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列巴 格瓦斯

近来,听一开汤坊的朋友说,他们专门从哈尔滨购进一种俄罗斯的主食“大列(读三声)巴”。我打小就知道这个东西,是一种比较硕大粗旷的面包,差不多有半个篮球大小了,南方一般不常见到。纳闷儿,朋友的中餐厅为什么进这个做主食。后来才知道人家不是纯粹用来当面点主食的,而是把它当成盛汤品的钵子。就是把大列巴的上半部较硬部分切下来当钵盖,下半部分里面的面包芯掏空,就象大汤碗一样可以装汤水了,再扣上盖子,就是一新奇菜色。客人喝了汤又可以连“汤碗”也吃了,岂不快哉!得了便宜又能长南北见识的事情大家恐怕真要摆着队去订座位了。汤馆就是卖煲汤的,汤汤水水的容器千篇一律没什么新意,为了吸引顾客,要常出新菜品,才搞出这种创意,做生意下真功夫,难怪人家生意一直那么旺。

第二天突然接 到朋友的来电,说是有东西发当天快递过来,让查收。还以为是什么资料文件类的,就没在意。结果快递当天车子抛锚没赶得及送到,第三天早上才赶来。收到一看,哈,原来几经周折,就是上面那传说中的俄罗斯“大列巴”!好大的面包啊,闻起来有一股酸酸的味道,敲起上面的盖子好硬,下半部还是有些软韧的。直径有25CM大,这面包,无从下口呢。其实也不是不知怎么吃,只是觉得憨态可居的它真是不想破坏了这可爱模样,反正据说这种面包夏天可放一周,冬天可放一个月,先不急着享用。汤坊朋友的这种做法,让我想起另一个台湾小吃,叫“棺材板儿”。用材都是面包类,棺材板用的是吐司面包,具体做法我要查一下以前的剪报,改天再PO上来。

搜索了“大列巴”的相关信息,还蛮长见识的来。

大列巴的吃法

“大列巴”有它自己的纯正吃法,一种吃法是将“大列巴”切成片烤焦,不烤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爱好,醮果酱,夹奶酪或火腿肠都十分可口。或是直接夹上红肠片,配上黑鱼籽酱。还有就是干嚼。慢慢体味那种独特的酸味,其间还夹杂着酒花的香气,另一种吃法是把它弄碎,放在浓汤里一起吃。如果切片就着黄油、苏伯汤更有味道。

大列巴: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百年历史的秋林大列巴,2007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秋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俄式传统风味大列巴,用硬杂木烘烤、啤酒花发酵,口感独特,经久不衰,成为哈尔滨独具欧陆风情饮食文化的代表。它不仅在哈尔滨家喻户晓,在全国也很有名气,屡获殊荣,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

秋林大列巴----哈尔滨的旅游名片

当哈尔滨人为远道而来的中外客人推荐哈尔滨的地方特色时,翻开第一页,跳入视线的一定是冰雪大世界、滑雪场、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等冰城旅游胜地,紧接着就是哈尔滨的特色饮食了,这一页也一定有秋林俄式“大列巴”、伊雅秋林红肠、黑豆蜜酒……这些独具特色的美食,堪称是冰城饮食文化的代表。

  大列巴由俄国技师传入中国后,既融合了中国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又充分利用了国外传统工艺,真正体现了东西方饮食文化交融,中西文化合璧的特征。不但可以让宾客们垂涎欲滴,流连忘返,而且美餐一顿后,客人还可以“打包”捎走带回家乡,使那些没有机会来冰城作客的外地人品尝到哈尔滨这座东方莫斯科的“滋味”。

  秋林大列巴已超出了饮食的范畴,成为哈尔滨的文化品牌,成为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哈尔滨特殊的城市风格相辅相成。

  提起秋林大列巴,不仅哈尔滨家喻户晓,而且外地来哈客人对之也印象深刻,秋林食品专卖店面包专柜前每天前来购买的顾客都排起长队,只有在这里才能买到正宗的秋林大列巴。

  大列巴不仅具有100多年历史,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工艺上的独特性,使之成为中外游客老少皆宜的大众食品。

  秋林大列巴是俄式传统工艺扎根哈尔滨百余年的特色食品,是哈尔滨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伊雅秋林红肠技艺几经风雨,历尽艰辛,传承至今,真正体现了秋林人对百年饮食文化的珍惜、爱护和传承,这是我们哈尔滨人的骄傲。

大列巴在哈埠年龄超百

秋林大面包(大列巴)在哈尔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已成为哈尔滨极具中西合璧文化风格的典型特色食品。

  大面包,俄语译音“大列巴”,它原产于俄罗斯,是俄国人传统的主食,由家庭烤炉自食自烤。20世纪初随中东铁路修建而移植到哈尔滨,成为哈尔滨秋林食品厂的主要生产项目,以保证大批俄国人饮食需要。其工艺特点主要是:用硬杂木烘烤,用啤酒花发酵,并先后三次发酵,风味极其独特。

  哈尔滨秋林食品厂在1953年由中国政府接收后,俄罗斯师傅把面包制作工艺手把手地教给了中国师傅,并一直流传至今。目前,改制后的哈尔滨秋林食品厂已更名为哈尔滨秋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他们生产的大面包一直沿用的是传统手工工艺和设施,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它仍然保持了正宗俄罗斯传统食品风味。

  “大列巴”落户哈尔滨后,很快被哈尔滨人所喜爱。现在,哈尔滨秋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大面包不仅在哈尔滨家喻户晓,在全国也颇有名气。“哈尔滨一大怪,大面包像锅盖”,这一民间谚语流传甚广,充分反映了它的特点和影响。百年来,大列巴一直是哈尔滨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对哈尔滨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外地人到哈尔滨,总要带一两个大列巴、几斤红肠,捎回去与亲人分享。秋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大列巴就像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一样,已成为地域性饮食文化的特色产品。秋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大列巴对于这个城市来讲,早已超越了食品的概念,而是形成了一种文化象征,与太阳岛、索非亚教堂等共同构成哈尔滨城市的文化风格,也是这个城市历史的见证。

离别30年,再吃列巴圈

作为我市拥有俄式食品最多、品种最全的百年老字号企业———哈尔滨秋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几十年来,不断挖掘企业产品文化内涵,据了解,30年前那让人难以忘怀的“列巴圈”、“算盘珠”、“苏什克”等产品又将重新问世,不能不说,哈尔滨人的口福不浅。

  列巴圈等产品和大列巴是一脉相承的俄式食品,同样是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的俄式传统产品,在当时是上层社会流行享受的高档食品。随着历史的变迁,它们渐渐被淹没在人们的记忆中。

  过去的“列巴郎”把制作列巴圈当作一个个辛苦活。据大列巴工艺技师第三代传人沈老讲,做列巴圈的要面和得很硬很硬,不是棒小伙根本干不了,老“列巴郎”回忆说,“那时候做两面袋列巴圈就像上一趟道外十八道街一样”,据说当时道外十八道街是枪毙人的地方,可见做列巴圈的辛苦。

  已经30年不生产的列巴圈,为什么现在还要上马?秋林食品公司董事长侯勇对此说,基于两方面原因让我们把秋林有特色的食品重新挖掘出来。一是这几个百年秋林食品品种在过去那些年深受市民的喜爱,很多40岁以上的老哈尔滨人对它们的口味都记忆犹新,因此产品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二是我们秋林食品公司具备再生产的基础条件,包括目前仍然健在的制作秋林列巴的第三代传人、84岁的沈老师傅在内的共三代技师,他们大多都是当年大列巴系列产品的制作人,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加工经验,经过这些师傅们的研究和多次实践,让哈尔滨人重新品尝原汁原味的俄式秋林食品已不是问题。

三代秋林面包大师共同切磋列巴加工工艺

近日,哈尔滨秋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请回,大列巴的第三代传人、84岁高龄的“列巴郎”沈宝聚老先生,在秋林食品生产加工现场传授列巴圈等产品的制作工艺。

  3月14日,在哈尔滨秋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面包车间,制作秋林大列巴的三代传人欢聚一堂,在沈老先生的亲自操刀下,三代传人联手制作了原秋林公司的俄国人留下的产品———列巴圈、算盘珠、苏什克等俄式产品,昔日的“列巴郎”,84岁高龄的沈宝聚老先生是秋林大列巴的第三代传人,虽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思维敏捷,亲自指挥徒弟们精心制作产品,欲将秋林俄式特色产品的制作技艺一代代不走样地传承下去。

  过去列巴郎做列巴圈是个辛苦活。据沈老回忆,“做列巴圈的面和得很硬,不是棒小伙根本干不了,那时候做两面袋列巴圈就像上一趟道外十八道街一样”,据说当时道外十八道街是枪毙人的地方,可见做列巴圈的辛苦。”

  秋林食品中面包最有特色,能将“秋林大列巴”等系列产品传承至今,,不光是制作材料和发酵工艺特殊,更是凝聚了秋林食品一代一代面包师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第三代传人沈老先生和第四代、第五代传人对秋林食品的浓厚情节,秋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侯勇说,有这么多的秋食品制作技师战斗在生产第一线,我们有理由相信,秋林食品必将为哈尔滨独具欧陆风情的饮食发扬光大作出更多的贡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5528.html

更多阅读

巴格拉基昂行动(白俄罗斯战役) 格拉尼克斯战役

巴格拉基昂行动(取自于俄罗斯将军彼得·巴格拉基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于1944年对白俄罗斯发动大规模攻势的代号,于6月22日开始实行(与3年前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同一天),苏军自四个方向进攻、击溃德国中央集团军与收复了白俄罗

制作俄罗斯“大列巴面包” 俄罗斯大列巴怎么吃

节日家宴招待朋友的一款俄式大面包“俄式大列巴”。制作俄罗斯“大列巴面包”的主要原料为,面粉、啤酒花、盐等。在过去这类面包烘烤时用的是传统人工砌制的土炉,燃料使用的是柞木或桦木为最好,在俄罗斯中东部的乡村很多地方现在还沿用

声明:《大列巴 格瓦斯》为网友赏烟花飞满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