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法国梧桐树
南京的梧桐树见证了城市百年沧桑,经历了民国凄厉风雨,早已是南京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3月14日《南京晨报》)。
站在南京清晨的街头,欣赏法国梧桐树的壮阔,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美,美不胜收。
中山陵的法国梧桐树,在阳光的散射下,形成五彩的锦霞。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将安葬南京钟山(又名紫金山)。此后开始筹建中山陵,并在城内进行了一些临时性的规划。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南京市政府辟建了中山大道(以下关码头为起点,经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到中山门道路的统称)和陵园路,并在两旁栽种行道树。
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北京火车站运抵浦口车站(今南京北站),下车后渡江上岸的下关码头,改名中山码头,进城后途径的第一条街道,叫中山北路,过的一座桥叫中山桥,到鼓楼后途径的第二条街道叫中山路,穿过新街口后拐弯,途径的第三条路叫中山东路,然后过了一座桥,叫逸仙桥,出城的东城门,改名中山门,一直到陵园路,路两旁栽的全是法国梧桐,除上海法租界工部局赠送的1500株,其余据说为宋庆龄以一块大洋每株购得,共数千株。仅陵园路就种植了1007株,每株高3.4米左右,株距为6.6米。其余栽植在江苏路和长江路等处,成为南京最早的一批行道树。主干道路幅40米,其中绿化带宽5~10米,占路幅的20%~25%。
“法国梧桐”,二球悬铃木
事实上,南京的“法国梧桐”并非梧桐,它只是长得像中国的梧桐而得名,也并非真正的法国梧桐。学名二球悬铃木,属悬铃木科悬铃木属,是1646年在英国牛津,由一球悬铃木(美国梧桐)和三球悬铃木(真正的法国梧桐)杂交而成,因此别名又称英国梧桐。但也许是因为它最早引种在上海法租界的缘故,人们以讹传讹,习惯称它“法国梧桐”。这应该说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法国梧桐”叶大、遮荫、生长快、好修剪,但它结的果在夏天成熟后,会--产生果毛四处飞散,也会影响交通,给人带来不适,引发一些过敏症状,这也是为人们诟病之处,但瑕不掩瑜,它仍然被世界各地广泛栽种,有“世界行道树之王”美誉。
1949年后,法国梧桐树也在国内其它城市推广开来,像杭州、武汉、郑州等城市,长沙也有,他们都称之为“南京树”。
二球悬铃木(即“法国梧桐”)喜温暖湿润气候,在年平均气温13~20℃、降水量800~1200㎜的地区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耐修剪,抗烟尘,耐污染,对城市环境适应能力强。
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年平均温度15.4℃,因此适合二球悬铃木的生长。由于二球悬铃木果毛的毛病,南京市官方曾试图改种香樟树,但香樟喜酸性土壤,南京土壤偏中性,因此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