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9年7月份从上海铁道学院机械工程系热能动力机械与装置专业本科毕业的。一转眼,离开母校已经足足二十年了。现在我的母校已经永远成为了历史,被改头换面后成为同济大学沪西校区。
现在的校门我十分陌生。现在同济的一切似乎也与我毫无关系。
1995年5月我的母校上海铁道学院与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铁道大学,校本部设在原上海铁道学院。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原上海铁道大学(本部)成为同济大学沪西校区。
我始终认为还是当初母校的校门看着高大、雄伟、亲切、熟悉。读书四年,不知道从这里进进出出多少回。照片中的人物就是当初的我,当时在念大一,还完全是一个涉世不深,懵懵懂懂,激情有余而沉稳不足,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年轻人。
我出生于铁路世家,父母都是铁路工程师,爸爸是铁路线路专业毕业的,妈妈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的,家住的是铁路局宅,念的也是铁路重点中学,对铁路的印象极深。当时铁路待遇较好,工资比较高,因此高考时第一志愿填报的就是上海铁道学院。
当时大家都管母校叫铁院,设有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和运输管理工程系五个系,从我们85级新生开始实行学分制,英语也实行分级教学。
那个时候每年大学招生数量少得可怜,实行的是一种精英教育。大学录取率很低,黑龙江省的升学率就更低了。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上大学的,必是中学里十分优秀的学生,学校老师和家长都视为好学生、乖孩子般疼爱和特殊照顾。我那一年高考是先经过初试大面积的淘汰后,再通过全国统一高校招生入学考试后被录取的,当年全国只招收了45万大学生!
每位新生都会得到一枚白底红字的校徽,周末上南京路逛街,体验上海大都市的魅力,就美滋滋地将校徽别在胸前,骄傲地挺着胸膛,希望每一个市民都注意到自己是一名大学生。这就是每一位铁院学生都熟悉的62路公共汽车终点站美丽园。
原来老校门处现在却变成了隔离栏杆。
原来雄伟的校门被人拆掉了。但是里面的校园景色还是那样让我激动不已——我熟悉、可爱的大学校园!
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看到眼前母校的一物一景、一草一木,竟依然会令我怦然心动,往日的那些美好时光就犹如电影老胶片一样从我眼前一一闪过。后来我意识到,之所以能够触景生情,恰恰是因为昨天的所有感受依然在我心中。
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幸福时光,四年的青春岁月,一千两百多个日日夜夜。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幸福也有痛苦,有欢笑也有哭泣,有快乐也有悲伤,有美丽也有哀愁,有希望也有绝望……这里有我太多太多的故事,既有让我魂牵梦绕的美好回忆,也有我刻骨铭心、狼狈不堪的青春记忆!
如今我已人到中年,有关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忆在一点点消失,现在赶紧追索着把它们记载下来一部分,作为我自己人生档案的一部分,应该是弥足珍贵的。
应该说现在母校的校园是十分美丽的,新建了很多大楼和景观,但是,这一切新生事物却真的与我的记忆无关。我现在只想借照片缅怀一下我当初念书时的一些校园老建筑和景物,就请允许我沿着老的校园大门、主干道开始吧。
进大门左手边是大剧场,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剧场里面的样子,当年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我就是在这里观看的。记得当时在售票口买热门电影票时是十分拥挤的。现在这里变成了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
紧挨着的就是学院行政办公大楼。
大门右手边原来是一个书店,现在这里却变成了公安派出所。
校园原主干道中央巨大的草坪还是老样子,想当初我们经常喜欢在夏季温暖的夜晚,躺在草坪上想家,或者是在第二教学楼灯火通明的照亮下东拉西扯、海阔天空地胡侃。
图书馆的样子一点都没有变。
大一的时候我经常在这里自修、借阅参考书、看各种期刊杂志。记得那时流通书库是全封闭的,要借阅某种图书资料,要自己先翻阅检索图书资料卡片,记下所要借阅的图书代码后再交给图书管理员老师,由他们到里面的书库中去捡出来再交到读者手里。印象里借阅最多的书籍是《英语语法》、《高等数学》和《流体力学》等参考书。
正对学院大门的是第二教学楼,运输管理工程系和基础部的教学楼。当时我们大部分课程都是安排在这里上课的。我们专业的自修教室也安排在这个教学楼内。当时我总是喜欢坐在教室前三排的位置,可以离老师近一点,方便记课堂笔记。在努力听着那些含有不同程度上海口音的老师讲课时,也躲不开白色粉笔灰的纷纷坠落。下课休息时,我们也很少下楼,就站在楼梯间的窗前眺望校园草坪和远处的风景。现在这里是同济大学沪西学院。
旁边的这个小楼现在是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实验剧场,外墙面是重新修整过的,原来是和第二教学楼外墙一样的浅黄色。当时这里是小礼堂,很多学生团体的各种会议、讲座、各系的小型文艺晚会等都在这里举行,周末也放录像,逢中国足球队有赛事,这里还会摆上大屏幕投影方便同学们收看现场直播,天热时,大家声嘶力竭地呐喊着,汗流浃背也绝不在乎。
我当初是机械工程系乃至学院艺术团的骨干成员,在乐队担任键盘手,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应该是如今各种时髦乐队组合的雏形。我们经常在这里排练和演出,记得当时在一个什么晚会上弹奏的曲子是《莆田进行曲》和《爱情是蓝色的》。当时台下掌声如潮。我们乐队还代表学院参加了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上海市大学生一个什么文艺汇演,我们乐队演唱的曲目是《掌声响起来》和《亚细亚的孤儿》。演出结束后已经是深夜,吃完夜宵已经是后半夜了。大家伙儿互相簇拥着,疯一样边走边唱、边喊边跳,一路走回学校,好不快乐!也不知道当初乐队的那些成员现在都在什么地方发展,生活得好不好?有时候还真挺想念他们的。
和第二教学楼连体的这个褐色架空建筑当时是学生咖啡厅“BRIDGEBAR”,大学四年我一次都没有进去过,原因很简单,我当时没钱,消费不起。虽然当时读大学是不用交学费的,但我父母当时工资很微薄,为了供我上大学,平时全家人省吃俭用,为的就是每次开学时能尽量给我多带一点生活费,对于这一点我很清楚。
现在站在第二教学楼大门前回首看看图书馆,找找以前下课后从教学楼内走出来的感觉。
再望向远处已经消失的老校门,马路对面原来一片开阔的菜地被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居民楼所替代,原来的公共汽车站还在老位置,但那一望无际、海阔天空的感觉不再。
向西望去,一条熟悉的校道向前延伸。
印象里这条路以前似乎没有这么多茂密的树木。
顺着这条路往西走,左手边是图书馆的侧面,
右手边是第二教学楼的阶梯教室,
大一时《高等数学》课在这里上了整整一年,教我们的女老师是一位华侨,讲课时十分卖力。大二开始后我一直都是在这里上自修的。这里每一层阶梯教室都曾留下我的身影和足迹。后来在我热恋时站在左侧楼梯间那一排雕花镂空窗户后面,眼巴巴盯着大楼下面过道入口处,盼望着我的恋人熟悉的身影能够出现或者早点出现,那份急切的心情和场景,现在想起来依然心痛如割。
来自祖国各地的大学生学习都是很用功的,特别是每到期末考试前夕,各个阶梯教室都是人满为患,需要事先抢占座位。复习备考的学生一个挨一个地坐着看书复习,在盛夏时整个教室就像是一个大蒸笼,热气腾腾,诺大的阶梯教室只有翻书本和头顶电风扇的沙沙声,很少有人说话和走动。我一般喜欢坐在后排靠左侧窗边的位置,感觉那个位置比较安静。我一般都是吃过午饭就直接来到这里看书,困了就趴在课桌上打个盹。晚饭后一般也不会回宿舍,直接到这里上晚自修,宿舍基本成了晚上睡觉的地方。我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考研究生。后来大学毕业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放弃了考研,成为我多年的一块心病而一直耿耿于怀。直到后来我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才算圆了我的研究生梦。
记忆中上海的冬天十分寒冷,我和当时许多大学生一样,买了一件军大衣裹在身上,有时候还会感觉到浑身冰冷。现在想来可能也和我当时所处的境地和心情一样,感到无言的压力、无奈、患得患失、冷漠和莫名的恐惧吧。
再往前走几步,右手边有一条向北的小径通向学生食堂。现在这里也是绿树成荫,以前的臭水沟消失了。
再往西望去,第一教学楼已经从绿树丛中隐隐露出她的身影。
必须经过的这座小石桥虽经几十年的风吹雨打,但是依然完好无损。当时每天上午第二节课上完,需要赶往另一个教室上课的同学经常在这里发生拥堵。
当时为全院师生诟病的臭水沟现在长满了荷花,充满了诗意和文化艺术气息。
一步三回头。站在桥头,回首望向刚刚走过的路,远处的“BRIDGE BAR”隐约可见。
过了小桥,继续往西走。抬头看见左手边另一座红砖楼。
这座红色砖墙楼房当初是教材科和实验楼。感到愧疚的是,念了四年大学,每天从这里经过,竟从没仔细地看过这座楼房的正面到底是什么样子。在这里几个实验室上过物理和化学实验课。柴油机装拆实习是不是在这里上的记不太清了。
现在就让我们从高处俯瞰这座实验楼的全貌吧。
小桥前方右手边这栋高大宽敞的大楼就是刚刚提到过的第一教学楼,电气工程系和电信工程系的教学楼。当时只感觉这座楼真的是很有气势,高大、雄伟!
依稀记得当时第一教学楼的墙面是青灰色的。楼前的塑像、林荫和草坪以前是没有的。我刚入学时,在这座教学楼的一楼东侧还有一个小书店,面积很小,图书种类也少得可怜。我印象极深,进大学后在这个小书店买的第一本书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词典》,买的第二本书是《管理学》。后来校门口的书店建成后,这个小书店就迁往那里去了。在这座教学楼里我们上过英语、政治等合班课,还上过艺术欣赏选修课。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比较少到这里上自习。我参加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也是在这座楼的一间教室里完成的,并且一次过关,现在还能记起在考场上戴着简易耳机考听力的情景。我的初恋也发生在这里,因此,我对这座教学楼是怀有别种情愫的。
怎么感觉二十多年过去了,第一教学楼前的这棵松柏竟然没有长高长大?!
第一教学楼的七楼,每到周末这里一般都会举办舞会。
当时的大学业余生活没有现在大学生这样丰富多彩。除了跳舞,看电影,踢球、打篮球外,再就是打桥牌、下围棋等比较高雅的活动,我就是在大学时学会下围棋和打桥牌的。有些宿舍还玩一种叫做“拱猪”的纸牌游戏,很搞笑的。当然,我最喜爱的还是跳舞,因此对七楼的情况很熟悉。举办舞会时,很多学生甚至是教职工都来这里跳舞,那时大家最喜欢也是跳得最多的是交谊舞。我当时最喜欢的一首舞曲是《请跟我来》。我也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她,并立即被她迷倒,我们两人由此共同出演了一幕幕痛彻心肺的初恋悲剧。
我当初也是学院交谊舞协会的成员,并代表学院参加了当时好像叫做华东化工学院(现在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了)举办的上海市大学生交谊舞大赛。我当时参赛的舞伴现在也不知道怎样了?连她的模样也变得十分模糊了。人生最为痛苦的是本想把那些美好的事情永远记在心头,到后来却发觉随着时光的推移,有些已经慢慢变得模糊不清了!(请继续看下篇)
因新浪对每篇博文的字数有限制,只好分为两篇推出,请继续欣赏《我的母校—上海铁道学院(组图)(下篇)》链接地址如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6a15a50100fbtf.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