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王东迁开始,一个混乱、不安、分裂,内战频仍的局面开始出现。四十年前,郑武公借关其思人头灭胡,已经彰显出整个天下的主要精神,四十年间,天下更是人心不古,争名逐利,诸侯间恃强凌弱,阴谋诡计指导下的征伐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特色。据史料载,西周初年共分封170余个诸侯国,在这勾心斗角的四十年中消亡了大半。
显然,周王朝建立的和平秩序已经成为过去,诡谲和权谋开始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各个封国之间刀光剑影,欺骗杀戮层出不穷。它们都清楚,大周国王的光环已经失效,已经不能再依靠,唯有恪守丛林法则,把“忠义”二字扫地出门,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公元前713年,卫国发生暴力政变。这是一次不同以往的政变。
卫国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卫康叔姬封的封国,在今天的河南淇县境内。历三百年传十二代而至卫庄公姬扬。姬扬于公元前757年继位,一直做了二十三年无事诸侯,娶了好几个老婆。《左传》: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卫庄公姬扬的大老婆庄姜长得很漂亮,来自齐国,漂亮到什么程度呢?能让当时的卫国人专门写一首叫做《硕人》诗来欢喜赞叹,但是可惜,这位美女生不了孩子。二老婆是陈国人,生了一个,死了。三老婆是二老婆的妹子,生的姬完,即是后来的桓公,很受大老婆疼爱,视为己出。后来倍受宠爱的四老婆又生了一个,叫姬州吁,可惜她只是一个小妾,没什么名分。而庄公这时候已经是一个老头子了,晚年又得一子,自是不免有些溺爱,尤其是在庄姜非常讨厌这个小子的情况下,这样,就可能养成了姬州吁骄纵中又包含自卑的变态性格。《史记·卫康叔世家》:
十八年,州吁长,好兵,庄公使将。石碏谏庄公曰:“庶子好兵,使将,乱自此起。”不听,二十三年,庄公卒,太子完立,是为桓公。
庄公爱屋及乌,任命姬州吁为将军,手握兵权。当时卫国就有一个贤臣石碏,看出了苗头,劝庄公说:“庶子喜欢打仗,又拥有兵权,将来难保不出乱子!”这让人感到震惊和讶异,在如此混乱的世道里,居然还有石碏这样的忠义之人,并且他身份不凡,是卫康叔六世孙靖伯的孙子,更难得这些说辞也很中肯。但是庄公听不进去。
公元前737年,卫庄公去世了,太子姬完即位称卫桓公。桓公是个老实人,不该在这个年代坐上宝座,以至后来血溅尘埃。在他的治下,卫国内部就像以前石碏说的那样,姬州吁对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屁股下面的位置虎视眈眈,但是平时处事又很低调,没有露出尾巴,老实人姬完毫无察觉。本来如果可以一直这样持续下去,他们兄弟的结局可能还会不错,但是世界已经不是以前的世界了。
南边的郑国正在上演一场阴谋,共叔段除了和姬州吁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好兄弟之外,他还取得了老妈武姜的支持和维护,不过老天总是公平的,共叔段也有劣势,就是他们分别面对的那个坐在王位上的哥哥,郑国的姬寤生要比卫国的姬完厉害得多。
可惜共叔段没有看到这一点,当要求封官加爵已经到了极点,无以为继的时候,他起兵叛乱了。而且,他派出了自己的儿子姬滑,去卫国寻求援军。
卫桓公姬完,脑袋比较混乱。姬滑气急败坏的诉求,没能让他有任何反应。但是大将军姬州吁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觉得,关于到底是郑国这两兄弟哪一个的错的问题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只要能帮助共叔段取代他的哥哥姬寤生登上王位,这就给自己将来取代哥哥姬完开创了先河,而且,到那个时候,好兄弟共叔段能不派兵帮助自己吗?于是,在他的斡旋下,姬滑借到了兵马,取道回国。
共叔段没等到儿子回来就失败了。在郑庄公的反攻下,他不堪一击,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部队一哄而散,不过他还是有点血性的,拔剑自刎了。姬滑在半路上听到老爸战败身死的结局,大吃一惊,立即拨转马头,再一次拜访了卫国。这回,他针对姬完上一次的表现,编好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姬滑说,自己的伯父姬寤生不是个东西,简直丧尽天良,不但杀了亲弟弟,还把自己的生身母亲囚禁起来,希望卫国能主持公道,出兵讨伐。
不知道是不是共叔段已经死了的原因,卫桓公听了这么激烈的言辞,仍然像上次一样一脸的茫然。但是执着的姬州吁毅然认为,应该出兵攻讨郑国,否则他就对不住好兄弟共叔段的在天之灵。
这个时候,石碏大概已经退休了,他有个儿子叫做石厚,继承了他的事业,有一点不同的是,石厚和姬州吁交情很好,估计在朝堂上,他也是帮着姬州吁说话的。
于是这对叔侄带兵出发了,然而他们最终的结果是打了败仗,仓皇逃回卫国,又一次取得胜利的郑庄公也原谅了不知内情的卫桓公,虽然两国之间的裂隙已经因此产生。
这样又过了两三年,一心谋位篡国的姬州吁年纪慢慢大了,终于,就在他再也等不得的当口,机会来了。
公元前719年,姬宜臼去世。我们知道,周朝东迁之后,就逐渐式微,只是空挂了一个天下盟主的名号而已。但是名号仍在,周平王死了,诸侯就得去吊唁,卫庄公姬完也不例外。而这对于姬州吁和石厚来说,是一个机会,也可能是最后一个机会,所以他们决定孤注一掷,刺杀卫庄公。因为是密谋,所以这段故事没有详细的记载,无论《春秋》还是《左传》关于此事都只有一句话: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姬州吁如愿以偿当上了国君,可是在位不到一年,史称卫前废公。在弑君事件中立有大功的石厚也被拜为卫国大夫。卫桓公还有一个同母所生的弟弟姬晋,看到这一切,吓跑了。而可怜的卫桓公也拿到了头衔,他是春秋时期第一位被弑之君,在此之前,被迫退位的君主们,都至少能获得一个继续活下来的待遇,但是自他之后,弑君成为惯例。
纵观卫国800多年历史,35个君主,有四个谥号“废公”的。卫前废公州吁,公元前632年的卫中前废公姬瑕,公元前477年的卫中后废公姬起,公元前476年的卫后废公姬师班。四个废公的君王生涯都只有几个月,宝座还没来得及捂热,周王室对其所作所为莫名去秒,只好称他们为“废公”,意思就是和废品差不多的诸侯。但是要注意的是,姬州吁与后三个傀儡窝囊废的卫废公不同,他虽然多行不义,穷兵黩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没有人君之度,但这和他的有一定能力并不矛盾,假设姬州吁一开始就能登上王位的话,后来的卫国应该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但可惜这只是假设,现实[]是,姬州吁的王位来路既不正又不明,全国上下,大概除了石厚和仍然羁留在卫国的姬滑之外,没一个人支持他。而他为了取得这两个人的支持,恐怕也不能不有所迁就。《史记·卫康叔世家》:
为郑伯弟段欲伐郑,请宋、陈、蔡与俱,三国皆许州吁。州吁新立,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
看起来是姬州吁要为共叔段报仇,起兵伐郑,但事实上,这是一箭三雕之计。首先,郑庄公杀弟囚母,人神共愤,这是主持“国际社会”的公道;其次,因为吃了郑国一个败仗,所以也是为先君桓公出气报仇;再次,还可以联系一些与郑国有矛盾的诸侯,拉近关系,获得他们的支持和承认,反过来安定国内秩序。他在国际社会上大邀外援,宋国、陈国、蔡国,都愿意和他一起起兵去郑国闹事。
要说无论能不能打胜仗,这一招还是很高明的,但是姬州吁肯定是平时忙于夺权,和周围大臣们包括自己最亲密的战友石厚的交流沟通不够,所以忽视了一个卫国政坛的大腕级人物石碏。《左传·隐公四年》: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蜡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孺羊肩涖杀石厚于陈。
石碏也是石厚的父亲,他的生卒年不详,但是在这段记载中,他自称“老夫耄矣”。耄,就是八九十岁的样子,这是可信的,庄公在位二十三年,桓公在位十五年,就算石碏四十岁就给庄公说出庶子不可带兵的话来,现在也已经有八十岁了。难得的是这位老人一点都不糊涂,他知道要安定国人内忿对姬州吁来说是一个香饵,于是不动声色地安排了一条长线,要废了卫废公这条大鱼。
如前所说,姬州吁还是有一定能力的,转移国人视线对他来讲只是外部手段,与此同时,他请教自己的智囊石厚,在卫国内部,应该怎么搞。可惜石厚搞阴谋暗杀确实有一套,在安邦定国方面却差得远了,所以只能回家问自己的父亲。
这段对话太很是精彩:
石厚问计于父亲石老先生,石老先生说:“这有何难,去觐见周王即可,只要周王接受了姬州吁的觐见,这就说明周王已经承认他的地位了。那么,不论是他国的诸侯还是卫国的臣民,也不好再说什么不是了。”
石厚想了想,确实是这样,于是又问:“那具体该怎么办?”
石老先生毫不在意地说:“现在,周王对陈桓公特别宠爱,刚好,我们和陈国关系也不错,姬州吁如果能说得动陈桓公在中间牵针引线的话,那么周王一定不会叫你们失望。”
于是石厚把这些告诉了姬州吁。
石老先生得到了姬州吁和石厚即将去办这件事的消息,就立即派出密使抢先一步去了陈国,告诉了陈桓公他的本意,说:“卫国地偏国小,老夫年老无用,祸乱生而不能扑灭。姬州吁及石厚二人,实为弑君之贼,敢请贵国力助除害!”
陈国是什么地方?陈国是姬完的舅舅家!被谋杀的姬完的母亲就是陈国女子。这也是姬州吁太相信石厚了,没有考虑那么多,于是满怀希望地赶到陈国,接风的酒席都没吃上,就连石厚一起被逮捕了。陈国随即派人到卫国通报这件事情,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姬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杀掉石厚。
石碏杀掉弑君的罪魁祸首,其中一个是自己的儿子,这在春秋史上是一段佳话,成语“大义灭亲”就是由此而来。可是,继任的君主姬晋虽然并不像姬州吁那么残忍好杀,但他是一个荒淫无耻的人物,石碏大义灭亲,恐怕也没能想到,这个举动不但没给卫国带来好运,相反还促使这个二流国家陷入了新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