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林语堂故居
(摘自“漳州林仕荣博客”之“漳州各地林氏宗祠”)
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故居坐落在福建省平和县坂仔镇宝南小学校内。
林语堂(1894—1976),原名玉堂,福建省龙溪县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曾留学美国、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曾是鲁迅主持的《语丝》撰稿人。1926年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次年到国民党武汉政府外交部任外文秘书。30年代在上海编辑《论语)《人世间》等刊物,提倡幽默闲适。抗战开始,赴美国任教并写作,1976年病故在香港。他博学多才,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己任,辛勤笔耕,在文学、历史、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任国际笔会副会长。一生写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生活的艺术》《剪拂集》《我的话》等60本书,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其著作在文学界和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林语堂先生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除了家乡福建闽南,台湾是林语堂先生的第二个故乡,故居在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二段141号。林语堂去世后,被台北市政府改建为“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收藏了林语堂的藏书、著作、手稿及遗物。如今,这里经常举行文学讲座、研讨会,是文学界人士爱去的地方,成为台北的一道文学风景线。
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是一名乡村牧师,1889年以后,林至诚在坂仔担任堂会会长。林语堂就是在坂子出生的。并在坂仔渡过了十年的童年时光。
坂仔林语堂故居朝东向,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占地面积280平方米,砖土木结构。由四间相连呈“同”字形的小平房组成。故居前部为前厅,前厅并排左侧为一南北向厨房;前厅后是主房小阁楼,小阁楼左侧为教室。厨房与教室之间为天井,中有一口饮水井,居“同”字形中间的“口”位置,井圈用鹅卵石砌。主体建筑墙裙、墙角及架梁处用青砖砌成砖柱。山墙砖砌,内外墙面抹灰,四间平房地面都铺设红砖,主房小阁楼,约12平方米,是林语堂的出生地,顺后墙设一木楼梯上下。梁架、檩椽较为简朴单纯,前厅九檩一架梁;厨房五檩一架梁;教室十一檩一架梁,走廊前檐两木柱,下置石柱础。屋面覆板瓦,檐口出挑较浅,天井及人行甬道均是鹅卵石铺砌。林家屋舍之中,有一口水井,位置恰好是“同”字形之中那个“口”字,卵石围墙,熏石板井埕。故居边的旧礼拜堂建于19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初,为园林式建筑,园中有大小礼拜堂各一座,又有牧师楼、圣经楼、执事房等附属建筑,园中屋宇相连,曲径通幽,后年久失修,后辟为坂仔中心小学校园。礼拜堂原建筑大都无存。
平和县坂仔镇是林语堂的出生地和童年生活的地方。林语堂具有浓郁的家乡情缘,故乡坂仔的自然风光、文化传统、地方方言,都是是他重要的精神财富和文学源泉。2006年6月按照原样重新修建,现存建筑法式保持近代闽南风格,列为平和县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