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的基本内容 孟子性善论的基本内容

孟子思想的基本内容 孟子性善论的基本内容

最近,我参加了中国孟子学会举办的“中华魂”论坛,,满怀激情地去听专家们阐述孟子思想。可是,在这次论坛上,所有发言的学者基本上没有论及孟子的思想内容。回来后,我抽时间阅读了一些有关孟子的书籍,特别是重温了孟子的著作,觉得很有必要对孟子的思想做概括性的论述,请博友们赐教。

孟子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亚圣,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之一,至今对中国社会还有一定的影响。孟子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包括民本思想、仁政学说、道德伦理。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尽心章句下》)。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思想中,有些观点不利于封建统治者,比如他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唐代政治家关于水能载舟、水能覆舟的政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孟子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民本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有相似之处,与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主权在民的思想也有共同之处,强调的都是人民在国家中地位问题。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主权在民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统治者对人民的恩赐,而后者强调的是民主政治。

由于孟子思想中涉及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的思想,《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放在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期,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期,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二、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将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朝制度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才不至于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是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三、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他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在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此外,孟子提倡一个人要有骨气。他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我国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物。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对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这段话有其积极的教育意义。

孟子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并不是说一点积极意义也没有。实际上,孟子思想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比如重视民生,遵守秩序,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爱护下属,如此等等。我们应当研究孟子思想,了解孟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摈弃孟子思想的阶级内容,取孟子思想的表现形式,赋予孟子思想的时代意义,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4003.html

更多阅读

韩非子_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春秋战国法家集大成者

《韩非子》又称《韩子》,是中国先秦时期法家代表思想家人物韩非的论著,为先秦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内容充满批判与汲取先秦诸子多派的观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对《道德经》加以论注的思想著作。为韩非对先秦时期社会各种领域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2012年1月14日下午,“新华国学公益大讲堂”由秦皇岛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秀廷老师继续讲孔子,他讲的主题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

董仲舒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思想精华 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摘要]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学的基本观念为核心,通过对经典的诠释将历史哲学、社会政治理想和信仰体系一起囊括在他的天人合一即天道观思想之中,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儒学理论和核心价值体系,其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表征为:使得先秦天道观和王道理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性恶论辩论赛观点

性恶论是对性善论的反动,但它又与性善论一起构成为先秦、也是整个古代人性学说的两大基本理论支柱,后来的不同人性理论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看做是性善与性恶的不同程度的折衷调和。1.“性伪之分”——性恶论的理论前提荀子性恶论的理

声明:《孟子思想的基本内容 孟子性善论的基本内容》为网友詩光轨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