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的20%,而其余的80%尽管占多数,却是次要的;在我们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往往取决于20%的努力,花费20%的努力,可以创造80%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效果不见得是最好的,但成本是最低的。这就是帕累托提出的著名的二八原理。
维弗雷多·帕累托(又译为巴莱多)(Vilfredo Pareto ,1848年7月15日—1923年8月19日)生于巴黎,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瑞士洛桑大学教授,洛桑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因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著名,后来被约瑟夫·朱兰和其他人概括为帕累托法则(20/80法则),也叫帕累托原理(二八原理)。它让人们认识到,在生活中,用20%时间的努力,也可能会达到80%的效能。这个定律提出之后受到了很大的推崇,甚至有人说它几乎适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实,这条定律指向的是重点原则,凡事总有重点,总要抓住重点,不宜平均用力。如果要用一句中国的老话来概括其精髓,大概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
伴随人们认识的提高,这个原理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个原理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成功者已证明的)主要有:
世界上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用80%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好能给你带来80%的销售额的20%的优质客户;用20%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能给你产生80%的效果等等。即用20%的时间可以做成80%回报的事情。
【案例1】
分数与努力的比例:有一些在校大学生读书不用功,往往是到临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连续开夜车。这样的大学生,他复习一天可能考个40-50分;连续突击两天两夜可能会考个60~70分;如果要考90分,只需要三天的努力,或者需要付出一周的努力就够了,似乎效率很高。但实际上考9 0分是不太可能做到的。真正要考个70分,大概需要复习两个礼拜,如果要考80分就需要复习两个月,如果要想考90分就需要每一节课都认真听讲。
【案例2】
Google的故事似乎有更多的值得关注的理由,它的成功史可谓是自互联网以来最精彩的故事了:2001年这家公司的收入只有700万美元,2002年就跃升至4.4亿美元,利润达1亿美元,尽管基数巨大,逐年来还是不断地成倍增长,2005年底Google的股价已经突破了每股400美元的天价,总市值超过1400亿美元。在Google,对二八定律的运用事例是公司员工时间的安排。技术人员通常以3人为小组进行工作,而且每个人都享有20%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发展任何他感兴趣的想法,做自己热切想做的事,不用担心这个项目会不会赚钱,会不会成功。这种“20%的时间”的形式借鉴了美国高校的做法,美国高校里通常每周都有一个工作日供教授们自由支配,进行感兴趣的研究。为什么从每周5天时间里给予技术人员1天时间供其自由支配,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不管这种想法能否转化成公司的商业价值?这是否与公司的商业追求相矛盾、相抵触?这样的做法有点让人费解,但细细想来,实在是出于对创新规律的深刻认知。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各自的特别之处,这种特别首先就在于他的兴趣,虽然这种兴趣未必能转化成商业价值,但一定是具有价值的,这种价值的大小其他人都未必知道,而具有兴趣的这个人才最有发言权。借用英国管理大师查汉斯?汉迪的话,Google的做法实际上是希望它的每一个员工都“尽情盛放”,这样也就可以把他们的核心技能发挥到最大。创意是Google最需要的,公司专门拿出20%的时间来培养,用这是对二八定律的反利用,让员工在其余80%的时间里能倾尽全力,发挥最大潜能,产生最大效能。
这就告诉我们,做事前先对工作做分析,並做好计划,从自己要做的一大堆事中选出符合“目标要求”的“最高回报”的事情优先做,并将焦点集中在最紧要的20%,避免完美主义,以求花最少的力气, 获得最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