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10月13日读《论语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意思](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94826t01fb5186f8cf91d37f.jpg)
译文:
子路说:“卫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你若治国,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正名分!”子路说:“你真是迂腐!有什么好正的?”孔子道:“由, 你怎么这样鲁莽!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概都会谨慎存疑,你怎能如此乱说!名分不正,则所言便不顺,言不顺则事便难成,事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罚便不得当,刑罚不当则百姓便惶惶不安不知所措。因此君子所言人言事,必名实相副,可言必亦可行。君子对于其言辞,必无一点马虎的地方。”
事件背景:
卫灵公 南子
|
蒯聩(灵公世子) 公子郢(次子)
|
辄(蒯聩子)
卫世子蒯聩耻于其母南子之淫乱,欲杀南子不成而出逃外国。灵公欲立公子郢,郢辞。灵公去世后夫人南子又欲立公子郢,郢再一次请辞。南子于是就立了蒯聩的儿子辄,以拒斥蒯聩。蒯聩欲杀母而得罪于其父卫灵公,而辄踞国以拒排其父蒯聩,这些皆是无父之人所行,皆当不起“国君”之名分。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中,卫君即是卫出公辄。孔子的正名,即是针对上述“国君”的名分进行“正名”,人伦正则天理得,名正言顺方能政平事成。否则卫国必乱。
那么孔子会怎么“正名”呢?
朱熹集注:“命公子郢而立之”,即孔子认为蒯聩和辄都不具备“国君”的名分,应该立公子郢为国君。灵公并没有立过蒯聩,故其不具名分,辄拒父以国,名分也不正。而公子郢则确是灵公欲立而未得,应是名正言顺。
也许理想的做法会是辄接父亲蒯聩回国,并让国于公子郢;退而求其次,也许是至少辄应接父亲回国而善待之。以正父子君臣之名。
孔子关于“正名”的一个例子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正其名,各守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