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和《阿拉比》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论《阿拉比》的写作手法
文/水木丁

“恐怕我不懂詹姆斯·乔伊斯”,这是读者带着微笑所常有的报怨。其实,凡是不能理解《尤利西斯》或不能从《室内乐》读起的人,应从他的第一部书《都柏林人》读起,因为它比其他两本书的语言更简洁、凝练和生动。

《都柏林人》是由十五个短篇小说组成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虽然这十五个故事是在乔伊斯22至25岁之间写成的,却充分显示了乔伊斯出色的写作才华。这时的乔伊斯还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写作为主,但他已经开始将他的创作视线投向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在这部小说集中,他尚未采用意识流技巧来描绘人物飘忽不定的思绪和奔腾不息的意识,但他的一些写作技巧已经表现出了意识流的前兆。这部小说集从头到尾表现出出众的连续性,其主旨和象征意义甚至《都柏林人》中的一些人物,都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出现。小说集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本世纪初都柏林市井百姓的生活经历与种种心态,并深刻地揭示了弥漫于社会中的--一种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状态。作者以对事物的细微观察,按四个方面来创作了这部小说集:童年期、青春期、壮年期和社会生活。小说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
《阿拉比》是集子中的第三篇作品。是乔伊斯童年的经历和情绪的写照。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天真无邪,正在成熟的孩子,住在一条名叫“北理奇蒙得”的“死胡同”里。出于对朦胧爱情和对理想本能的追求,他渴望在“阿拉比”市场为自己心目中的姑娘“曼根的姐姐”买件礼物。当他左思右盼的星期六终于来到时,早先答应给他钱的姑父却迟迟不归。随后又因火车耽误了时间……最后,他好不容易进了集市,此刻,大厅里已是黑灯瞎火,一片昏暗丑陋,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他的美好理想受到了无情的嘲弄,他感到了深深的痛苦。这篇小说是乔伊斯早期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一篇,但却充分显示出乔伊斯对其他写作手法的大胆尝试以及他在写作技巧方面的非凡才华。

下面就这篇小说中的一些写作手法加以简单的论述:
一:作品的客观性:
传统小说的作者对所描写的人物和叙述事件的态度鲜明,爱憎之情溢于言表。作品的思想倾向十分明显。而现代作家反对这种作法,他们反对作家在作品中直抒胸臆,反对作家对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加以任何评论。他们主张客观地描写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作家对作品中的人物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家在描写故事中的人物时,应让人物自己去思想和行动,而作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客观的呈现出来,不由作家说明,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同作者一起参与创作活动。对现代小说的这一艺术特征,有人称之为作品的客观性。

乔伊斯的《阿拉比》中,我们找不到任何一处对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的评论,但作者依然告诉了读者他想要读者知道的。这些都是通过看似平淡的对微小事物的客观描写完成的,例如,在小说的开头,有这样的描写:
“The former tenant of our house, a priest, had died in the backdrawing-room. Air, musty from having been long enclosed, hung inall the rooms, and the waste room behind the kitchen was litteredwith old useless papers. Among these I found a few paper-coveredbooks, the pages of which were curled and damp: The Abbot, byWalter Scott, The Devout Communicant and The Memoirs of Vidocq. Ilike the last best because its leaves were yellow. ”
在这里,乔伊斯没有给我们直接定义出主人公的性格。然而,我们却从字里行间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儿。他喜欢翻一些没有人要的旧纸堆,并在里面找到了一些书页已经发黄的旧书。而事实上,他喜欢这些书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发黄了的书页。可见,主人公是一个有怀旧情绪的男孩。虽然我们从文章的第一段已经感觉到了他生活在一个丝毫没有浪漫气氛的环境里,但是他并没有认识到社会的冷酷,仍然对生活怀有浪漫的理想,并希望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点点滴滴找到他的理想。乔伊斯通过男孩的叙述,十分自然地只交待了主人公的一部分个性,而这部分个性也正是对文章起决定性作用的个性。决定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让我们再来看下面一段话:
“Every morning I lay on the floor in the front parlour watching herdoor. The blind was pulled down to within an inch of the sash sothat I could not be seen. When she came out on the doorstep myheart leaped. I ran to the hall, seized my books and followed her.I keep her brown figure always diverged, I quickened my pace andpassed her. This happened morning after morning. I had never spokento her, except for a few casual words, and yet her name was like asummons to all my foolish blood. ”
乔伊斯在描述男孩儿对“曼根的姐姐”产生的爱慕之情时,也同样没有采用任何描述性的语言,甚至没有让主人公进行最常用的心灵独白。只是叙述了男孩儿的一些表现,如:望着曼根姐姐家门,或跟在她身后上学等这样的举动。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明白,男孩儿的这种种表现正是出于他内心对浪漫爱情抱有的幻想和渴望。一个正在成长,还不完全成熟的男孩形象悦然纸上。另外,通过他睡在地坂上这一细节,读者还能发现,男孩的生活条件并不好。而男孩不经意的口气使我们感到了他对此已感觉麻木,习以为常。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文章里也得到了证实——他盼望他的叔叔给他去“阿拉比”的钱以及叔叔对他漫不经心的态度,说明他并非和父母住在一起。从这些朴素的文字中,作者不仅很自然的使读者了解到了男孩儿心理及生活境况,而且也使读者产生了对主人公,这个身于困境,却一心向往美好的纯真少年的怜悯之情。

二、作品的象征主义手法:
做为一个大胆创新,善于实验的现代作家,乔伊斯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在他的作品中,许多对环境和前景的的描写都包含着深刻的象征含义。让我们回到《阿拉比》的开头:
“North Richmond Street, being blind, was a quiet street except hourwhen the 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 set the boys free, Anuninhabited house of two stores stood at the blind end, detachedfrom its neithbours in square ground. The other houses of thestreet, conscious of decent lives within them, gazed at one anotherwith brown imperturbable faces”
小说的第一段便以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北理奇蒙德街”的“死胡同”象征着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出路可以选择。而街上一幢幢阴森可怕虎视眈眈的房屋和一个个幽暗潮湿,散发着难闻气味的花园则象征了都柏林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同时也暗示了“我”的浪漫追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必然失败。

文章的标题“阿拉比”更加体现了乔伊斯对象征手法的运用。这个集市的名称具有阿拉伯的异域风情和东方世界的无限魅力。象征了主人公探索与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为自己构筑的一个理想境界。乔伊斯着力的渲染主人公对“阿拉比”的渴望,并让他最后终于来到了这个市场:
“I found myself in a big hall girdled at half its height by agallery. Nearly all the stalls were closed and the greater part ofthe hall was in darkness. I recognised a silence like that whichpervades a church after a service. I walked in to the centre of thebazaar timidly. ”
在这里,现实中的“阿拉比”又一次象征了当时死气沉沉的爱尔兰社会,正和主人公心目中美好的浪漫理想成为强烈的对比。当主人公发现自己梦想渴望的“阿拉比”只不过是一个昏暗简陋的集市时,实际上是说明他的浪漫理想被冷酷的现实无情的粉碎了。

三、作品中的印象主义色彩:
乔伊斯是一个十分善长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家,他的作品通常具有十分浓郁的印象主义色彩。印象主义,即通过对人物瞬间的感观印象,特别是对视觉上对光、影、色的感受,形象地表现个人精神领域中朦胧的感性活动。在《阿拉比》中,乔伊斯在描述主人公的爱情心理时,并没有直接描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主人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带领读者一起去体会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例如,作品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While she spoke she turned a silver bracelet round and round herwrist. She could not go, she said, because there would be a retreatthat week in her convent. Her brother and two other boys werefighting for their caps and I was alone at the railing. She heldone of the spikes, bowing her head towards me. The light from thelamp opposite our door caught the white curve of her neck, lit upher hair that rested there and, falling, lit up the hand upon therailing. It fell over one side of her dress and caught the whiteborder of a petticoat, just visible as she stood at ease.”
这段描写是主人公第一次听到“阿拉比”这个名字那一瞬间,也是他第一次和心目中的姑娘谈话时,所看到的情景。乔伊通过“我”对光、影、色的自我感观印象,为读者描述了一幅只有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才能看到的美丽图画。我们甚至能够从中读出主人公视线的移动,这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了他的浪漫心理和对爱情的渴望。虽然他没有心灵独白,但是他的心理活动却象一副画一样直观清淅。我们已经明白,只有恋爱中的人看他的恋人时,也只有怀有浪漫情怀的人,才能留有这种印象。乔伊斯通过人物瞬间的美好感受,并选择这一时刻作为“阿拉比”的首次出现,恰当又生动的揭示了一个少年的初恋情怀。这样,主人公把“阿拉比”当成浪漫与理想之地也显得十分有说服力。没有激情或感叹的语言,没有任何比喻,只有光、影、色,一切是这样的平淡与真实。乔伊斯通过对主人公瞬间印象的描写,把读者领入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四、作品中的“精神顿悟”:
值得注意的是,在《都柏林人》中虽然乔伊斯尚未用意识流技巧来描绘人物流动的意识,但他运用了一种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精神顿悟”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感情——每每在小说的结尾处,文中的主人公不禁豁然开朗,顿时看清了自已的窘境,并从中悟出了人生的本质。这一人物觉醒的时刻被乔伊斯称为“精神顿悟”。⑤它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往往构成小说的高潮。而这种“精神顿悟”在短篇小说“阿拉比”中得到最充分的证实。当主人公历经许多困难来到了他渴望已久的“阿拉比”,来到一个即将打烊的摊子前,刚巧听到一个轻浮女郎正在与两个青年男子打情骂俏:
乔伊斯和《阿拉比》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Oh, I never said such a thing!
—O, but you did!
—O, but I didn‘t.
—Didn’t she say that?
—Yes, I heard her.
—O, There’s a …… fib.”
尽管这段庸俗的对话只是青年男女之间调情的玩笑而已,但它在孩子心中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者在文中的最后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I lingered before her stall, though I knew my stay was useless, tomake my interest in her wares seem the more real. Then I turnedaway slowly and walked down the middle of the bazaar. I allowed thetwo pennies to fall against the six pence in my pocket. I heard avoice call from one end of the gallery that the light was out. Theupper part of the hall was now completely dark.’
  这和主人公在文章前部兴冲冲的赶赴“阿拉比”的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他缓慢的动作,任凭硬币在口袋里叮当作响也不理会等一系列表现,乔伊斯再一次通过对主人公动作及感观的客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男孩儿的心理是十分沮丧失望的,而这一切的表现则是因为主人公在刹那间看清了自己的困境。在这之前,他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缺乏认识,一心只想追求浪漫理想。正是这一刻,主人公对“阿拉比”抱有的幻想彻底破灭。他所听到的这段无聊的对话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使其产生一种猝然的心领神会。他突然感到自己渴望的“阿拉比”只不过是个昏暗简陋的集市,而这个庸俗的女郎仿佛是对他浪漫主义理想的无情的嘲弄。至使他开始重新认识他所生存的世界,从而产生了“精神顿悟”——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他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自已的理想。主人公对浪漫爱情的追求,实际上使他经历了一次达到自我认识的心灵旅程。乔伊斯采用“精神顿悟”的手法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而且也表明了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即在死气沉沉的都柏林社会中,甚至连天真无邪的孩子也无法摆脱瘫痪的阴影。

下面就这篇小说中关于“精神顿悟”的特点进行简单的阐述:
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的“精神顿悟”并不是一种出人意料的感悟,而是人物本身逐渐经历逐渐引发的,《阿拉比》的主人公正是从一开始听到“阿拉比”这个名字,就对它抱有许多美好设想,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主人公的叔叔又忘记了给他钱,接着他搭错了火车,最后又因为寻找一个六便士的入口而耽搁了时间,而这一切却并没有动摇男孩儿的决心。直到最后,当他发现“阿拉比”不过是个简陋的集市时,他的心情一下从兴奋的顶峰跌落至失望的谷底,因失望而受到十分沉重的打击,使他突然领悟到了自己的处境。作者在主人公获得“精神顿悟”前,使主人公有意无意的经历了一个心理上的准备过程,因此读者读起来并不感觉突然。

  另外,乔伊斯将主人公的精神顿悟精心安排在小说的最后一段,也是小说的高潮时刻。在主人公感受到人生的道理时,作品在这里嘎然而止,不仅恰到好处,而且寓意深刻,使主人公的“精神顿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主人公在发现他生存世界的本来面目后将怎样继续生活,他将变得和他周围的人一样,还是继续寻找他心中的理想… 这一切都要读者自己思考,使人回味再三。

  最后,“精神顿悟”往往需要客观对应物的刺激与配合,即通过某种情境或某些事件来唤起人物的感情。在这里“阿拉比”正是所说的客观对应物,想象中的“阿拉比”是“我”的理想境地,而现实的“阿拉比”却刺激了主人公心灵。使他不仅对“阿拉比”而且是对整个他所生活的世界有了一个不同的认识。《阿拉比》中的“我”原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觉十分麻木,正因为他经过了“阿拉比”事件,客观的刺激把他从自己构筑的理想境地里猛地拉了出来。在这个他一心以为神秘浪漫的地方却听到了庸俗的对话,使其茅塞顿开——这里没有他心中的浪漫,这里和他住的地方一样麻木不仁,死气沉沉。

  乔伊斯的“精神顿悟”并不是“意识流”技巧,但它却象意识“流技巧”一样成功地反映了人物瞬间的意识反应和心理变化。因此,它与“意识流”技巧在本质上是一质的。它无疑为作者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奠定了基础。

  很难确定是谁首先发现了无声的心声,但可以确定的是,乔伊斯是观注人们内心世界的伟大作家之一,也可能是最伟大的。不论是他的早期的诗集,还是晚期的小说,不论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还是现代的意识流,人类的内心世界始终是乔伊斯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为了这个主题,乔伊斯一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特别是他在写作技巧方面的探索,更为世界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阿拉比”只是乔伊斯青年时代的一篇短篇,我们却可以看出乔伊斯多种写作手法上的探索。首先,这篇文章中的总体基调就是作品的客观性,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人物本身没加任何评论,不露声色的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男孩儿的一段成长经历。其次,乔伊斯在文中对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也使读者感同身受。特别是他独创的“精神顿悟”的写作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人物瞬间的意识活动和心理转变,更是体现了乔伊斯非凡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乔伊斯在一部短篇小说中调动和运用了如此丰富的写作手法,其功力令人叹为观止。

  乔伊斯以其“平常之处见突兀”的艺术实践,描写的是普通都柏林人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却深刻的展示了各种人物同僵死和瘫痪的社会之间激烈冲突以及他们失败之后痛苦不堪的精神感受。正是乔伊斯以看似平常无奇的种种手法带给我们对整个时期、整个社会深刻的认识,这正是乔伊斯的伟大之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4119.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乔伊斯和《阿拉比》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为网友第一顺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