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大概是最有血性的男人,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再加一句“让我们像男人一样的去死”的血性号召,六万楚军变成了六万头狮子,直杀得四十万秦军狼狈而逃,这场战斗简直称得上是行为艺术了,可能连项羽都经常暗自欣赏自己的这次作品,项羽也把这种“像男人一样去死”的血性气质张扬到了极致,在战场上无往不胜。
可惜,项羽把自己的血性本色一再用错了场合。
在鸿门宴上,范增要杀刘邦,即使项羽再弱智也应该看出范增的意图,但项羽就是不杀刘邦,从心理上来看,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项羽不屑杀刘邦。项羽认为自己出身贵族,是怀抱理想而反秦的革命者,而刘邦只是个投机分子,到革命队伍中混饭票罢了,瓷器斗瓦片有点跌份。二是项羽不屑诱杀刘邦,要杀刘邦可以真刀实枪地亮剑干一场,何必用阴谋诡计?流氓可以无所不为,而君子必须正大光明,否则胜之不武,项羽可能是这样想的,所以,放了刘邦。
楚汉两军对峙,彭越在项羽的后方打游击,像个苍蝇一样专门骚扰项羽的粮草,钟离昧建议给点好处收编彭越。项羽却说:讨好彭越这种小人,想想都令人恶心。话说的真是有血性,回头收拾彭越,结果又一次给刘邦留下了逃命的机会。
项羽的这种的血性气质,注定了项羽是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而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情怀和诗意幻想在现实中往往是个乌托邦,在政治斗争中更靠不住。从破釜沉舟到霸王别姬,项羽是更像是把战争和政治艺术化了,这与项羽的性格气质是一致的。项羽活在今天,可以当一个诗人。而从鸿门脱险到垓下之战,刘邦把战争和政治阴谋化,好酒及色的刘邦活在今天,最适合从政做官。从性格和气质来看,论打架,项羽勇猛一点。搞政治,刘邦更专业。在楚汉争霸的政治的对决中,项羽的短板更明显。
项羽的血性气质也使他当英雄的情结更甚当帝王的想法,而刘邦的无赖本色使他当帝王的念头更甚当英雄的心思。为达目的,刘邦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项羽却屡屡意气用事,甚至两军阵前却提出要和刘邦单挑,项羽真是浪漫!项羽就这样一次次把争夺天下的机会给了刘邦,项羽越打越被动。刘邦却越来越得势。最终,垓下一战,四面楚歌,项羽无力回天,这次他向自己亮了剑,悲愤自刎,再一次践行了他的血性本色。
只是,这一次,项羽的血性用的恰到好处。
假如项羽不自杀,而是听了乌江边那个船夫的建议,逃过了江东,结局会是怎样的呢?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再与刘邦争霸,恐怕难矣。隐姓埋名,看着昔日的手下败将刘邦坐拥天下,指点江山,让项羽如此苟且的活着简直就是一种耻辱!那个建议项羽逃跑的凡人船夫,是无法理解项羽的血性情怀。而几百年后,诗人李清照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唯李清照这样的人才能理解项羽。因为逃过乌江,血性情怀破灭,人杰与鬼雄不再属于项羽,项羽也就不是项羽了。
而项羽死后,不择手段的无赖刘邦成了帝王。
凡人只求生活,诗人向往意境,英雄要完成使命,无赖只追求成功。凡人、诗人、英雄 、无赖在乌江边做了一个奇妙的对比,历史真是个有趣的东西。
做官需要共性,搞艺术需要个性,当老大需要兽性,而做英雄需要血性。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也是血性男儿,他的剑是亮向敌人的。而垓下战败,项羽要向自己亮剑了——英雄需要用血性来完成自己。项羽向自己亮剑绝不手软,但是,向自己亮剑可以斩断自己的头颅,却不能斩断心上人的情丝,霸王别姬的旷世爱情悲歌在乌江边上演,项羽用血性本色为生命和爱情做了一场凄美的饯行,连那匹乌骓马都感动的都不忍离去——项羽是血性的,更是浪漫的。而刘邦想做帝王,只需用兽性来成就自己。为了保命,刘邦在逃命中两次从车上抛下了自己的一对儿女,不知道成功之后的刘邦有没有颜面见自己的一对儿女?但成功与德行无关,兽性的刘邦最终做了天下的老大。
兽性战胜血性,注定了血性者的失败结局,项羽是,李云龙也是。在《亮剑》原著中,在文革期间,受到批斗,不甘受辱的李云龙也终于向自己亮了剑——自杀身亡!
血性的理想主义者的结局,往往都是悲剧性的,当英雄注定要失败,留下的往往只是一段令人感慨万端的故事,历史就是这样喜欢和好心人开玩笑!
可反过来说,项羽和李云龙会稀罕那样苟且的活着吗?
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追求不同,至于是非得失,真是一语难以蔽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