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原型应该澄清 王成原型

“王成”原型应该澄清

王成是中国电影中最著名的虚构英雄之一,但虚构人物有人却要对号入座:

本报北京9月26日电 连 栋、许如广报道:9月18日,北京军区某摩步旅"王成连"正在组织一场城镇进攻防御战斗演练,官兵熟练操控手中武器,灵活运用攻防战术,表现出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战斗精神。该连指导员谢忠桥告诉笔者,这是他们坚持用"王成精神"激励官兵精武强能、献身使命的结果。

该文还明确说“王成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人公,其原型为该旅十二连原副指导员赵先友”。

事实如何呢?

支持赵先有为王成原型的重要依据是原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张振川的回忆:“记得1952年作家巴金亲临朝鲜硝烟弥漫的开城前线,对我志愿军六十五军第五八二团进行战地采访。我作为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最后,巴老根据赵先友等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悲壮事迹,萌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这一千古绝唱。”

但是,力挺这一说法者忽视了这一事实:就是小说《团圆》原作只着重写了其中女主角王芳父女团圆的事,王成只是个过场人物,根本没写他的英雄事迹。因此将赵先有作为王成原型宣传纯属牵强附会、生拉硬扯。

因此严格来说王成的具体原型是由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步话机员蒋庆泉和73师218团步行机员于树昌、以及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三人的英雄事迹合成而来。“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则取自蒋庆泉和于树昌的事迹。至于赵先有,可以称作志愿军千千万万王成式英雄之一。

附:

王成精神激励某旅官兵精武强能

2010-09-27 04:04:03 来源:解放军报

本报北京9月26日电 连 栋、许如广报道:9月18日,北京军区某摩步旅"王成连"正在组织一场城镇进攻防御战斗演练,官兵熟练操控手中武器,灵活运用攻防战术,表现出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战斗精神。该连指导员谢忠桥告诉笔者,这是他们坚持用"王成精神"激励官兵精武强能、献身使命的结果。

王成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人公,其原型为该旅十二连原副指导员赵先友。在一次战斗中,赵先友耳朵被震聋,他操起报话机向指挥所大声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过后,手持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1991年8月20日,作家巴金在病床上写下了"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从此,十二连被人们称为"王成连",连队每次点名,点的第一个名字是王成,全连官兵齐声答"到"。每当新兵和新干部踏进连队大门,看的第一场电影是《英雄儿女》,唱的第一首歌是《英雄赞歌》,听的第一个故事是王成的故事,第一次宣誓在王成塑像前举行。他们还在全连广泛开展"讲英雄故事、当打赢先锋"活动,学习英雄事迹,引导官兵牢固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电影《英雄儿女》幕后珍闻:是谁喊"向我开炮"

http://news.163.com 2005-03-01 13:03:33 来源: 解放军报   

  20世纪60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凭借着他们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献身国家的精神感动了几代人,成为几代中国人学习的榜样。这其中,"做像王成一样的英雄"--似乎是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们共同的梦想。近日,笔者跟随中央电视台《电影传奇》栏目组走进影片的拍摄幕后,了解到 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电影以谁的小说改编而成?

  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换上军装,伴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同创作人员深入到志愿军中,同许多战士结下了深厚友谊。回国后,他写出中篇小说《团圆》,并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了《团圆》后,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这年夏天,导演武兆堤和编导毛烽奉命开始了将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工作。

  导演武兆堤出生在美国匹兹堡,5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19岁那年他只身去了延安,成为一名文艺兵。在《英雄儿女》之前,他已经和苏里联合导演了著名影片《平原游击队》。编剧毛烽,曾经在朝鲜战场上战斗3年,是政治部的秘书,所以他格外熟悉主人公们的生活。

  在《团圆》这部小说里,主要就是写父女团圆的故事,有关王成牺牲的描述却简单得只有一句话:"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其他的什么都没有。编剧毛烽拿过小说一看傻了眼,几乎无从下笔:"我说这个没办法,我没那个本事。"导演武兆堤却"威胁"他说:"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上了这‘贼船'就不能下来。"一番话把毛烽推辞的念头给堵了回去。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王成在那个著名的无名高地,成就了自己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

  小个子何以扮演大英雄?

  扮演王成的演员刘世龙,9岁就跟随部队走南闯北,当过通讯员、勤务兵、文工团员,行军打仗是他这一辈子都难以磨灭的记忆。直到现在,70多岁的老人,"每次做梦70%都还是打仗、行军"。

  刘世龙个头不高,身材不魁梧,长相也不出众,似乎真的只适合当个普通的通讯员。"领导说我不行,怎么演这个角色,个子这么小,王成这个人物分量这么重。"领导要导演武兆堤找一个个子大的、气质能撑得住场面的人,"刘世龙顶多能演一个战士。"而导演说:"我要的王成这个人物,在《英雄儿女》里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力排众议,坚决要刘世龙上了戏。

  据刘世龙回忆,在拍摄王成坚守阵地直至牺牲的那场戏时,"阵地"上不包括烟火,一共布了108个炸药点。刘世龙刚往阵地里钻,火一下就扑了过去,烈焰灼得他皮肤发烫,浓烟呛得他眼泪直流。刘世龙第一个想法就是让导演停机,可这一想法一转眼又被自己颠覆了。"那时候的胶片很贵,一喊停就要受损失,我想我不能喊,我要向英雄学习,反正也烧不死自己,顶多受点伤,算什么。"此时的刘世龙完全融入了"我是王成,王成是我"的意境中,他咬咬牙,闭上眼睛就往火堆里跑,往火堆里钻。第一遍跑下来,刘世龙的眉毛、鬓发都烧着了,胳膊也烧伤了,但他却毫不在意,此时此刻,他心中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当英雄不容易"。刘世龙跑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一共拍了4遍,才算合格。

  高喊"向我开炮"的原型是谁?

  电影开始之后的第17分钟,王成壮烈牺牲。那个年代,董存瑞和黄继光都是确有其人也确有其事,而王成却因为喊出那惊天动地的一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而一跃成为新中国电影中最著名的"虚构"英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在构想王成牺牲的细微情节时,武兆堤和毛烽就想到了很多抗美援朝英雄,最后决定以杨根思为原型。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成名,最擅长爆破技术,并屡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但是,他并没有说过"向我开炮"这样的话。

  在确定采用杨根思的事迹之后,毛烽和武兆堤在无数资料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篇通讯,"敌人离我50米,炮弹打50米,又近了,到30米,再打,到20米,最后10米,不能再打了,一直到最后,直接朝我瞄准,最后喊向我开炮!"

  这篇通讯的主人公原型是作者洪炉的战友,名叫蒋庆泉。蒋庆泉并没有牺牲,炮弹将他震晕,他被俘了,阵地也失陷了,所以这一事件被暂缓宣传,但是他的战友们却听见了那句著名的"向我开炮",并且迅速在军中流传。时间刚刚过去两个月,在另一个山头,又传来了同样的声音,这个人叫于树昌。洪炉把蒋庆泉和于树昌两个人的事迹合在一块儿,丰富了文章内容,最后发表了出来。

  《英雄赞歌》的创作者和原唱为何人?

  在影片中,王芳得知哥哥王成壮烈牺牲后,想以歌唱的方式缅怀并寄托自己对哥哥的思念和崇拜。当她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部队首长也介入到歌曲的创作中,之后《英雄赞歌》终于在曲折中诞生。随着影片情节的自然发展,观众信以为真地认为"王芳"就是《英雄赞歌》的"作词、作曲"和"主唱"。几十年之中,她几乎完全成为这首著名歌曲的"形象代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起初,导演把作词的任务交给了编剧毛烽。可毛烽在作词上并非如导演想像的那样得心应手。于是,武兆堤和作曲家刘炽一起拜访了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公木。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词作者。公木的夫人吴翔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写《英雄赞歌》的时候是1962年,当时武兆堤、田方、刘炽他们三人一起来家里拜访公木,请他写歌词,被公木拒绝了。但实在架不住几个人反复相劝,公木终于答应下来,并以最快的速度写了4段歌词。

  拿着公木一晚上写出的歌词,刘炽却没有急着谱曲,而是拉着一伙人打扑克牌。打着打着,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去了。他锁上门,谢绝一切打扰......《英雄赞歌》就这样诞生了,它迅速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但是因为最初录音时试唱的人太多,字幕中也没有打上演唱者的名字,竟然没有多少人能够搞清楚,究竟谁是原唱。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日报》曾刊登了一篇首钢工人寻找这首歌原唱者的稿件,可《英雄赞歌》的真正原唱、空政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张映哲看到报纸后,却没有出来主动"认领"。当时录音的人很多,直到放映《英雄儿女》时,张映哲才知道这首歌最后采用了她唱的。虽然影片字幕中没有自己的名字,张映哲却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在以后的很多年里,这首赞歌陆续被更多的人重新演绎,而那优美的旋律却始终抒情动听。(杨代吟)

江苏老兵讲"英雄儿女"故事王成最初原型曝光

2010年06月18日 08:30 来源:扬子晚报 

左起蒋庆泉(王成原型)与陆洪坤的珍贵合影。受访者提供(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电影《英雄儿女》中志愿军战士王成的这句豪言在5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遇到了到南京省亲的洪炉老人。他曾是志愿军《战地》报记者,也是"王成"这一英雄形象的主要塑造者。多年来,洪老一直在追寻着"王成"的原型之一--一位叫蒋庆泉的通信兵。昨天,记者陪着洪老找到了原志愿军通信兵陆洪坤。当年正是这位老人,在战场上第一个从步话机里接收到"向我开炮"的呼声。

  当年步话机中听到"王成"呼叫

  陆洪坤,时任23军67师师部直属通信连战士,退伍后返回江苏宜兴乡下老家。蒋庆泉的事迹传出之后,洪炉作为随军记者找过陆老3次,此后57年再没见面。然而,正是这对半个多世纪没有见面的老战友,重逢后就认出了彼此。

  1953年4月16日,石岘洞北山战役打响。彼时蒋庆泉是67师201团5连的步话机员,而陆老是师部的通信兵,负责接收、上报前线所有步话机员的战况汇报并传递指挥部作战指令。"战斗一开始很顺利,老蒋所在营队半个小时就拿下了敌人阵地。到了天亮,敌人开始反攻,炮火非常密集,几乎没用多久就攻到了阵地前。"蒋庆泉一开始是向师部请求炮火支援,而在当时的"军语"中,炮火用"花生米"代替。"敌人很多,有花生米吗?""花生米很多,往哪里送?""向我这里送,有多少送多少。""请报告我方准确位置,花生米向哪里送?""管不了那么多了,向我这里送,向我这里送。"......"敌人只有15米了,快向我的碉堡顶开炮,快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王成"被炮弹震晕后进了战俘营

  步话机中蒋庆泉的声音到此戛然而止。陆老则如其所愿,调度了一大批"花生米"投向石岘洞北山,整整轰炸了两个小时。"当时我们都以为,老蒋和敌人同归于尽了。"战后,蒋庆泉的名字迅速响彻23军,各种以此为题材的话剧、歌曲、诗文纷纷亮相或在创作之中,这其中就包括洪炉的长篇通讯《顽强的声音--记步话机员蒋庆泉》。

  然而就在3个月之后,军部传来命令,停止对蒋庆泉事迹的一切宣传。原来蒋并没有战死,他被炮弹震晕后成了美军战俘,此后辗转多个战俘营后,于战后被送返中国,进而作为"归来人员"退伍回乡。

  50多年不知自己是"王成"

  昨天,记者拨通了蒋庆泉东北锦州老家的电话,"请问是蒋老吗?""你好,我是蒋庆泉。"老人一字一顿、中气十足。对于往事,蒋老似不愿多提。"往事嘛,都过去了。"只是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才简单地回答几句。当年由于政策使然,老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荣誉,一直在家乡务农的他生活算不上困苦,但始终清贫。对于历史,老人几十年来始终未对邻里乡亲提及,甚至对儿女也是守口如瓶。蒋老告诉记者,他1966年时看了《英雄儿女》,当时"躲在房里哭了整整一个下午","不为别的,就是觉得同样的事情自己也经历过,让我想起了石岘洞北山,想起了那里牺牲的战友。"

  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内蒋庆泉都不知道,"王成"并非他想象中某个真实存在的战友,而是虚构出的一个英雄,且最初原型正是来源于他自己。直到2007年初,他无意中看到了"向我开炮"故事原作者洪炉正在寻找"王成"原型的新闻,更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

  "向你开炮的老战友接你来了"

  于是在2008年春节后的一天,当陆洪坤老人对着正在上网的孙女戏言,"这个网这么厉害,你看看能不能在上面找到爷爷。"而孙女竟帮他找到了蒋庆泉儿子蒋利的一篇帖子,"志愿军战士蒋庆泉寻找当年战友",其后还有蒋利的电话和邮箱。于是在阔别了半个多世纪后,这对老战友戏剧化地见面了。2008年9月14日,蒋庆泉父子坐了整整22小时火车来到宜兴。在官林镇标志性的钟楼前,守候多时的陆老几乎是扑向了蒋老,"老战友,向你开炮的人来了,向你开炮的老战友接你来了"!(记者张磊)

  新闻链接

  "王成"原型起码有3个

  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著名的英雄形象--王成,他的原型之一还活着。电影《英雄儿女》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但是,在那场艰苦的战争中,只有一名战士,他的事迹直接激发人们创作了"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

  1953年4月,陆军23军67师201团步话机员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他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蒋庆泉的故事被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了解后,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同年7月,23军73师217团的步话机员于树昌也在战斗中呼唤炮火,与敌同归于尽。洪炉根据未能发表的《顽强的声音》,以于树昌为主角另写了一篇《向我开炮》。

总政文化部编剧毛烽,在创作电影《英雄儿女》时用"向我开炮"的情节突出了本是配角的王成,并根据另一位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了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烈结局。蒋庆泉,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默默生活在辽西平原的乡村里。据瞭望东方周刊

《英雄儿女》中"向我开炮"的故事来源 卢 弘

2005年2月25日《解放军报》5版头条,发表了《电影〈英雄儿女〉的幕后珍闻》一文,这其实是中央电视台《电影传奇》中一集的内容,同一篇文章已在《中国电视报》发表过。这篇文章中关于王成喊"向我开炮"的原型问题,写到了我,《电影传奇》剧组为此曾访问过我,文章中涉及我的事,就来自这次采访,我的谈话也在他们的节目中播出了。不过由于"剪辑"较多,有些事没能说清楚,甚至与原意和史实不太符合,我既是这一故事的见证人之一,就应该把真实、准确的史实,源源本本地告诉大家,以免埋没真正创造和宣扬这一英雄事迹的同志。  1953年我所在的志愿军第二十三军(这个部队在近年裁军中已奉命撤销),在朝鲜中线铁原地区作战。当年4月,我们部队向美军第七师发起反击,攻占了他们据守的石岘洞北山,战斗中出现了一个英雄的步行机员,他是二○○团通信连的蒋庆泉,在坚守阵地中打到他最后一人,用步行机调动炮火打击敌人,当敌人包围并冲到他跟前时,他喊出了惊天动地的"向我开炮"。他的许多战友,如谷德泰、陆洪坤等,都听到了这一英勇的呼喊。蒋庆泉呼喊之后,声音忽然消失了,人们都以为他已经牺牲了。战斗结束后,我们调查搜集他的英勇事迹,谷德泰、陆洪坤等向我谈了不少生动故事,我当时就写出《顽强的声音--记步行机员蒋庆泉》一稿,政治机关也准备为他报功,并向军内外宣传他的英雄行为。  

当时我军一边与美军作战,一边与所谓"联合国军"在板门店进行停战谈判,在协议交换战俘时,从对方提供的我军被俘人员名单中,竟有蒋庆泉的名字。后来我们了解到,蒋在战斗中被炮弹震昏,不幸被敌人俘虏了。按照规定,凡被俘者不予宣传,不再给予荣誉称号,我写好的关于蒋庆泉英雄行为的报道,也被压下不能发表了,大家为此都十分惋惜。不过在战斗时,蒋庆泉的英勇事迹已经多处传颂,尤其对各通信兵部队,影响很大。两个月后,部队又发生了一件与蒋完全相似的英雄故事。这在战争中是常有的事,例如上甘岭战斗中的英雄黄继光,就是看了苏联影片《普通一兵》,才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的事迹宣传后,到1953年夏季的战役,志愿军中又出现了许家朋、李家发两位黄继光式的英雄,这说明了榜样的力量。同样,部队中也有人重复了蒋庆泉的英雄行为。  

同年7月,我军二一八团攻击南朝鲜军队占据的281.2高地,团通信连的步行机员于树昌,在激战中遇到与蒋庆泉同样的情况,也喊出了"向我开炮"的英勇口号,但是他在战斗中牺牲了。部队为他报功并宣扬了他的事迹,最早由我和战友田金波一起去采访于树昌的事迹,主要是他的通信排长孙绍钧,向我们提供了许多细节。作战时孙排长在指挥所与于树昌直接通话,是主要见证人。他们平时也很熟悉。我们获得了丰富的素材。接着我们又采访了二一八团其他同志,补充了于树昌的事迹。文章由田金波执笔。于的事迹与蒋庆泉十分相似,我就将自己已写的部分内容,加进了于树昌一稿中。后来总政治部和志愿军政治部联合发起《志愿军一日》征文,我们决定将此稿作为本部队的重点作品上送应征。按照征文要求,作者必须是亲历者,我和田金波又将作品由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并将提供素材最多的通信排长孙绍钧作为本文作者署名,这在现在就有署名权等问题,但在当时却无所谓。稿子由我带到总政文化部《志愿军一日》编辑部,读过文章的人都认为这是一篇好作品。《志愿军一日》主编刘亮、申述在定稿时将标题改成《向我开炮!》  

《向我开炮!》一文,在《志愿军一日》出书前,由《解放军文艺》和《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先行发表(当时《解放军报》尚未创刊),引起热烈反应。《志愿军一日》将此文列入第四编即1953年夏季战役部分(1956年版)170至176页,志愿军政治部进行全军文艺作品评奖时,又将此文评为一等奖,其受奖者是"通信排长孙绍钧",但他本人并不知道此事,是我和田金波"盗用"了他的名义。当时国内军内许多名人要人,对《向我开炮!》给予高度评价和称赞。这篇文章不断为各报刊转载,还曾被编入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几年后,原在总政文化部工作的毛烽,应长春电影制片厂之约,将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剧本,但小说原作只着重写了其中女主角王芳父女团圆的事,她哥哥王成只是个过场人物,根本没写他的英雄事迹(小说《团圆》中关于王成只有几行字)。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商量后,决定重新塑造一个"王成",以突出"英雄儿女"的主题,就将已经风靡全国的"向我开炮"的故事,加上英雄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情节,"移植"到剧本中,经过导演、演员的再创作,剧中的王成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此时的王成已经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  

影片题为《英雄儿女》,放映后王成由于形象突出,名字迅速响遍国内外(越南人民军中也放映了这部影片),成为志愿军英烈榜以外的又一著名英雄。由于这部影片影响很大,国内竟先后出现了几个所谓的"王成原型",有人还以此身份到处作报告,甚至还为此塑了像立了碑。他们的根据是,小说作者巴金曾去过他们部队,电影是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因此其"原型"出自他们部队。炒作此事的人,并未看过小说原作,也不了解王成这一英雄形象,是出自《向我开炮!》一文和杨根思的故事,将艺术作品中塑造出的典型形象,对号入座为某个具体单位的"真人真事"。这股风刮得很厉害,连同《英雄儿女》中的王芳和《上甘岭》、《渡江侦察记》、《小兵张嘎》、《沙家浜(即〈芦荡火种〉)》等影剧,也有人自称是"原型",这实际是抹煞现实生活与艺术创作区别的做法,但有的报刊却在炒作这类事。  

话说回来,《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就其喊出"向我开炮"这一动人情节,只能是于树昌和蒋庆泉;抱炸药包(影片中是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也只有杨根思一人,别人并没有直接关系。我也仅是与这一作品及形象有关的人之一。军报和电视报文章中,将我说成是蒋庆泉和于树昌的战友,这也不确切。我们虽在一个部队,但原来并不相识。当时我是军部《战地》报的记者,田金波是七十三师文工队的创作员。于树昌的战友是孙绍钧等,蒋庆泉的战友是谷德泰和陆洪坤等,是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可惜如今都不知道他们在何处,尤其是蒋庆泉,被俘遣返后现在情况怎样?他该是七十上下的年龄了。我一直惦念着。时至21世纪,王成的英名和"向我开炮"的呼声,教育和鼓舞了我国几代人之后,仍然在人们心中回响,为祖国、为人民、为和平事业献身的英雄,是永远不朽的!  

英雄儿女“向我开炮”原型亲述战俘营经历

来源:了望东方周刊
 寻找“王成” --- 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

  “王成”还活着

  那个高呼着“向我的碉堡顶开炮”的步行机员蒋庆泉,战斗结束后出现在联合国军交换的战俘人员名单中

  《了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 | 锦州报道

  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著名的英雄形象---王成,他的原型之一 还活着。

  电影《英雄儿女》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但是,在那场艰苦的战争中,只有一名战士,他的事迹直接激发人们创作了“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

  1953年4月,陆军23军67师201团步行机员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他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蒋庆泉的故事被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了解后,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同年7月,23军73师217团的步行机员于树昌也在战斗中呼唤炮火,与敌同归于尽。

  洪炉根据未能发表的《顽强的声音》,以于树昌为主角另写了一篇《向我开炮》。

  与洪炉相熟的总政文化部编剧毛烽,在创作电影《英雄儿女》时用“向我开炮”的情节突出了本是配角的王成,并根据另一位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了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烈结局。

  于树昌与杨根思确已牺牲。但是蒋庆泉,这个最初促动洪炉写下“向我开炮”的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默默生活在辽西平原的乡村里。

  《顽强的声音》因何未能发表?活着的“王成”为什么没能获得引人瞩目的荣誉?带着这些疑问,《望东方周刊》对蒋庆泉---当了56年农民的老战士进行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采访。

  在长江边摘下国民党帽徽

  辽宁锦州松山新区大岭村,1928年蒋庆泉就出生在这里。父亲蒋福林一直在外做工,土改前家里有房子两间半,成分“贫农”。小时候蒋庆泉给地主打小工、在店铺当学徒,还去黑龙江放过羊。1948年春节刚过,在国民党辽西师管区当兵的表兄蒋庆云找到了他,拉他加入国民党军队。

  师管区就是国民党拉壮丁、训练新兵的地方,当兵可以有饭吃。秋天打辽沈战役之前,我们都被拉到葫芦岛在海边等着。如果锦州打赢了,我们回去;如果打输了,就坐船撤退。

  葫芦岛离锦州100多里地,我听见打炮打得厉害,但不能回家。后来上船去了南方,驻扎在长江边上。我当兵是在国民党54军198师539团2营5连。都知道长江是守不住了,肯定还要往南撤。我想,再撤离家就越来越远,而且我们老家都是共产党的地方。我再跟着国民党,就更回不了家了。解放军是晚上过江的,这天白天我找到蒋庆云说要回家。

  蒋庆云说,你要跑我就枪毙你。我说我要回家,枪毙我也要回家!他就放我走了。

  第二天白天,我走到一个叫老虎桥的地方。有过江的解放军在那吃饭,我说我要加入解放军!那时候也不换衣服,我自己还带了一支枪。摘了帽徽,我就跟着解放军追击国民党。我参加的这个部队是第三野战军23军67师199团1营3连。

  解放军有意思:吃饭、洗脚、学写字都是任务。领导看我脑子好使、学习快,就让我当步行机员,就是步话机员。

  虽然我1949年4月才加入解放军,但1950年10月就在浙江新昌入党了,入党介绍人是后来67师202团3营的参谋长邢德良。别人入党都是班长、连长当介绍人,我表现很好,所以营领导给我当介绍人。我一共立了两次三等功,奖给我日记本、授奖状。

  我们部队一直打到上海,又打到浙江,剿匪后驻扎在那里。我当了解放军,但离家也越来越远。我本来想,打完仗就可以回家了。但是在部队受到很大教育,解放军是穷人自己的军队,我们还要解放别的穷人。老家土改又给了我家土地,我就老老实实地跟着部队。

  我们在1952年入朝,是第一批轮换部队。

  入朝第一夜看见战友墓碑

  坐上火车,蒋庆泉从浙江回到东北。路过锦州站,他没下车,在车上喝了两杯慰问者送来的家乡水。

  列车终点是丹东。蒋庆泉记得在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他和战友们站在鸭绿江边,面朝着火光闪耀的朝鲜宣誓。他们唱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然后踏过鸭绿江大桥奔向战火。

  过江没走多远,一颗照明弹让蒋庆泉看清了路边墓碑上的名字:那是他的一个战友,先期入朝。蒋庆泉跑过去向墓碑郑重地敬了个军礼。他的心情沉重而庄严,虽然并不知道战友牺牲的细节,但烈士的墓碑震撼着蒋庆泉年轻的心。

  我们先在东海岸修工事,防止敌人登陆。12月底,到“三八”线接替38军防务。跟我对口交代工作的那个步行机员一见面就说,我们是38军、万岁军!牛气啊!

  我们在丹东和东海岸时,部队教育我们,讲烈士的故事:黄继光、邱少云。听了他们的事迹,心里很激动,很期待到前线去。文工团给我们表演节目,国内慰问团发的糖我是吃了的。他们鼓励我们勇敢杀敌。我心里就想,我如果不勇敢战斗,对不起党、对不起祖国、对不起人民。不过,那时并不知道战斗有多残酷。

  我们在石岘洞北山,对面是美7师,王牌。这个地方山很矮,比较高的是346.6高地,就是346.6米高。北山分主峰和次峰,在西南边有个很长的小山梁,我们叫西南山腿。头两次就打它这个西南山腿。

  第一次是1953年3月初,我是跟着5连上去的。那个姓朱的连长就是这次进攻时阵亡的。打完以后我们就撤下来了。

  第二次是3月底,我又跟着5连。这次连长姓刘,也阵亡了。我回来时候在交通壕里突然遇到两个美国兵,都举着枪,大高个、胳膊上全是毛。前边那个上来一枪就扎在我肚子上。我用手抓住枪头,和他滚在一起。那美国兵也害怕,扔下枪转身就跑了。结果又立了一次三等功。4月16日这天晚上,我们三打石岘洞北山。

  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此时朝鲜战争已进入尾声,双方在“三八”线附近进行拉锯战。时任67师201团副团长的黄浩后来回忆说,经过前两次战斗他们总结可以在占领阵地后留少数部队扼守,然后组织火力配合,“借此大量杀伤反击之敌,并与敌人反复争守。”

  这一战术,力求以最小代价最大程度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是志愿军普遍使用的对敌策略。在第三次攻打石岘洞北山的计划中,由201团5连和团警卫连一个排攻占北山,然后指引炮兵打击敌反击部队。在战前,炮兵还将敌人的运动通道及各类目标都进行了标记,火炮也做了测距和试射,“以求准确打击反击之敌。以4、6、1连依次担任轮番守备。”

  我们大概是晚上8点进攻,5连打头阵,然后4连接应,再后边是6连。5连是加强连,一百五六十人,营长带队。我们冲上去就剩十几个人,连长、排长都牺牲了。我本来是要跟营长下去的,但是后来上来的4连的步行机员也都牺牲了。我就留下来。4连也没上来几个人,打到第二天天黑时,又剩十几个人了。

  6连没上来啊!我们晚上先打退了两次进攻。敌人叫红烟炮,就是先打一发,落地冒红烟,然后根据这个烟再打。晚上亮得跟白天一样,满天都是“天灯”,就是照明弹。敌人的炮打得像下雨,我们后来枪都不能用了。为什么?地上的土被炸起来,呛的。用布包着枪都不行,就扔手榴弹。

  我们最后退到碉堡里。除了伤员,就几个人能打枪。我没怎么受伤,因为他们拦着我,让我呼叫炮火。

  我说往哪打,炮兵就往哪打。炮弹就打在我们附近,敌人不能过来。但是到第三次,我看不见咱们的炮了呀!敌人就在我们碉堡外边10米的地方,围着我们打,用机枪封锁我们的射击口。

  我就向步话机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我们不撤了,也撤不下去了,就战死在这吧。那时候没想别的,就是让炮弹向我们开炮,把敌人也炸死。

  但是,我还是没看到炮弹。敌人第四次进攻时,堵着碉堡口拿火箭筒打我们。那时候耳朵都震聋了,就见火箭弹打进来一闪光,一下就把我打晕了。不知道过了多久我醒过来,血从头顶流下来把眼皮都粘住了,还有腿、后背都受了伤。

  那个拦着我不让我出碉堡的战士,头被打碎了,胸口也喷血。我使劲起来,敌人又扔了一个毒气弹,好像是蓝光、灰烟。我们被呛得不行了,在碉堡里还呆了有20多分钟,就想往外冲,大概是刚出来,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英雄的名字出现在战俘名单上

  在志愿军主阵地和部队出发阵地之间有上千米空旷地。战斗开始后,敌人的炮火就彻底覆盖了这条必经之路,支援部队伤亡惨重。

  当时团部与蒋庆泉直接联系的是步行机员陆洪坤。他向《望东方周刊》回忆说,67师不仅使用了自己的全部炮火,还借用了其他部队的火炮和炮弹,“后来军首长让把喀秋莎也开上去了!”

  陆洪坤在步话机中听见蒋庆泉不断报告敌人的位置:200米、100米、50米、20米,“他说,直接向我的碉堡顶开炮。我问他,会不会对你造成影响?他说,别管了,快开炮吧!”

  但这时,志愿军方面已经没有炮弹了。

  后来的两个多小时里,炮兵断断续续向北山阵地支援。陆洪坤听见蒋庆泉说敌人把炸药吊到了碉堡门口,“炸我了!炸到我了!”还听见他高喊:“共产党万岁!”⋯⋯一直到步话机中完全沉寂下来。

  惨烈的第三次石岘洞北山反击战一直持续到4月18日晚,小小的北山饱浸鲜血。前三次石岘洞北山反击战中,几经补充的201团5连前后有200多人阵亡,包括3名连长、1名政委,12名正、副排长。

  7月,67师以14个步兵连、30个炮兵连、16辆坦克再次进攻石岘洞北山。经过几乎一周时间的反复争夺,终于彻底控制了石岘洞北山,使其在停战协议签订时划归中朝一方。

  洪炉就是在第四次进攻时登上石岘洞北山的。他向本刊记者回忆说,战士们在挖工事时根本没法下铁锹,因为沙土下就是敌我两军阵亡者的尸体,层层叠叠。

  虽然后来一直没有发现蒋庆泉的遗体,但是他呼叫炮火与敌同归于尽的事迹却在步行机员中广为传播。洪炉根据对陆洪坤和另一位步行机员谷德泰的采访,写出了《顽强的声音---记步行机员蒋庆泉》,政工机关也准备为他报功,并向军内外宣传他的英雄壮举。

  然而,就在5月,政治部传来消息:在联合国军交换的战俘人员名单中,有蒋庆泉的名字。

  从战俘营回家

  我突然感到头和身上都很痛,特别是后脑勺蹭着痛,昏昏沉沉地感觉有人倒拖着我的腿。我哼了一声,不拖了。迷迷糊糊听见有人说话,还笑,但是听不明白说什么。我眼皮都肿了,睁开一条缝,脑子嗡的一下:哎呀,我没死,还活着,被抓了俘虏!我心里难受啊,眼泪就流下来了,身上却没劲动。

  4个敌人把我从山上架下来,我看到还有碉堡里一起战斗的人也被俘了。敌人用卡车把我拉走。我躺在车厢里,上边架的就是美国人的尸体,血滴在我下巴上、脖子上,都凝成血块了,我也没劲抹一下。

  那天晚上敌人第一次审问我,问我去哪?我说我要回家!

  我先被拉到汉城的医院,躺在床上下不了地,后来转到釜山战俘营。刚到战俘营时,战友们不相信我,把我衣服都扒光了检查。结果看见我有俩肚脐---另一个是刺刀扎的。后来又转移到济州第八战俘营,我所属的那个队都是要回大陆的,曾经在战俘营里升五星红旗。为了升旗,牺牲了很多同志。这都是我去了以后知道的。

  我们还偷偷组织学习。我写字好,发给我一根铅笔,是战友们用药品和敌人私下换的。敌人来搜查我就把铅笔藏到肛门里。咱们在战俘营有组织,领导我们和敌人斗争,我都是参加过的。

  送我们回来那天,板门店搭了一个很大的门。我把战俘上衣脱了,使劲扔在地上。裤子没敢脱,因为敌人不给发内衣。我就这样光着膀子走过去了。

  走过去,就抱着哭,那真是鬼哭狼嚎啊!180师那个团参谋长是先回来的,他给我们讲话,说祖国欢迎你们回来!我记得特别清:给我们发慰问品,有一盒“大中华”,抽到这个烟,我们就是回家了。

  被俘的阴影笼罩一生

  按照当时的规定,被俘人员不得进行宣传。洪炉写好的通讯也没能发表。后来担任23军军长的黄浩在回忆石岘洞北山战斗时特别提到,虽然于树昌“与蒋庆泉事迹相同,被宣扬出去,而最早被发现的英雄蒋庆泉,却被埋没了,连他的名字都被忘了!我为此深深感到遗憾。当年的战斗中,有多少这样的无名英雄”。

  洪炉和战友后来以于树昌为主人公写了一篇稿子,其中大部分文字直接取自《顽强的声音》。这篇文章由《志愿军一日》主编刘亮、申述将标题改成《向我开炮!》

  《向我开炮!》被《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还被编入语文课本。几年后,总政文化部编剧毛烽在改编巴金小说《团圆》时遇到一个问题:原作以女主角王芳父女团圆的故事为主,哥哥王成是个过场人物,只有几行文字,并没写他牺牲的事迹。

  毛烽和导演武兆堤商量后,用“向我开炮”和杨根思的情节重新塑造了一个王成,从而突出“英雄儿女”的主题。

  蒋庆泉并不知道这些。6000多名志愿军归国战俘回到国内后就被送到辽宁昌图的归来人员管理处。

  在锦州市松山新区民政局,本刊记者意外地查询到了保存完好的蒋庆泉的档案。厚厚的被俘登记材料占据了蒋庆泉档案的主体,而那段被俘经历的阴影笼罩了他的一生。

  想见见当年扎我一刀那个美国兵

  大约在60年代的一个夏日傍晚,蒋庆泉和老伴去公社看电影《英雄儿女》。回来的路上,蒋庆泉哭了。他想起那个亮如白昼的夜晚、那部被打坏的步话机,想起那个喷洒鲜血的阵地。回到家,他在被窝里又哭了。

  2004年前后,崔永元的《电影传奇》请了洪炉等老同志去讲《英雄儿女》的幕后故事。洪炉谈到了这位他从未见过面、已下落不明的英雄。看过电视,蒋庆泉的妻兄和同村一个农民找到他,问他是不是就是这个蒋庆泉。蒋庆泉说,没这事。

  心有不甘的妻兄又找到蒋庆泉的儿子蒋立询问,他却从来没听父亲讲过抗美援朝的经历。蒋立又去问蒋庆泉,他沉默许久后说,“没有开炮那不是我的原因。”

  蒋庆泉不让儿子把这件事情说出去。但2009年他还是让儿子带自己去了一趟丹东。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石岘洞北山战斗展台,蒋庆泉看到只有一幅炮兵阵地的照片,这个沉默的老人突然犯了倔脾气,一定要把照片撕下来。蒋立费了很大力气才将他架了出去。

  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50多年,可蒋庆泉内心的那场战争似乎从未停止。

  开始都以为我死了,家里还挂了烈属的牌子。我回去,补助烈属的小米先没有了。刚回去那几年还是挺难,因为地都不会种了。我们村有当兵的会讲在前线的事儿,我就听着,不说话。我们村没几个人知道我怎么回事。

  运动的时候要斗争我,说我是叛徒。公社屋里都是我的大字报,墙上也是,绳子上挂着也是。结果没几天林彪就摔死了,没斗争起来。我算是躲过一劫。我们这一片儿有两个被俘回来的,一个在山海关车站那边,被关起来了;还有一个,大粪都归他挑。

  早些年,蒋庆云从台湾回来。我们俩就说当初是怎么回事,他是怎么去台湾的,我是怎么投解放军的。我回来就是农民了,但我不后悔!

  八几年,有一天突然市里民政局和组织部来了两个同志,在大队部公开宣布,取消对我的党内处分。我在石岘洞北山那么苦都没哭,这次哭了。30多年了,我委屈啊!

  后来每个月给我发钱,从4块、6块,现在一个月是七八百块。政府对我好。前几年右眼突然不行了,走路走到路边的沟里,医院说是白内障。我儿子找到民政,民政给我写了个条子,拿着去医院看病不花钱。可是大夫说我眼睛里有东西,一做手术就影响另一个眼睛。他知道我以前打过仗,说可能是打仗时留在眼睛里的。其实好几十年了,天天头痛,吃止痛片。眼前人一多就难受。姑娘结婚时,我自己跑外边溜达去了。儿子说是什么神经官能症。

  去年我儿子领我去丹东,纪念馆里那个石岘洞北山的地方只有炮兵的照片,我为啥要撕它?我后来看不见他们打炮了呀---他们打炮我就死了,就不会被俘了。

  不管怎么着,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就想,要是能找着当年扎我一刀那个美国兵就好了,我们见见面,现在大家都是朋友了,再也不要打仗了!


“王成”原型应该澄清 王成原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1888.html

更多阅读

认清现实30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认清社会现实的视频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中国人在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的游戏规则,中国人在无情的现实面前认为一些东西并不符合我们现实的道德伦理标准,甚至有些还不符合现实世界中的法律制度,但是由于自身以及自己认为正确的这一方面的力

西周成王------姬诵 姬诵

姬诵周成王(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汉族,姓姬,名诵,是中国西周第二代国王,谥号成王。周武王之子。武王克商后在位4年卒,“ [1]天下闻武王崩而扳”,成王即位时年少,由周公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等的不满,制造谣言说周公想谋篡王位,联

《英雄儿女》王成原型——蒋庆泉凄凉 英雄儿女王成的故事

电影《英雄儿女》王成原型之一,蒋庆泉向步话机高喊:“向我开炮”,但他未死成战俘,后世凄凉。一、向我开炮蒋庆泉,1928年出生,辽宁锦州人。1949年入伍,担任步话机员。1950年入党,1952年参加朝鲜战争。蒋庆泉刻苦学习知识,从文盲程度,到部队1年,

爱暖人间第3个爱心基地成王学校 爱心充满人间作文

爱暖人间第3个爱心基地—成王学校成王学校简介成王学校位居陕西省大荔县官池镇成王村,是一所公办初小,现有学生79名,贫困生10人,留守儿童12人。学校始建于1970年左右,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有7个教室,3个教室因漏雨无法使用,围墙有100多米已

声明:《“王成”原型应该澄清 王成原型》为网友我亦王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