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人说这是一本描写黑人奶娃寻根的旅程的书,其实他只是在寻找金子的路上在意识到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后偶然唤起了就近探寻下自己祖先的兴趣。谁会对自己家族的来历不感兴趣呢?尤其是当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听到那么多陌生的人把你的亲属当做模板和偶像的时候。人有时会虚荣的可笑,有时候明明是你痛恨的人,但是当你在有某种需求,而此时这个你所不齿的人恰巧能派上用场时,之前所有的不愉快似乎都能一笔勾销了。就像当奶娃听到父亲在别人眼中如此神圣自己情不自禁滔滔不绝的开始讲述父亲的故事这时候他反而又成了奶娃的骄傲一样。
或许让奶娃真正有了改变的是跟随加尔文他们去打猎途中,险些被吉他杀死的经历(P315)。而孤身在外劫后余生,让他重新思考了很多如何看待别人看待家人的问题。简单摘抄:
P338还有他父亲...........他喜欢他的财产多多益善。占有,发达,获得----这就是他的生活,他的未来,他的现在和奶娃所知道的他的全部历史。为了赚钱,他把生活歪曲了,折弯了,而这就是他对父亲之死的损失的度量。奶娃瞅着瞅着那群孩子,心里感到不安起来。憎恨父母、憎恨姐姐们,现在看来实在愚蠢。而那层羞耻的表皮曾在他透过派拉特回家之后在浴水中搓掉了,现在却又厚又紧地像胎膜一样附着在他身上了。他怎么能够破门而入闯进那所房子呢............他的思绪又转到哈格尔身上,转到他最后是怎么对待他的态度之上。他为什么从来没有请她坐下来同她谈一谈呢?认真地、诚挚地谈一谈。.........
![《所罗门之歌》读后感 所罗门之歌](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94149t01bb8527fb4dfbf128.jpg)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钱总能赚的更多,官总能做得更大,有人拼命干活为多赚钱,有人努力工作为争口气,但是为了银行账户里多的那一个零,为了别人看你时那崇敬的目光,你自己到底失去了什么。现在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经常听到有人感概,不知不觉自己就变成了曾经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人,言语中带着无限感慨,流露出一副别无选择无可奈何的样子。我想说的是,到底是不去偷那块面包吃就会被饿死,还是我无法忍受别人吃着马卡龙我只能吃曼可顿?2014年的北上广,所有人的选择都是自己做的。选择了你想要的,放弃了你觉得对你没用的。.........想别的事儿了,跑题了。
或许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奶娃才真正学会了怎么样去尊敬别人,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吧。你才能想象得到,当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所言所行对身边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有多大的伤害。
写读后感从来都没法找到著作的主题,只是希望从中能得到一些自己做人做事的启发。前面说了那么多不 要忽略身边重要的人,但是也不能忘了自己仍然需要加倍努力。
可能最近情绪不太好吧,不说了,提醒自己,随它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