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津卫
夏夜,署热难耐,翻来覆去谁不着,拿出我的P4听音乐,后边接着是《午夜新闻》,真灵,听着听着竟睡着了。
夜阑人静,没有一丝的风,窗前的大树纹丝不动,只有银样的月光,从树缝中洒落下来,照在脸上,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朦胧中,间或能听到火车站的广播声。从远处轻轻的飘来卖花儿的吆喝声。我记得那人,30来岁,穿个对襟褂子,手臂上挎着个篮子,在茫茫的夜里,走街串巷卖晚香玉、芭兰花儿,声音由远到近、由近及远,在耳边回荡,每次听到,心里总觉得甜甜的。
又过了一会儿,一阵嘈杂,将我从梦中唤醒。人来人往,卖萝卜酱菜的,买蛤蟆秧子的,挑担卖菜熙熙攘攘,怎麽了?我揉了揉眼睛,仍旧是一片漆黑,掐了下嘴巴,仍能感觉到疼。哦!是在做梦,但叫卖声、吆喝声仍不断地从耳边传来,一摸原来是耳机在作怪,怨不的呢。
也不知是几点了,电台里边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我静静的听,静静地听,朦胧中好像又回到了过去,鼻子一酸,眼泪不觉得从眼角滚了出来。人刚清闲下 来,怀旧之情便犹然而生,几十年没有听到这吆喝声了,这声音在脑海里、在心里久久不能离去。更是谁不着啊,看看表,凌晨2点。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开机上网,按时间点查询,原来是天津新闻台《话说天津卫》节目重播,主持人刘云,编辑芬菲,首播晚8:05。从此,我像找到了家,每日收听,参与互动,乐此不疲。
美女记者薛芬菲与金牌主持刘云
我自幼喜欢历史,因为历史是一成不变。记得在农村匆忙考文的时候,历史、地理、政治、语文可信手拈来,虽因运气不佳而夭折,但对此的执着却愈发疯狂了。
人到中年,总喜欢找些事干。工作之余,读报、看书,觉得有些东西过于浮华,所以抱着一种猎奇的心理,总想看看后边的东西,于是从收集零散信息开始,到收集老地图、老照片,进行研究、比对、踏勘,使得故事情节锁链逐渐清晰,心结打开,玩味无穷,一发不可收拾。这些年,共收集整理历史大事记400万字、老照片3000余、旧地图100多张,跨越时空600年,要想看清一件事情的原委,容易多了。
我目前关心的方向,大都是人们争议很大的近、现代史,以及天津建卫以来被浮沉埋没的东西。人并不老,但时常说老话、倒腾老事,真可谓是老气横秋了。
说起过去的老事儿,年轻人不喜欢,中年人不学无术,而老年人则记忆模糊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仅有的记忆也会带走,历史也因此留下空白。所以,承上启下的责任就落到我们这代人的身上,我们虽承载过一部分,但大多被历史的洪流荡涤掉了,只好存心挖掘,让真正的历史浮现出来。
众所周知,我们目前得到的信息有限,且混乱,而我们的历史,又那么博大而深厚,所以,我们只能抓住历史事件,层层剥离,然后根据历史断层来判断、了解,还要把它真实的记录下来,以供后人研究。为研究小洋楼,我跑遍了天津市的各个角落;为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我经常进出各大博物馆、展览馆。单枪匹马,执着不息。
自从参加《话说天津卫》节目录播以来,先后录播了《大红桥》、《关上.关下》、《下边》《天津桥梁的变迁》、《乐壶洞》、《李公祠》、《大王庙与马大夫医院》、《王三奶奶庙》、《水阁及水阁医院》等,敢于在专家、学者和家乡父老面前,斗胆阐述其名称来源及历史演变过程,不足为奇。只是金牌主持刘云甜美的声音,和美女编辑芬菲的睿智,倒是令众人津津乐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