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 客从何处来小说 丁墨](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100038t018510a4448ac29b5a.jpg)
2这些年来,伦老的职业生涯变动不居,也是因为他的选择始终如银针,细微,但刚硬。做真人秀也一样,“秀”对李伦来说,是选择。选择谁,哪段历史,如何呈现。阿丘,从小就听说外公外婆是被当坏人抓走的,遇害,他想弄明白“叛徒”这么个词,家里几十年为什么讳莫如深?陈冲的外公是文革中自杀的,她被外公带大,成年后一直想搞清楚,为什么一个人要做出这样的选择?选择这样的人物,这一段过去,敏感不只在于涉及复杂的历史评价,还在于它要弹动人心,一个家族久久埋藏的东西里有隐痛和恐惧,如果拍摄双方不能全部交付,无法穿历史的硬墙而过,就只能被弹出。“这不只考验被采访者,也考验媒体,是否诚实,是否有勇气,是否有理解力。”李伦说“把嘉宾推到了历史面前,也把我们自己放到了历史面前”我问他后来怎么做的,他说不能剧透,只能说,我们让陈冲看到了外公的18岁到22岁,一段他们家人都不了解的历史,“以前我们做新闻,讲究找到当事人在事件中的生活逻辑,做历史也一样,如果把历史人物送回他自己的时空,找到属于他的选择逻辑,好恶起点,历史就化成了人的经验,可以感知理解”。过去,陈冲一直认为外公是幼稚,是政治上不成熟,调查近于尾声,镜头面前,她突然拿出手机,放给组里的人听,是一首英文歌,写给凡高的。里面有一句歌词,叫“这个世界不配你这样干净的人”。做这样的节目,要在央视播出,对历史和人性的理解力,要把一根棉线捻得又细又硬,才能一下子穿过针孔。
3蚂蚁是《看见》的编导,《客从何处来》的前期调研阶段,每天开会论证,上午10点到夜里10点,老病犯了,叫不宁腿综合症,只要躺下,腿就要不停地动,医生说是极度焦虑引起的,上一次犯是中考前。我骇笑。光前期调研就用了几个月,要在别的地方,早就拍完编完播完了。伦老不急,我好象就没见他急过,永远小火咕嘟咕嘟,熬着,不管命运如何柴薪焚之,都要熬出点滋味来。《看见》的业务气氛如此,每次评片会,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拉片,大家评议,小刀嗖嗖,血溅当场,当周播片子的编导边听边哭,说的人像没看见,继续说——都有那么点子痴劲。我在博客上贴过一次节目招聘FINALCUT剪辑师,说“在《看见》工作的毛病是活多,好处是别的闲事儿少”,有一位看了之后来应聘,聊完了站起身想回家等消息,被问“今天晚上有事么?”“没有”“那干活吧”。从那天晚上起,他就睡在了已经被几位主编熬夜睡塌的破沙发上,一年后这小伙子才在白天见到我,说“没想到你说的是真的”。昨晚深更半夜,伦老跟我聊业务,老范正在看一个纪录片,跟我交流镜头怎么拍,群里的摄像师还在讨论拍摄机器的最新型号。我感慨,“一堆痴人”。老范写:“痴,是病字底下一个知”。
4《客从何处来》今晚播出,李伦昨晚才忙完,凌晨跟我聊,说这个节目做到现在,他对播出是不是有收视率没把握,但是对过程感激。他用了“感激”这个词。“我们的先祖们,居然那么用心,留给我们这些笨蛋,要不是偶然地做节目,我们真的不知要错过多少。”我问错过了什么,他说做这个节目,想起自己爷爷留下的几行字,在一本手工粘的碑贴上,几句平常话,写着让后辈们要好好珍藏,不要弄坏了,不好买到。躺在那里,老人家去世几十年他才看到,他说:“是这种心意,让我觉得错过。”两年前,我和老范拍一位九十多岁滞留缅甸的抗战老兵回家,李伦说:“开场的时候,杨老唱《松花江上》那首歌,你们为什么不让人一直听完?就直接打断插解说了?”他大概明白为什么,点到为止“怕观众没有耐心?”是,一首歌两分钟,多少急不可待的人转了台。他说,第一次在我博客上听这首歌,一开始觉得有点长,听到最后,慢慢听出那点苍茫,听到老人哽咽唱不下去时,才理解这首歌里七十年的长度。不耐心,会错过了这番心意。如果今晚,十点半,在央视一套,看到这个节目,也或你可以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象曾宝仪所说:“看完节目后,若你能有这冲动,转头问身边的长辈,他们或许觉得渺小,无足挂齿的过去,然后对他们说“正因为这些微小的因缘际会,我们才能走到这里,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