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开教堂
没完没了的写天津的教堂。
因为天津的教堂有着浓郁的西洋建筑风格,对于一个喜欢艺术的人来讲,认为它们都是辉煌的艺术杰作。
昨夜,下了小雪。今晨,天气放晴,乘坐地铁1号线,到营口道站下车,来到了西开教堂。
维基百科上讲:西开教堂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罗曼式教堂建筑,建筑雄伟宏大,内部装修富丽堂皇。其建筑面积1891.95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人。
1916年竣工的西开教堂
今天上午于基本同一位置拍到的西开教堂
为什么叫西开教堂?我觉得这要从天津的方言讲起。
天津作为“九河下梢”,华北地区的大小河流几乎都汇集于海河水系,最后在天津地区流入渤海。因此在历史上,天津这个地方是“退海之地”,郊外到处充满了坑塘洼淀。
文革后,从下乡的北大荒返城,我来到了天津。当时看到就在如今天津市银河广场、文化中心、天津宾馆、水晶宫饭店一带,还都是坑塘洼淀。而目前天津最高档的房地产社区:如梅江社区、海逸长洲住宅小区等地,在10年之前,还都是一片泽国。
19世纪,洋人在天津开辟租界,其地点全部都是在天津卫城之外的沼泽中,并利用海河疏通航道的泥土吹填垫地,才形成了后来的天津市“中心”。
当时“华界”所在的天津卫城,出南门至八里台,由于不是租界,没有被 洋人开发,仍处于低洼状态之中。
这里就要讲到天津的方言了。天津话中,称这种地貌为“开洼”,开阔的洼地之意。
刚才上面讲的,出天津卫城南门,南门外一片“开洼”,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后来天津的“南开区”。
而西开教堂所处的位置,在法租界西部墙子河之外的开洼中,所以天津人就称它为“西开”。
以上关于“开”的解释,其实是我个人依据天津方言的理解。
从这张地图可以看出 当时的租界中到处是泽国,一片开洼
西开教堂真正的名称是“圣味增爵堂”,后易名“圣约瑟堂”,因其地处天津老西开地区,故又称“西开教堂”。西开教堂因地处法租界,又是法国传教士建造,故天津人亦称之为法国教堂。1912年,罗马教廷颁发诏书,宣布从直隶北境代牧区分设直隶海滨代牧区,主教府设在天津三岔河口的望海楼教堂。首任主教杜保禄(法国遣使会会士)考察到望海楼教堂地处天津华界旧市区,不便于今后扩展,于是在紧邻天津法租界西南面的老西开兴建新的主教座堂——西开教堂,并在教堂附近陆续开办了西开小学、若瑟小学、圣功小学、若瑟会修女院法汉学校(今21中学)和天主教医院(今妇产科医院),形成一大片教会建筑群。建筑主体是用红黄色花砖砌造的,教堂内有许多壁画和大管风琴,前面院中有圣水坛,有左右两道大门,信徒分男女从不同的门入内。
西开教堂始建于1913年8月,到1916年6月竣工,教堂大门正对天津法租界内的福煦将军路(今滨江道),所以显得非常宏伟。
教堂大门正对天津法租界内的福煦将军路(今滨江道),所以显得非常宏伟。(远处依稀可见)
西开教堂修建的比较晚,虽然没有经历过1900年庚子之乱的战火,却曾经历过义和团的后代---红卫兵的严重破坏。1966年8月23日,教堂受到红卫兵冲击,三座塔楼上的十字架被砸毁,二十世纪80年代恢复。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两座前塔楼圆顶的底座严重震损。1979年,底座动工修缮,1980年秋竣工,正式对外开放,恢复宗教活动。1991年8月,西开天主教堂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直至今日,该教堂仍然是天津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是天津天主教会的中心。
我生怕教堂内部禁止拍照,使用的是一台简单的卡片机,尽快操作。所以内部照片都有些模糊。
上个世纪30年代的西开教堂
今天上午拍到的基本同一位置看西开教堂
文革中的西开教堂
圣坛
耶稣基督
圣玛利亚
以上历史照片来源于网络,其他为本人拍摄,文字中历史依据维基百科
为了让大家感受到它内部的富丽堂皇,在网上找到一张清晰的照片
最后这组宗教仪式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因拍摄时间较早,教堂中装修与如今稍有差异,神职人员对面大门上的三个窗户的位置,如今安装了一架管风琴。另外,墙上悬挂的油画增加了几十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