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科的画 知乎罗斯科

引言

近日因罗斯科(Mark Rothko)的一张《橙、红、黄》(Orange, Red, Yellow 236.2x206.4cm1961),在纽约佳士得春拍夜场上拍到了8688万美元,这在大众那里肯定又是要炸开锅滴,相信全世界也都一样不会有什么好话说滴。

这里的情况,则如《顶层》杂志所言:“不看都知道,一定不少“垃圾”、“我儿子都能画”、“洗钱而已啦”之类的评论。”能如此到位地概括,想来是《顶层》曾关注过中国杰出当代艺术家叶永青那“鸟画”事件而来的经验吧。

叶帅那张只拍了二十五万币,看上去也还多少是画了几笔的。罗氏的这张,好家伙,一笔也未画,就涂了几块颜色,竟拍卖到几个亿的币,这不是反了吗?天理能容吗?

如果以为这里的大众是因为长期洗脑、信息闭塞、缺乏修养,所以才大惊小怪,那真是太高看外国大众了,虽然相比之下他们没被洗脑、信息开放、修养也高,却仍然一样大惊小怪。

近二十年前的加拿大也因为一张罗氏的画而炸开了锅。前一阵在叶帅遭遇“鸟画”风波时,我曾对他说起过这桩事情。今日索性找出那篇发表在1995年第二期《世界美术》上的相关文章,将它转发出来。

我在“因为《诠释现代》……”一文中,曾评过罗氏之画:“罗氏能够赋予每一块颜色极富诗化的情调,这话听来可能会让人觉得故弄玄虚。而其实在罗氏的画中不管是暖色、冷色、亮色、暗色,都会具有一股沉郁的情调。他笔下那些厚薄大小适宜的毛边色块,透露出人类恒古以来挥之不去的深邃无底无边无际又无穷无尽的迷茫与忧抑。所以这些色块内含的张力也是大到无穷。画出这些色块的,不是手法技巧与设计,而是心灵与性情。千万别以为涂块颜色人人都会,这样的颜色,画史已经证明:只有罗斯科才能涂得出来。”如果还有人以为你或你的孩子也能涂成罗氏这样的,那劝你马上涂一下试试,但我敢保证你涂出来的必定是一块拘谨死板、气闷油腻、委琐局促、浮薄轻佻等等等等之类的颜色。就算你是个老漆匠,或者写实行画手,也照样逃不出上述的结果。涂块颜色能成为艺术的要素,不关乎刷子功夫,而关乎思想心理、情绪视觉等等,如果说有技法也是在这个层面上。为什么那样的厚薄、交叠、错位、轻重、缓急、光毛、软硬、浓淡、大小,已是恰如其份恰到好处,这全得由着作者的掌控与把握,如果不是大师,就做不了这样的事。画史中确有不少“色块”作品,很可能终将被遗忘与淘汰,但罗斯科的作品不可或缺。

还想起以往乃至目下,总有无知的“阴谋论者”攻击诋毁抽象表现派,捕风捉影地诬赖他们与美国政府有一腿。记得《世界美术》1991年第一期上,有美国人卡特(MalcolmN.carter)的文章《艺术、金钱和马克·罗斯科的苦恼》(译自地平线杂志1978年12期),开头就有故事:马瑟韦尔(RobertMotherwell)记得1950年的一个晚上,罗斯科说,如果谁肯在他的余生里,每月给他600美元,那么他将心甘情愿地将他以前所画的和以后要画的画全部奉送给他。马瑟韦尔等朋友们站在那里,非常同情他,但他们知道没有人会这么做。注意,这已是1950年了,按“阴谋论者”的说法,罗氏等人应该有政府的支持而不致仍然如此绝望吧?!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更显“阴谋论者”的狼心狗肺无良知。政府除了政治目的之外,其眼光也一向大众的很,他们怎么会喜欢罗氏的画?!

为了附载加拿大这张《No.16》,上GOOGLE查了图片,除了加拿大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ofCanada)所藏这张,在MOMA也藏有一张编号No.16的罗氏作品,只是多了一个“红橙黑(Red, Brown, andBlack)”的题目,也发在这里吧,真不知道为啥原因作品编号都会重复。

加拿大这位安·邓肯果然是学术与市场的双重专家,她20年前就似乎已经预言了今日罗斯科作品的身价:如果我们不给国家画廊以足够的基金去明智地及时购买重要的艺术作品,我们便只有在以后的日子里为它们付出更多的钱。

马克·罗斯科与北美艺术市场的价值大辩论

作者:安·邓肯(加拿大)译:段炼

【译者按】:在经过了长达两年谈判之后,1993年夏天,位于首都渥太华的加拿大国家画廊(或称国家美术馆),终于以近两百万元的巨款,通过纽约一位画商,买下了美国著名抽象画家马克·罗斯科的大型油画(《作品16号》)。这是近年西方经济大衰退时期,北美艺术市场的一起超级交易,无疑给极不景气的北美艺术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然而,国家画廊的这一“壮举”招致加拿大全国上下一片反对之声。画廊方面强调这一购买对于国家艺术收藏的历史份值和重要意义,并宜称在价格谈判上的成功。这一作品的最初要价是四百到五百万美元,两午后终以150万美元成交,相当于190万加元。在反对的声浪中,多数是远离艺术本身的感情用事之言,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不应该运用如此巨款去购买儿童涂鸦式的谁也看不懂的作品。这件长三米、高两米半的作品被说成是“红色底子上的两个白色长方形”。加拿大和荚国各大新闻媒介都积极投入了对这桩买卖的全国性大辩论。加拿大的主要报刊,在两三个月内连续发表大景读者来信,反映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为配合这场辩论,报刊披露了国家画廊在经济衰退时期的一系列大宗买卖,其中主要有:

l、购买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的《火之声》,180万元。

2、购买蒙特利尔艺术家贾纳·斯特巴克(JanaSterbak)用肉皮制作的服装,价格不详。

8、购买意大利艺术家居托·雷尼(Guido Reni)的《朱比特与欧罗巴》,340万元。

安·邓肯是加拿大著名美术评论家,蒙特利尔英文日报《大公报》美术版的专栏怍家,她在加拿大特别是蒙特利尔的美术评论界和艺术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评论,常常左右着市场的反应。但是,安·邓肯是一个决不随波逐流的人,她经常用纵横捭阖的文字,对蒙特利尔的重要美展进行严厉的批评。在罗斯科作品的买卖风波中,她对几乎是一边倒的公众舆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指出了艺术市场的价值基础在于艺术本身,而不在于艺术之外的因素,此文原载蒙特利尔英文《大公报》,1993年9月11日,原名《对罗斯科的批评有欠公正》。

加拿大国家画廊以187.5万元买下马克·罗斯科抽象绘画(《作品第16号》)后,人们议论纷纷,但是我的文章并不想谈这些议论,因为这不过是茶壶里的风景罢了,就象去年购买巴尼特·纽曼的《火之声》引起轩然大波一样,都是老调重弹。人们议论说,随便一个孩子也能画这样的画。为什么还要浪费纳税人那么多钱去买一个绷了帆布的画框,布面上只涂了一点点黑色,要知道,蒙特利尔有四分之一的儿童还生活在贫困之中。

然而事情并没有因重弹老调而了结,所以我甘冒火上加油之险,斗胆再谈些人们未曾谈到的相关问题。

在批评这桩买卖的人中,有许多人并没有看过《作品16号》这幅画,不少人甚至没有为此而看过罗斯科的其他作品。同样,在批评《火之声》交易的人中,也只有极少数人看过那件纪念碑式的作品。对贾纳·斯特巴克的肉衣作品的批评,也有同样的情况。

要知道,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不能仅仅依赖于复制品,因为不论多好的复制品都无法让你感觉到作品的力度、色彩和质感。我相信,人们在艺术作品中“感觉”到的东西,与人们在作品中“看”到东西一样多,因为感觉是通过感官的亲自接触然后进行思考的产物。

《牛津20世纪艺术指南》说:“罗斯科的色彩并不仅仅是达到了非同一般的辉煌,而且是达到了这样一种辉煌:作品内在的光明溢放出来,其效果来自这光明的力度与形体的边界的相互作用,各种色彩调子都在那边界处相会。”

至于说到作品的尺————寸,罗斯科本人曾经这样说:“我之所以画大幅作品,是因为我想获得作品与人的亲近感。大画具有紧迫的移情特性,它能让你进入其中。”

《作品16号》的以上特性怎么能够通过报纸上发表的复制品传达出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艺术有双重标准?

当然,那些自命为批评家的人,都羞于谈到自己究竟看没有看罗斯科的这件作品和其他作品。那么,那些够资格提出不同意见的批评家们又在哪里?当即兴的批评家们发表意见来评论莫迪凯·瑞奇勒的书《啊,加拿大!啊,魁北克!》时,有人指出,人们还没有来得及阅读这本刚出版的新书。同样,对于美术作品来说,即使有人没有看过它,人们的评价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们应该有个批评的标准,它存在于艺术创作的内部,而不在外部。

不错,艺术评论家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要联合起来为画廊购买罗斯科的画当吹鼓手,把这桩买卖说成是画廊的大发展。说到底,专家们都知道罗斯科这件作品的历史重要性,知道国家画廊收藏品中的空白之处,也知道当前艺术市场的情形。

有些人总是把历史证明了的观点,看成是非分之想,看成是狂人和骗子的把戏。比方说,历史证明只有极少数的伟大艺术家在他们活着时能够广为人知,能被人们理解和欣赏。凡高和我们现在所钟爱的七人画派就是最重要的例子。七人画派的艺术曾在国会遭受责难,被称为匈牙利式杂烩画派和热玉米糊画派。

因此,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停止争吵,别一开始就把罗斯科的画说成是垃圾,而先听听专家们的意见?我怀疑,公众舆论早就准备好要反对专家的见解,反对来自艺术领域内部对这一作品之美的见解。

公众舆论认为,花在罗斯科作品上的这笔钱,应该用来拯球那些贫困的儿童,用来减少赤字,或者诸如此类。这实际上是拿苹果与桔子作比较的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如果真的想帮助贫困儿童,我们为什么在冷战结束以后,还要花几十亿元来购买军用直升机?

若干情理问题

归根到底,有关罗斯科作品的这件买卖,涉及一些情理问题。例如,国家画廊为什么不在20年前甚至25年前就购买罗斯科的作品?早在那时,西方美术界就已经承认罗斯科是美国当时最有影响、最有创造性的画家。而在那时,罗斯科的画只值现在价格的一部分。国家画廊的新闻部长海伦·莫菲解释说,国家画廊是从1967年才开始收购美国现代艺术作品的,那时的预算非常有限,画廊只能慢慢地、谨慎地攒钱。

其他问题还有,比如,在陈列罗斯科作品、《火之声》、纽曼和波洛克的另外三件作品的展厅里,为什么没有女艺术家的作品?为什么没有波洛克之妻、美国著名画家理·克兰丝勒的作品?为什么没有海伦·福兰肯莎勒的作品?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国家画廊一件也没有。莫菲的回答仍然是预算问题。

也许,在罗斯科和纽曼的问题中,存在有道德的因素:如果我们不给国家画廊以足够的基金去明智地及时购买重要的艺术作品,我们便只有在以后的日子里为它们付出更多的钱。

这当然是一种耻辱,但是,一个国家的真正耻辱在于,建国120年之后才建立起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画廊。

加拿大国立美术馆所藏罗斯科《作品第16号》

No.16, 1957,265.5x293cm. Purchased 1993,National Gallery ofCanada no.36856



纽约摩马所藏罗斯科《作品第16号,红、橙、黑》(最右边这张)

No. 16 (Red, Brown, and Black)1958,270.8x297.8cm



纽约佳士得2012春拍夜场罗斯科作品《橙、红、黄》

Orange, Red, Yellow 236.2x206.4cm 196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4388.html

更多阅读

知乎网怎么玩 知乎微博

知乎网怎么玩——简介知乎是一个类似百度经验的平台,通过知乎你可以了解到各行各业的真实知识和经验,为你的行动做好参考。那么很多新手朋友们可能不知道怎么玩转知乎。让小编一一介绍一下。知乎网怎么玩——注册登录知乎网怎么玩 1

2012年高考作文需关注的话题 知乎如何关注话题

2012年高考作文需关注的话题  现在是同学们备战各种考试作文的紧要阶段,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作文技巧铺天盖地而来,也许你疯狂地修炼秘籍、熟记技巧,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做法为的是一个根本目的——夺取高分作文!为了这个目的而踏

知乎精选:什么是爱,爱一个人到底什么感觉?

2014.03.04文/知乎腐生:好像突然有了软肋,也突然有了铠甲。乔楠:爱上他之后,突然听懂了很多情歌。尤魅:突然觉得,可以不用征服世界,不用出人头地,不用功成名就,不用腰缠万贯,也能感觉到幸福了。甚至有一点失了雄心壮志,觉得这样就挺好。P.S.其

声明:《罗斯科的画 知乎罗斯科》为网友迷离哥要很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