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漏然:“哈佛校训”有几句是真的

梁漏然:“哈佛校训”有几句是真的

晨雾 / 转贴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接到上海市田园高级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陈应宏老师的来信,反映部分媒体刊载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内容不真实。他担心,披上“哈佛”外衣的这些原本不存在的“训言”,会通过其他报纸杂志、互联网等,以讹传讹,流传越来越广。(1月27日《中国青年报》)

人为炮制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校训”在网络上流传已经很久,有论者认为这凸显了国人的盲从,笔者认为不仅仅是盲从,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思维平面化的表现,也与我国教育模式息息相关。

“哈佛校训”的流行并不是一个特例,类似“哈佛校训”这样的“伪名言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表现,有的借助名人名牌,比如“哈佛校训”、“××公司员工的几条规则”之类;有的通过名人现身说法,比如“××老师的几堂课”、“你在××遇见的几个人”等等;有的截取名人名言,断章取义,比如我们熟知的爱因斯坦的一段话;有的则假托名人,编造一些所谓的励志故事。这些东西与所谓“哈佛校训”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名言文化”的不同面目而已。

这种训 言或故事一方面借助名人,截取名人只言片语,往往以知识的面目出现,它契合了现代人渴望知识,但又不愿意花费太多精力去获取知识的心理;另一方面,它们往往借助名人效应,以普遍法则的面目出现,而一眼看上去也有些道理,由此满足了身处日益复杂的社会中的现代人彷徨无助下对名人处世法则。成功之道的需求与对成功的渴望。

客观地讲,这样的东西会有一定的积极效果,或许契合了某些时刻的某种情景,但它们往往似是而非,简单而笼统,经不起推敲,更不能成为普遍法则。它们体现出思维的简单化、平面化,是懒于独立思考的表现。而对名言的截取则断章取义,早已失去了其本来的含义;假托名人故事又多为编造,成为地地道道的“伪知识”。如果对知识的汲取、对知识的掌握一直停留在这样的盲从阶段,乃至成为社会流行的文化及思维方式,则为害甚大。

更需警惕的是,这样的“伪文化”、“伪知识”已经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我们的教育体系,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从儿童起就开始了。全国每所中小学每间教室的墙上都或多或少地挂着一些名人名言,很多假托名人的伪励志故事甚至进入了课本,每一个学生写作文时,也不忘引用甚至假造几句名人名言。

我坚持认为,教育也罢,对知识的获取也罢,目的只有一个——真理,这也是哈佛大学真正的校训。而欲求真理最重要的途径,则是养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与独立的思考习惯,而这正是伪名言文化最大的软肋。

信息来源:2010-01-28《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1/28/content_3063116.htm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开国际玩笑
伪“训言”是怎样流传的
梁漏然:“哈佛校训”有几句是真的

(本报记者来扬实习生钟原)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接到上海市田园高级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陈应宏老师的来信,反映部分媒体刊载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内容不真实。他担心,披上“哈佛”外衣的这些原本不存在的“训言”,会通过其他报纸杂志、互联网等,以讹传讹,流传越来越广。

无中生有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

“Oneday,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Studiesthis matter,lacks the time,but is lacksdiligently.”(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些错误频出的英文版“哈佛图书馆自修室墙上的训言”,陈应宏恐怕不会想到,他会在某一天与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建立联系。

陈应宏在2009年12月初被告知,学校要请广告公司制作一批中英文对照的标语展板,内容是20句哈佛图书馆墙上的中英文训言。然而,当发现这些训言的英文“一塌糊涂”,有的连主语都没有时,他感到非常意外,并在去年12月14日给哈佛大学图书馆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向其求证是否有这些“训言”。

第二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DeborahKelley-Milburn回复了陈应宏的邮件:“已经有很多人就这个问题询问过我们。我想,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流传的民间传说。我们哈佛大学里的各家图书馆(哈佛大学共有70余家图书馆——记者注)都没有这类‘训言’。”

他进而求证: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什么?结果被告知,哈佛大学的校训是拉丁文“VERITAS”(即中文“真理”的意思——记者注)。这一校训与陈应宏提出质疑的那20句所谓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显然大相径庭。

伪“训言”传播路线图

记者发现,至少可以追溯到2008年3月1日,在一些网络论坛上就有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有网友在一个名叫“雨巷寻香”的交流英语翻译论坛上发帖,讨论“《哈佛大学图书馆警句》的比较正式的翻译”。

发起话题的论坛管理员称,网上流传的关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一些中文语句“被译成不明不白的英语,有些更被传为‘哈佛校训’”。他担心,网上乱传的东西,会被一些人误以为英文佳句范例。

记者发现,在原始帖子中的中英文警句共20句,其中,中文的内容与此后刊发在杂志和图书上的几乎没有差别,但英文的内容却与此后的版本差别很大。

该帖很快在“雨巷寻香”论坛中引起热烈讨论,管理员对一些重要的进展进行批注。例如,他指出,有些英文警句实际上是通过相关软件从中文逐字逐词“翻译”过来的。

2008年3月,《读者》杂志在当年第7期上刊登了作者署名为“爱谁谁”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文,但只有中文内容。

同年6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作者是丹尼·冯,他在简介中称自己1991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彼时就职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一家公司。有媒体报道,中关村图书大厦2008年12月29日至2009年1月4日排行榜中,社科类书籍《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销售排名第七。

2008年11月至12月,《三晋都市报》对《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连载。2009年1月30日,《解放日报》春节特刊的第8版用了大半个版面刊载了这20条“训言”以及书中部分内容。

与此同时,网络上对所谓“训言”真实性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就有人联系了哈佛大学图书馆或去过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人,求证这些训言是否真的存在。

但这并没能阻止这些无中生有的“训言”的传播:仍有许多网友在论坛或自己的博客上转贴这些“训言”;一些学校还把它们制作成双语展板,布置在学校的教室和走廊的墙上。

尽管丹尼·冯在《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中提到的英文版的训言和网上流传的版本并不相同,还存在语法问题,但这些“训言”却误导了相当一部分读者。

有的读者后来在写文章时引用了该书中的某些“训言”,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性文章(如2008年第7期《新湘评论》刊载的《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党的建设》一文),进而造成了更大范围的谬传。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的“财富星空”节目也曾播出过这些“训言”。

作者承认编造“训言”

陈应宏曾给《读者》杂志编辑部打电话询问刊载《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事,该杂志副总编辑侯润章称,该文章是作者投稿过来的,文责自负。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作者丹尼·冯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虽然没有实力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但我知道很多中国人都有哈佛梦,梦想进入那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美丽大学。国内的朋友来美国玩儿时,我带他们到东部游览,哈佛是一定要去的。每次到那座神圣而美丽的学府,参观它那古老而朴素的图书馆时,看到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时,我都会有一番新的感悟。”

陈应宏给丹尼·冯发邮件求证:“这是真的来自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呢,还是您杜撰的一个国际玩笑?或者是文化洋垃圾?如果真有,那么请您把英文原版发过来让我欣赏一下。”

但他一直没有收到作者的回复,于是便给出版该书的出版社打电话询问此事。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告诉他,她只负责内容的文字校对工作,也没有见过这些“训言”的英文原文,需要联系作者核实后再给答复。

今年1月4日,在与出版社总编辑的电话沟通中,陈应宏被告知,出版社已联系上了作者,作者承认这些所谓的“训言”确实是没有的。因此,出版社将在网站上把相关介绍撤掉,并且不再印刷该书。陈应宏告诉记者,1月5日,出版社的网站上就没有关于该书的介绍了。

“该书的策划人在1月5日下午专门给我打了电话,表示道歉,承认自己把关不严。”陈应宏说。

伪“训言”流传的危害

有网友指出,伪“训言”之所以在我国网络盛传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1.名校效应。哈佛大学是国际知名大学,冠以它的名字,自然能吸引很多眼球;2.这些所谓的名言警句,确实也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喜欢;3.国人的盲从心理,一般不会去对事情的真实性较真儿的。

陈应宏对这些无中生有的“训言”对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表示担忧:“以前只听说过在中考或高考的语文作文中,有考生编造所谓的‘名人名言’或类似的训言,唬得个别阅卷老师也拿不准真假,现在没想到,竟然有正规出版社策划、编造出的‘哈佛训言’来欺骗大众。这种现象如不予以揭露,不仅会让更多的国人上当受骗,对此奉为经典,还会有更多的‘牛津训言’、‘剑桥训言’,甚至‘北大训言’、‘清华训言’问世。”

陈应宏表示,这些所谓的训言本身并没有害处。在他看来,书中提到的这些“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其实是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编造出来的。

“为什么要披上洋外衣呢?说明作者或出版社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影响。”陈应宏说,他希望作者能严格自律,不要为经济利益而放弃道德底线;新闻界和出版界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坚决杜绝类似的“伪文化”和“伪洋文化”。

信息来源:2010-01-27《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1/27/content_3061146.htm

参考链接:

“人为炮制”的: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位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职业精英。究竟是什么使哈佛成为精英的摇篮?哈佛学子接受了什么样的精神和理念?这些问题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去探知其中的答案。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20条训言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短短数语,引发深思,给人启迪。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哈佛老师经常给学生这样的告诫: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在哈佛广为流传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时间抓紧学习,而不是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打瞌睡。

  有的人会这样说:“我只是在业余时间打盹而已,业余时间干吗把自己弄得那么紧张?”爱因斯坦就曾提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我的一位在哈佛任教的朋友也告诉我说,只要知道一个青年怎样度过他的业余时间,就能预言出这个青年的前程怎样。

  20世纪初,在数学界有这样一道难题,那就是2的76次方减去1的结果是不是人们所猜想的质数。很多科学家都在努力地攻克这一数学难关,但结果并不如愿。1903年,在纽约的数学学会上,一位叫做科尔的科学家通过令人信服的运算论证,成功地证明了这道难题。

  人们在惊诧和赞许之余,向科尔问道:“您论证这个课题一共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3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同样,加拿大医学教育家奥斯勒也是利用业余时间作出成就的典范。奥斯勒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种血细胞。他为了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读书,规定自己在睡觉之前必须读15分钟的书。不管忙碌到多晚,都坚持这一习惯不改变。这个习惯他整整坚持了半个世纪,共读了1000多本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闻名于世的约翰霍普金斯学院的创始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讲座教授、被英国国王册封为爵士的威廉·奥斯勒在年轻时,也曾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一次,他在读书时看到了一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这句话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是做手边清楚的事。”

  对此,哈佛提醒学生说“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明天再美好,也不如抓住眼下的今天多做点实事。

  获得哈佛大学荣誉学位的发明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有一次接到一个年轻人的求教电话,并与他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当年轻人如约而至时,本杰明的房门大敞着,而眼前的房子里却乱七八糟、一片狼藉,年轻人很是意外。

  没等他开口,本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然后本杰明就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本杰明就又打开了房门,热情地把年轻人让进客厅。这时,年轻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气里漾着微波。

  年轻人在诧异中,还没有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本杰明讲出来,本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手持酒杯的年轻人一下子愣住了,带着一丝尴尬和遗憾说:“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本杰明一边微笑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年轻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用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也就珍惜了所拥有的今天。哈佛的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一种人生哲学,那就是人生要以珍惜的态度把握时间,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做起。

  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安曼曾经是纽约港务局的工程师,工作多年后按规定退休。开始的时候,他很是失落。但他很快就高兴起来,因为他有了一个伟大的想法。他想创办一家自己的工程公司,要把办公楼开到全球各个角落。

  安曼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设计的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在退休后的三十多年里,他实践着自己在工作中没有机会尝试的大胆和新奇的设计,不停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经典: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机场,华盛顿杜勒斯机场,伊朗高速公路系统,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中心建筑群……这些作品被当作大学建筑系和工程系教科书上常用的范例,也是安曼伟大梦想的见证。86岁的时候,他完成最后一个作品———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悬体公路桥———纽约韦拉扎诺海峡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5403.html

更多阅读

由甄嬛传引发:雍正皇帝的老婆有几个?

看过《甄嬛传》第一、二两集的朋友会发现,这第一集里有个“孝敬宪皇后”;而第二集里又说甄嬛与早先过世的“纯元皇后”十分相像。这就引发出了下面的三个问题:一是一般而言,清朝的皇帝到底应该有几个皇后?二是具体到雍正皇帝本人而言,他到

转载 艾灸反应及排毒有几个渠道:单桂敏39博客

艾灸反应及排毒有几个渠道:1,出汗排毒,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2、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红疹慢慢会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

漏天机:风水师的绝密手稿

写在前面的话:——你知道的不一定是真的,不知道的不一定不存在——本题材源于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曲阜、邹城及兖州地带,根据笔者及其同事的

声明:《梁漏然:“哈佛校训”有几句是真的》为网友王者杀欲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