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于《前赤壁赋》中,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此段是写苏轼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用变化的眼光去看世界,则天地也不过在一瞬之间;而用不变的眼光去看世界,则万物与我都是无穷尽的。
这是对时间相对性的准确认识,这是对人与天地共通的觉悟。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无限的宇宙;其实,也根本就没有什么无限的时光。将宇宙比人,只有大小的差别;将时光比人生,也只有长短的差别。人不会因为别人的长寿而自感悲凉,人也不会因为山峦的巨大而感到渺小,因为,长寿终归有限,巨大也终归可以度量。不用去和无限对比的人,就如同苏轼所说的那样,会关注眼前的点滴生活体验。在“江上之清风”的吹拂中,在“ 山间之明月”的辉映下,耳得之而为的风声,目遇之而成的月色,没有了无限、无穷所干扰的人可以在这清风明月之中与天地一起永恒。
不要小看这点滴的生活体验,它是道在人的生活旅途中的逐渐显现,是人一步步走向觉悟的路标。当觉悟了的人了解了天地、了解了自身,他就不会为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无限而烦恼,也不会去崇拜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超自然力。与天地共通的人会像日月星辰一样找到自身的舞台,释放他应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