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比较关注秦姓,是因为外祖家姓秦,又是传说中的秦观后裔,各支族都凭着祖传的家谱在认证当中。几乎所有的家谱都是从秦观开始,少有几本能提及他的父亲。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奇怪的事情,为什么一个家族都是只从秦观开始呢?难道因为他是名人?可是这些家谱都是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当时的先人有意而为之是不可能的。大家的解释就是由于元祐党锢之祸,将秦观的家抄个底朝天,秦观之前的东东啥也没留下。
其实,秦观的先祖有名的还不少哦!
秦观在元祐八年重新被擢(zhuo擢拔,提升之意)为秘书省正字,他按惯例上了一道《谢馆职启》,除了向朝廷表示感谢之外,还特意提及了自己的先祖:
窃观前史,具见鄙宗:西蜀郎中,孔明呼为学士;东海钓客,建封任以校书.....
言外之意,就是我们秦氏的先人,在之前的历史当中,虽不是王侯将相,但也是文臣武将,才子名流。
秦观以自己杰出的先祖自励,希望自己的才华能为世所用,光宗耀祖。
这就是秦观自诉的先宗!
西蜀郎中,被孔明称之为学士的人,就是三国人物之一秦宓。
不过,今天并不是又说秦家的事儿,而是说秦宓这个人!
是在偶然间,看书时,看到三国人物秦宓论天这一片段,顿觉精彩!
说实话,《三国演义》这本书,曾在当学生的时侯囫囵看过。但是作为一个当年的女生来说,要想正儿八经地看到八十六回,实在是不容易,我确信当时的我是跳跃性地浏览!不然不会对今天偶然的看到这篇《秦宓论天》这么感兴趣!因为那时压根儿就没仔细看!这正是:此这时非彼那时!
当年翻过的一页重又来过。
秦宓,字子敕,蜀汉前期谋臣,善舌辩。早年归刘璋,后降刘备。刘备伐吴前,秦宓说明此行无天时地利,将必败无疑。刘备大怒,欲杀秦宓。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使秦宓保住了性命,但还是被关进了大牢。刘备病逝后,秦宓才被放了出来,升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西蜀欲与东吴结盟,派邓芝前往东吴游说。吴王孙权又派张温与邓芝一起来到成都还礼。酒宴之上,秦宓与张温舌战,说得张温无言以对。
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上也有记载。226年,秦宓病逝,官至大司农。
《三国演义》中秦宓与张温的辩论赛,虽历经一千八百余年,仍然令人拍案叫绝。
二位辩手的基本情况如下:
秦宓,三国时期蜀国人,字子勑,益州学士。
张温,三国时期东吴人,字惠恕,中郎将。
辩论的起因是,建兴元年秋八月,张温入蜀公干,多有傲慢之词,惹翻了秦宓,二人在酒宴上就即兴辩论起来: 这场辩论赛的最大看点是即兴表演,类似相声表演过程中的现场“抓哏”,现蒸现卖,这个就难度相当大了。现在的辩论赛,尽管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变数,但辩题都是事先拟定好的,多少还能查查资料,做些准备工作。即兴表演可就不一样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你知道他问什么?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所以,没有十分的功力,准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看那张温问得多刁钻,一个虚拟的天,硬让他问出那么多奇离古怪的新花样来。
有兴趣的朋友请先看原文,选自《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原文:忽报东吴遣张温与邓芝入川答礼。后主聚文武于丹墀,令邓芝、张温入。温自以为得志,昂然上殿,见后主施礼。后主赐锦墩,坐于殿左,设御宴待之。后主但敬礼而已。宴罢,百官送张温到馆舍。次日,孔明设宴相待。孔明谓张温曰:“先帝在日,与吴不睦,今已晏驾。当今主上,深慕吴王,欲捐旧忿,永结盟好,并力破魏。望大夫善言回奏。”张温领诺。酒至半酣,张温喜笑自若,颇有傲慢之意。次日,后主将金帛赐与张温,设宴于城南邮亭之上,命众官相送。孔明殷勤劝酒。正饮酒间,忽一人乘醉而入,昂然长揖,入席就坐。温怪之,乃问孔明曰:“此何人也?”孔明答曰:“姓秦,名宓,字子敕,现为益州学士。”温笑曰:“名称学士,未知胸中曾学事否?”宓正色而言曰:“蜀中三尺小童,尚皆就学,何况于我?”温曰:“且说公何所学?”宓对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温笑曰:“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宓曰:“有头。”温曰:“头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温又问:“天有耳乎?”宓答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温又问:“天有足乎?”宓曰:“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温又问:“天有姓乎?”宓曰:“岂得无姓————!”温曰:“何姓?”宓答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宓曰:“天子姓刘,以故知之。”温又问曰:“日生于东乎?”宓对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此时秦宓语言清朗,答问如流,满座皆惊。张温无语。翻译成白话文:
建兴二年(224年),吴国派张温入蜀通好。后主刘禅给予其很高礼遇,张温不禁飘飘然。
临行前蜀国为其送行。百官均到,只有秦宓迟迟不来,诸葛亮一再派人催才来,而且秦宓进来便坐,毫不客气。张温想此人好大的派头,心中不快,便问:这是谁呀?诸葛亮介绍:“这是益州学士秦宓。”
张温问道:“先生学习吗?”
秦宓没好气地答道:“蜀国三尺孩童都学习,何况我呢?”
张温又说:“既然你是蜀国的饱学之士,那我以天为问:天有头吗?”
秦宓决心杀杀张温的锐气,便回答:“有!”
张温:“头在哪里?”
秦宓:“在西方。《诗经》上说“乃眷西顾”,以此推测,头在西方。”
张温问:“天有耳朵吗?”
秦宓回答:“有!诗经有言: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如果没有耳朵,怎么听呢?”
张温又问“天有脚吗?”
秦宓回答:“有。诗经上写“天步艰难”,没有脚哪能行步?”
张温问:“天有姓吗?”
秦宓不假思索地说:怎能无姓?
张温逼问:姓什么?
秦宓回答:姓刘!
张温问:你怎么知道?
秦宓回答:天子姓刘,所以天姓刘。
秦宓称刘备为正统天子,无形中贬低了孙权。
张温反击:“太阳升起于东方吗?”暗指东吴是日出的地方,前途光明。
秦宓当即回答说:“日虽升于东方,却落在西方!”蜀在西方,意思是吴国可能栽在蜀国手里。
秦宓对答如流,张温再也不敢放肆了,对秦宓大为敬服。
魏主曹丕听闻吴、蜀两国联盟,大怒,从中原起兵大战江南,此是后话。
这场辩论紧扣主题,掌握主动。这场辩论,看似虚无缥缈,如同儿戏,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隐藏着内在的政治斗争。大家知道,蜀吴两家虽然在大方向上是联合的,但在联合中也有斗争,有时还刀兵相见,十分激烈,谁都想在博弈中处于强势。这场辩论赛,表面上谈的是虚无的“天”,但“天”不过是政治斗争的附着物而已。例如,东吴在东方,张温就以“日出东方”来隐喻东吴的正统性;蜀在西方,秦宓就以“没于西”来隐喻蜀的正统性,并还进一步以《诗》中的“乃眷西顾”来证明天的头在西方。双方各执一词,暗中较劲。特别是秦宓,在不长的辩论中,就两次重申“头在西方”这个主题,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
四川德阳秦宓广场
三国文化长廊---秦宓舌战张温
秦宓墓,上面写着:通天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