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这首民歌的则是贺龙的堂弟贺锦斋。1928年2月,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锦斋随贺龙辗转回到桑植洪家关老家,重新组织革命武装,他也才终于与年轻貌美的妻子戴桂香小聚。多才多艺又重情重义的贺锦斋想起这10余年来与妻子聚少离多,双方在一起的时间不到半年,并且这一次也不可能很长。他在昏暗的油灯下,提笔展纸改写了《马桑树儿搭灯台》的部分歌词,并教会了妻子戴桂香。
果然不久,队伍开拔了,并且谁都未曾料到,这次分别竟成了他们的永别。在一次战斗中,贺锦斋为了掩护贺龙撤退,不幸中弹牺牲。
戴桂香在丈夫走后,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大清扫,在大山洞里躲了三年。戴桂香与贺锦斋没有生养,公公婆婆多次劝戴桂香改嫁,戴桂香拒绝了。贺锦斋为戴桂香留下的惟一念想便是《马桑树儿搭灯台》。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戴桂香惟一的爱好就是教人唱《马桑树儿搭灯台》。
余晓华先生上世纪80年代采访过戴桂香本人。余先生说,当时戴桂香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她说:“锦斋的仗还没打完,打完就会回来的。”
老人在幸福院里度过晚年。她常常教服务员唱《马桑树儿搭灯台》。她还经常摘些马桑树叶压放在箱子里或枕头下。马桑树、戴桂香、《马桑树儿搭灯台》,似乎已成不可分割的一体,纵然是漫长的岁月也无法把他们分开。老人活了95岁,唱了70余年的《马桑树儿搭灯台》。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子,一个革命者的遗孀,用她一生的光阴诠释着这首歌的内涵。
我之认识马桑树,关注马桑树,源于一首与马桑树有关的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民歌像马桑树一样有点神奇。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就[]被它深情婉转的旋律所感染。她不紧不慢的旋律就像武陵山脉腹地的山泉水一样,清澈,自然,温暖,细细品味还有些古朴苍凉意味,在她跌宕起伏的行进中,点点滴滴都在敲击着人们的心灵。
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姐带。
郎去当兵姐在家,
我三五两年不得来,
你自个儿移花别处栽。
马桑树儿搭灯台,
写封书信与郎带。
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
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
钥匙不到锁不开。
===========================================
“忽闻各处人喧闹胡子果然回故乡”,素有“马上将军马下诗人”的贺锦斋在随后的作品中这样描述了贺龙归来的盛况,对于很多桑植妇女来讲,“胡子”回家是个好消息,因为自己的丈夫或儿子就在他的队伍里,1927年9月的一天,当贺龙到达桑植的时候,很多人内心有抑制不住的喜悦,毕竟贺龙回来了,那么自己的亲人也该回来。然而,就在大家载歌载舞欢迎亲人的时候,传来的却是噩耗,参加南昌起义的3000名桑植儿女中,牺牲了2000多人,此时回到家乡的不足1000人,热闹欢庆的场面立即被哭声所掩盖,面对家乡父老的哭泣,时任红二方面军第一师师长的贺锦斋悲痛不已,如何才能给乡亲们一个交代,又该如何继续蓄积革命的力量,这天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贺锦斋想起了过去十年间革命的起起伏伏,想起了跟随自己南征北战而牺牲的战友,悲痛这中思绪万千,于是提笔改写了《马桑树儿搭灯台》的部分歌词,加入了革命的意境,并首先教会了自己的妻子戴桂香,此时的贺锦斋不会想到,这首歌后来竟成为自己家庭命运的真实写照,
"郎去当兵 姐也在家......."
就在戴桂香的传唱中,改编后的《马桑树儿搭灯台》在桑植流行起来,并激发了更多桑植儿女加入红军的队伍,1928年4月初,红军发动“桑植起义”却遭到了国民党的疯狂反扑,桑植城失守,红军被迫转移,贺锦斋不得不和妻子再次分离,送走丈夫之后,戴桂香一家为躲避疯狂的清乡铲共运动,逃到了大山之中生活了三年,三年之间戴桂香用《马桑树儿搭灯台》寄托着对丈夫的刻骨思念,希望他能早日回到自己身边,但三年后,她盼来的却是一具尸骨。1931年6月的一天,正在玉泉河边洗衣服的戴桂香,看见几位红军战士抬着一个棺材,匆匆忙忙的往风雨桥这边赶来,戴桂香跟贺锦斋结婚十一年,但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六个月,看到戴桂香年纪轻轻就开始守寡,贺锦斋的父母几次三番地劝儿媳妇改嫁,但都被戴桂香一口回绝了,就这样戴桂香留在了贺家一直侍奉着贺锦斋的父母终生没有改嫁。据洪家关光荣院院长回忆,晚年的戴桂香最爱做的事情是教别人唱《马桑树儿搭灯台》,还会时常折些马桑树的叶子放到自己的枕头边,并且经常向别人夸耀自己有丈夫,她就是这样在光荣院度过自己的余生的,在对丈夫的无尽思念中,1995年老人在光荣院里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程。
===============================================================================================
贺晓英忘不了,守望丈夫71年的红军师长贺锦斋烈士遗孀戴桂香妈妈临终所托,“闺女,闺女,我死了,把我埋在丈夫身边,我和他结婚才三天,他就走上了红军路,一去不回,我等了他71年,在阴间,我要和丈夫好好恩恩爱爱……”
======================================================================================
吾弟手足:我承党殷勤的培养,常哥(即贺龙)多年的教育以至今日,我决心向培养者、教育者贡献全部力量,虽赴汤蹈火而不辞,刀锯鼎镬而不惧。前途怎样,不能预知。总之,死不足惜也。家中之事,我不能兼顾,堂上双亲,希吾弟好好孝养,以一身而兼二子之职,使父母安心以增加寿考,则兄感谢多矣!当此虎狼当道,荆棘遍地,吾弟当随时注意善加防患,苟一不慎,即遭灾难,切切,切切。言尽如此,余容后及。
兄绣1928年9月7日于泥沙
家书中还附了两首诗:
云遮雾绕路漫漫,
一别庭帷欲见难;
吾将吾身献吾党,
难能菽水再承欢!
忠孝本来事两行,
孝亲事望弟承担;
眼前大敌狰狞甚,
誓为人民灭豺狼。
家书写好后,他派警卫员李贵卿把家书送往洪家关。
==================================================================绝笔
泪
要多坚定的感情才能等一辈子
六个月
就是一生
贺锦斋死的时候才28岁
戴桂香恐怕就更年轻了
聚少离多的十年夫妻生活
从一个少女变成一个少妇,最终等来的只是丈夫的尸体
直到白发苍苍,仍然相信爱人会回来
当初俏丽的新嫁娘已经白发苍苍
要多坚定的爱能守一辈子
唱着你唱过的歌
等你打仗回来的那一天
少女的梦幻早就变成渗入骨髓的等待
到死的那天,我已经垂垂老矣
你还是那个英武的青年
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的生命
你只占了半年
可这半年足够我回忆一生
你教给我的那首歌也伴了我一生
爱你
所以愿意等你一生
浓稠的回忆即使是时间也无法冲淡
最后的日子里我仿佛又变成了那个初嫁的新娘子
等着我去打仗的丈夫
打完仗,他就会回来了
==============================================
张远和黄英的几张剧照
很清晰的让我感到烈士们牺牲的时候也是青春的韶华
也有爱人在家中无尽的等待
少年夫妻老来伴
可是去了的人去了
留下的人伴着回忆度过这漫长的一生。
信仰的力量是我不能想象的
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让他为之献出生命
年轻的,美好的。
年轻的演员,不是一本正经的中年人
燃烧的青春
透过他们充满生命力的脸
仿佛看到故去的人
看到他们也是在美好的少年青年时期为了一些信念赴汤蹈火
少年新婚,娇憨俏丽的小新娘,笑的得意的小新郎
多年的聚少离多
青年再聚首,温婉的妻子,英武刚毅却满身伤痕的丈夫
相拥在一起,妻子看见那些战争的痕迹流下眼泪
可是战士是不会哭的,抱着她的头,说些安慰的话
相聚固然美好
离别却总是近在眼前
又要走了
他留下一首歌
写下一封书
别了温软的娇妻闺阁
这一次,已是永诀
三年分离
无数次的唱那首他留下的歌
想着战场上的某个地方
他是不是在杀敌?
还是在休息?
队伍又开拔了吗
现在在哪里
等打完仗他就会回来了吧
盼着盼着
最可怕的梦魇是个不能说出口的秘密
不能问的信息
他,还活着吗?
沙场本是红白之地
有人回来,就一定有人回不来
他打完仗就会回来了吧
哪一天?哪一年?
我等你
三年
仗还没有打完
他却回来了
直挺挺的躺在棺材里
七十一年的等待
新婚三天你就走了
之后十年相聚的时间啊加在一起的时间也不过半年
可是你是我的丈夫
我能等你一辈子
在阴曹地府
我们重新做一对恩爱夫妻
你要对我好些
我等了你这么许久
你怎么可以不对我好一点
有时候想为什么当初不干脆跟你去了
死很简单
活着很难
那是一个聪明的少年
挺秀的眉眼
宽厚的胸膛
三天
就是我新婚的全部
一生
是我等待的时间
漫长极了
但是不寂寞
我知道他在某个地方打仗
知道等仗打完了他就会回来
哪怕是自欺其人
我愿意
他是我的骄傲
他是当时国民革命军中最年轻的师长之一
他是上马指挥下马诗的将领
他是我亲爱的丈夫
我的前十几年里没有你
可是在有了你的十年之后
怎么还能过有别人的日子
剩下的几十年里我只要有你
就够了
================================
这是一个让人泪落不止的爱情故事
一个女人一生的等待啊
时间在爱情面前真的这么不值一提吗
我不知道
这里说的不是丈夫令人动容的我以我命献我党
而是一个女人的爱情
这么强大
这么无条件
易地而处
我也是女人
我要多爱他才会无怨无悔的等他一辈子?
这不是故事不是传说
这是确实发生的传奇
让我感动
让我落泪
泪流满面
怎能不伤怀
战争中离去的身影都是那么年轻,但是有那么模糊
不是影视剧里的中年人
是实在的血液沸腾的年轻生命
因为青春的美丽
献身和等待的义无反顾
所以更令人动容
怎么多年
他们老了
他们还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