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原文: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 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译文:
巍巍岳阳楼
矗立在
洞庭之东长江之西
夕阳黄昏
没有晚风卷起
楼阁上的旌旗
我登临的地方,让
吴国和蜀国
在这里分开属地
我徘徊的时刻,使
洞庭湖与君山
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
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
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
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
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岳阳楼的位置,从大处着笔,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阔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东”“西”两字正是岳阳楼之所在。“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诗人的视线由近而远,逐渐放开,融入苍茫的暮色之中。帘旌不动,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如此的诗情画意,自然引起了诗人丰富的联想。
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从景物写起,转而为抒情。同是说登临的具体位置,却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感;同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我们可以想见,此时的诗人在思索,在徘徊。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来叙事,让人感慨万分。“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另一种说法,心中的苦闷,“望远”“凭危”又如何能够消解呢?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白头”是说自己;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实喻现实。“老木沧波”,诗人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了。
主旨(情感):
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颠沛流离之苦、对国家的无限忧愁,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中考例题: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2分)
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答案: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2分)
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
(《使至塞上》一诗前面已经写过并发在了博客里,这里不再赘述。至此,七首诗词已经齐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