来没有寻找照拂过这个孩子,足以证明这二位关系也不怎么样,所谓姐妹情深更是无稽之谈!最后提一个合葬的问题,1964年张就和于正式离婚了,赵就转成了正牌夫人,对于一对离婚三十多年而且基本无来往的夫妻,况且张本来就不--爱于,还能残存下几分情意呢?所以于最后在旁边留一个墓穴给张,完全是一厢情愿,她自己心里应该也是清楚的,我觉得一个女人这样做实在没什么意思,而且离婚后,于一直以张夫人自居,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爱,不能牺牲自我,放,不能彻底,一辈子这样活着,实在不够洒脱,对人家倒没什么影响,就是自己过得太束缚,得不到解放。于这一辈子的悲剧,不在于别人,她在回忆录里把罪责都怪到赵头上也是看不开的,就算没有赵,那还有钱孙李,她一辈子做什么都做得不彻底,都想兼顾,才导致后来什么都得不到。而赵做事就比她彻底,虽然我认为她最好的结局就是带着儿子开始新的生活,毕竟她当时在香港既有巨款,年轻,又有亲人,但是她选择的路虽然艰辛,但是她走的彻底,之前虽然和张的感情不过尔尔,但最后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也算是相依为命彼此唯一了,也算是给她自己选择的路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关于于凤至和赵一荻之争的想法 于凤至赵一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9564.html

更多阅读

世界的痛:权和利之争的利比亚战争图文

[图文]世界的痛:权和利之争的利比亚战争(5)2011年04月02日18:34 来源:网络综合多国部队的干预3月17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部分安理会理事国代表举手投赞成票。当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新华社记者申宏摄图表:安

开开背后名药六神丸:苏州雷允上和上海雷允之争

上海第一只列入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成药——百年经典名药六神丸,已被列为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专项课题,正在进行科研二次开发。这一传统良药在临床中所显示的药效机理潜在空间,将得到科学权威的诠释。上海六神丸于清朝同治年间

声明:《关于于凤至和赵一荻之争的想法 于凤至赵一荻》为网友抚平余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