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克拉克瓷指的是晚明万历至清代乾隆时外销陶瓷的总称。自明嘉靖帝颁发海禁令后,中国传统的瓷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此时景德镇的大批工匠为谋生计而不得已迁移至沿海地区,他们的到来对福建、广东等地区的瓷业发展起到了生产主力军的作用。
图为万历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人物故事纹盘。[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藏]此盘的边沿以开光折枝花卉为衬饰;盘中以人物故亊构成装饰主题。整个画面装饰繁缛,层次感分明,布局紧凑。主题画面中的人物神态表现生动,绘画线条自然流畅;场景中的山石、庭院、树木花草等都描绘得非常细致。整体装饰在不失中国传统瓷画的风格上,又融入了一些西画装饰元素。
"克拉克"瓷最早是于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的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并在船上发现装有相当数量的中国陶瓷,由于当时搞不清这批中国陶瓷的确切产地,故而将这批瓷器以船号"克拉克"命名。
古代中国陶瓷与茶叶、丝绸是三大主要外贸商品,自唐代开始就大规模地远销世界各国,即便是在动荡年代也从未停止过。它们通过海上、陆路、草原这三大丝绸之路将我国的特产分销至各国,这不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及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然而明代嘉靖帝的一纸禁海令,几乎将传统工艺及特产毁于一旦。古代匠人们迫于无奈逃至沿海地区置窯烧瓷,并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将生产的瓷器偷运出海以获取必要的生活资金。万历上台后,逐步放宽了对海禁的限制,这对陶瓷产业来说显然是个利好消息。于是以景德镇、福建漳州的漳浦、平和等为主的瓷窑,抓紧这一有利的机会纷纷生产迎合西方人审美观的外销瓷,并取得了名利双收的好结果。
万历时期的外销陶瓷产地主要有二处:一是景德镇的观音阁窑;二是福建平和窑。二窑产品在器物造型、装饰题材及绘画风格上极为相似,显然平和窑产的克拉克瓷的烧造工匠来自于景德镇;其次景德镇观音阁窑所产的克拉克瓷瓷胎细腻,薄胎厚釉,青花呈色浓艳,底部修足规整而少有粘砂现象;而平和窑产品胎质相对粗松,施釉薄,少量作品绘画模糊,底部粘砂现象严重,盘、碗多现塌底现象。
1998年我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曹建文教授一道曾对观音阁窑遗址作过一次野外调查,并采集了一些克拉克瓷标本。回来在整理、研究后发现,观音阁克拉克瓷的制作工艺及绘画技巧等各个环节都丝毫不亚于当时的御窑厂瓷,由此推断可能是海禁后御窑厂工匠迫于生计委身于此之故。
自万历朝开始的解禁后,中 国内地及沿海瓷窑生产形势异常活跃,克拉克瓷步入欧州引起了巨大震动,特别是欧州的王公贵族们把拥有中国陶瓷视为是显示身份、地位及财富的象征,进而垄断了中国陶瓷的分配与销路,随着西方群体的需要,大量订单也接踵而至,这无疑刺激了外销瓷的生产,也给频临倒闭的瓷业带来了商机和恢复传统工艺制作的有利机会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