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出集窃听、阴谋、政治和追捕于一体的年度谍战大戏。年仅29岁的斯诺顿为何与美国政府公开叫板?他为何避难香港,并将中国卷入丑闻?英国、德国、俄罗斯、中国等参演配角态度如何?大获阿桑奇赞赏的他,会不会走上和阿桑奇一样的国际避难之路?
图文/苏三
》》》》剧情简介:
美国情报机构通过“棱镜(PRISM)”监控项目大范围收集并监控网络和电话用户信息,包括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照片、存储数据、文件传输、视频会议及登录信息等。6月6日,“棱镜”项目遭英国《卫报》曝光后,不少人谴责奥巴马政府滥用权力,侵犯公民隐私。10日凌晨,泄密者爱德华·斯诺顿(EdwardSnowden)身份曝光,并于当天中午离开酒店,之后便不知所踪。直至12日,他在秘密地点接受香港《南华早报》采访,称“棱镜”项目目标覆盖了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电脑系统。
》》》》主角档案:
采访过斯诺顿的记者表示,他“平静、时尚、随和、谦卑,是电脑高手”。斯诺顿坦承,自己的学习成绩并不出色,在社区学校获得高中文凭,但没修完所有课程。
2003年,斯诺顿加入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后因在训练中受伤离开部队。之后,他被安排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当技术助理。2007年,作为中情局信息技术员,他被派驻日内瓦工作,曾在那里接触到一些机密文件。2009年,斯诺顿开始为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承包商工作。随后,他作为博斯公司雇员在国安局工作4年,开始接触并复印监听计划的机密材料。
在得到机密材料后,斯诺顿向主管请假,称需要离开几周治疗癫痫病。5月20日,斯诺顿放弃年薪20万美元的工作,瞒着在夏威夷的同居女友和父母,只身逃往香港。
》》》》旁白
和美剧《24小时》一样,“棱镜门”集窃听、阴谋、政治和追捕于一体。只是,这里没有浓墨渲染男主角的英雄主义情结与行为。事实上,他到底是英雄还是叛徒,尚在激烈讨论中。在这幕大戏中,我们更关心那些或主动或被动地搅入这起美国政治丑闻的角色们,如奥巴马的死对头美国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JohnBoehner)、德国总理默克尔、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支持斯诺顿的网友……
》》》》失踪前夕
斯诺顿告诉《卫报》,之所以选择香港,是因为香港有很强的言论自由传统,而且有能力不受西方国家支配。但这并没有让他放下全部的戒心。在美国情报界工作了近十年的他称,美国最大和最隐秘的监视组织——NSA,一直在监视着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担心被窥探,斯诺顿用枕头堵着酒店房间的门缝以防止被窃听。输入自己的密码前,他会把自己的头和笔记本电脑一起罩住,以防止被隐藏中的摄像头监测并盗取信息。他尽可能地待在酒店里,吃饭、接受采访等都在房间里进行。在酒店的大约3个星期里,他“总共才出去了三次”。
时间“滴答滴答”流逝,斯诺顿变得愈加焦虑不安,甚至酒店的火灾报警器响了,他也还是躲在房间里不敢出去,怕这是抓他的人制造的陷阱。
在10日凌晨公布的采访视频里,斯诺顿戴着半框眼镜,面容消瘦,神情略微有点不自然,但几秒钟后,他便恢复了常态。当被问及“为什么要主动公开泄密者身份”、“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时,斯诺顿表示,他意识到可能会坐牢,也不能与家人联系,甚至能活多久还是个未知数,但他“愿意牺牲所有的一切,因为看到美国政府利用自己的监视体系破坏隐私、网络自由和基本自由权利,让我的良心非常不安”。
》》》》各方配角登场
美国两党空前合拍,枪口一致对“叛徒”
“棱镜”项目遭曝光后,不少人谴责奥巴马政府滥用权力,侵犯公民隐私,甚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乔治·W·奥巴马”,指责他沿用小布什的“棱镜”项目。陷入舆论漩涡的奥巴马马上辩解,美国国家安全局无权监听电话,事实上他们只是收集有关电话的信息。他补充说,“你不可能在保持百分之百隐私、保持零不便的情况下,获得百分之百的安全。作为社会成员,我们不得不作出一些选择。”
对于这起事件,国会两党与白宫罕见地步调一致。国会共和党人最近一直在美国驻班加西遇袭事件以及美国国税局特别审查保守派团体等事件上对奥巴马政府穷追猛打,但在此事上却全力支持奥巴马。共和党籍的众议院国土安全小组主席彼得·金(PeterKing)和民主党籍的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黛安娜·范斯坦(Dianne Feinstein)也指责斯诺顿是一个“叛徒”。
就连过去四年里在诸多议题上与奥巴马政府死磕的美国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也公开表示赞同奥巴马的做法。
10日,博纳接受美国广播公司专访,第一句话就是“他(斯诺顿)是一个叛国者”。博纳指出,奥巴马总统上周已说明,这些是保护美国人民安全、对抗恐怖分子威胁的重要国家安全计划,公开这些机密信息将置美国于危险境地,这向敌对势力暴露了美国的能力所在,是严重违法行为。
美国司法部表示,将尽快启动司法程序,将斯诺顿引渡回国。FBI在斯诺顿身份公开不久,便已经到宾夕法尼亚州向斯诺顿父亲及继母问话。
网络世界力撑斯诺顿,阿桑奇隔空声援
但在美国,形势并没有一边倒,相反,网络民意对斯诺顿的支持与日俱增。
几乎在《卫报》公开对斯诺顿的采访视频的同时,白宫请愿网站WE THE PEOPLE就已经有人发起“赦免爱德华·斯诺顿(PardonEdward Snowden)”的请愿。在请愿详情中,发起人称斯诺顿是“民族英雄(nationalhero)”。据《路透社》报道,请愿发起不到24小时,请愿签名已超过22000个。截至13日19时54分,请愿签名达68042个。
监督团体“渐进式改变运动委员会(Progressive Change CampaignCommittee)”还发起活动,为斯诺顿筹集资金作为日后法律辩护的备用金。截至13日18时35分,该团体已为斯诺顿筹集23973美元。
在厄瓜多尔驻英国使馆避难的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也不甘寂寞,通过媒体表态声援斯诺顿。
“爱德华·斯诺顿是英雄,”阿桑奇告诉天空新闻频道记者,“他把近十年最恶劣的事情之一公诸于众。”
10日,阿桑奇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称,他经由熟悉斯诺顿的人与斯诺顿有“间接”联系,但“眼下不宜提供太多细节”。
欧洲忙撇清,俄国主动抛出橄榄枝
“棱镜门”不仅在美国当地火热上演,在欧洲更是把英德等多国政要卷入其中。因为欧洲有非常严谨的私隐法律,包括公司办公室的电话都属于个人资料受到法律保护,年初谷歌隐私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一度招致欧洲六国“群起而攻之”,隐私政策主管甚至“适时”退休离职。
英国在野党工党称“棱镜”项目令人“寒心”。在野党影子内阁内务大臣要求政府调查英国同美国“棱镜”项目的关系并给出一个全面的解释。外交大臣威廉·黑格(WilliamHague)表示,关于政府通信总部与别国的情报机构合作,逃避英国法律监管的说法“很可笑,是无中生有”。但是对于政府通信总部与“棱镜”项目的关系,黑格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只是说英国民众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在10日通过一位发言人证实,她计划在奥巴马访德时与其讨论可能影响了数百万德国人的“棱镜”项目。
在太平洋的另一端,与美国共享安全情报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安全机构同样面临国内质疑。一些政界人士要求政府说明是否借用“棱镜”数据搜集情报。
然而,在欧洲多国忙着撇清和“棱镜门”的关系时,俄罗斯却主动搅和进去。据俄罗斯媒体6月11日报道,俄总统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DmitryPeskov)表示,“假如收到(斯诺顿政治避难)这样的央求,我们会考虑的。”然而,俄方似乎表错情了,盖因斯诺顿在视频中明确表示他希望能够去“冰岛或者互联网和媒体自由氛围较浓的国家”,当然,在采访的尾声中,他补充道,在事态走向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他也不会诸多挑剔。
》》》》48小时后横生节枝,中国政府躺着中枪
斯诺顿给中美出了一道外交难题?
事实上,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斯诺顿“更倾向于留在香港”。
斯诺顿是以旅游签证进入香港的,香港立法会保安事务委员会副主席涂谨申表示,游客的逗留期限一般为180天,香港政府没有权力限制他的出境自由,但可以主动驱逐他出境。然而,他补充道,如果游客在香港没有犯法,并没有理由进行驱逐。斯诺顿对自己的停留抱有很大希望:“美国政府可能会发出国际刑警照会,但我并不认为我在美国以外的地方有过犯罪行为。我认为,这很明显是政治事件。”
在斯诺顿身份曝光的24小时内,香港官方都没有针对引渡问题作出任何正式的回应。然而,保安局前局长叶刘淑仪在11日指出,香港和美国曾签署了三项刑事司法互助协议,只要美国提出,香港需要协助美国进行取证和拘捕等工作,律政司会根据协议处理。叶刘淑仪说:“我想斯诺顿可能不知道我们和美方签了这么多协议,是双方国家都同意的,他最好离开香港。”
这一善意的提醒,在斯诺顿的耳中似乎并不甚悦耳。
自10日中午退房,谜一样地消失了48小时后,斯诺顿于12日在一个神秘地点接受了香港《南华早报》的采访,称“棱镜”项目目标覆盖了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电脑系统。
斯诺顿表示,就他所知,美国在全球进行了超过六万次渗透行动,目标包括数百个个人以及机构。他声称自己从一份机密文件中得知,美国从2009年就开始潜入内地和香港的政府官员、企业以及学生的电脑系统进行监控。
此次爆料后,斯诺顿再次下落不明。然而这枚意有所指的“炸弹”波及甚广,距离香港约2000公里的北京也躺着中弹了。
“斯诺顿不仅同全球最强大情报机构较上了劲,也给北京和华盛顿平添了不少‘麻烦’。”德国之声当即评论,“斯诺顿给北京和华盛顿出了一道外交难题。”台湾《联合晚报》则称“大陆被拖进美国家务事”。
连一向谨慎的美国《华尔街日报》也抛出言论,“美国监控项目泄密者命运或取决于北京”。报道说,香港与美国的确存在引渡协议,不过,该协议是1997年香港回归前在北京的参与下谈判达成的。在谈判中,中国政府在协议中加入了一个条款,如果引渡请求影响了中国国防、外交或核心的公共利益或政策,中国中央政府有权否决引渡请求。
13日凌晨2点,环球网发表社评,以当事人和受害者的身份表示,“我们并不是旁观者,美国作为互联网超强国是否滥用了它的能力,这个问题直接牵涉我们的切身利益”,并强势指出,“美国欠全球网民一个解释”。
截至13日22时20分,距离斯诺顿第一次失踪已经超过了72小时,《棱镜门》牵涉到的人越来越多,事态走向也越来越不可估摸。作为观众,我们不得不在此高呼一句:亲爱的主角,你可别弃坑呀!
※本文资料参考《卫报》、《华盛顿邮报》、《南华早报》、《每日邮报》、《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环球网等
(此文章版权为《赢未来》及其作者共同所有,不得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