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浅谈曹植诗歌前后期风格 骨气奇高 词采华茂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曹氏父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论文学创新与文学成就,首推曹植。“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生于帝王家,是可怜,还是幸运。他的诗歌,无论是抒发贵族情怀,还是少年壮志,或是“煮豆燃豆萁”之苦闷,千年之后仍经得起人们细细品读。本文就曹植的生活经历的改变浅谈其诗歌风格之变化,于历史观之上略加个人观点。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建安时期最富盛名的作家,在诗歌、辞赋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不朽的地位。钟嵘称曹植为“建安之杰”,南朝谢灵运更有“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的“才高八斗”之说,可见其文学史地位之特殊。

而曹植对文学史的最大贡献在于诗歌,钟嵘评价诗云“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幽怨,体被文质,桀溢古今,卓尔不群”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80余首。这些诗歌在艺术上多有创新。但我们能够发现,随着生活轨迹、生活经历的改变,曹植诗歌的风格前后差别也很大。

曹植的的生活以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跟随父亲曹操生活在邺城,过着悠然自得的公子生活,但也忧国忧民,文采与为人颇得父亲赏识,几次与太子之位擦肩而过。后期随着曹操病逝,曹丕继位并称帝,他的生活从此改变。早年与兄长夺位的经历使得他成为兄长的眼中钉肉中刺,曹丕欲除之而后快。从此过上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的日子。

因此,曹植的诗歌也随之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中,一为少年时代的优裕生活,二为体现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感情。后期抒发“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苦闷以及感叹世态炎凉与人世无常。

一、少年时代

少年时代的曹植生活于邺城,生活安逸,过着优游的日子。其才思敏捷,曾傲视群儒,第一位上交父亲布置的“命题作文”,深的父亲赏识。其诗也多有描写其生活的片段。在这其中,就有《公燕》《侍太子坐》《斗鸡》等诗。

《公燕》诗中道:

公子敬爱客, 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 飞盖相追随。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浅谈曹植诗歌前后期风格 骨气奇高 词采华茂

明月澄清影, 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阪, 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 好鸟鸣高枝。

神飚接丹毂, 轻辇随风移。

飘飖放志意, 千秋长若斯。

曹子建用白描的手法将铜雀台上贵族们的欢乐的场景描绘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星月夜下贵族们畅饮于青山绿水间的图画。其中“秋兰被长阪,朱华冒绿池”中的“被”字和“冒“字,给本无生命的芳草和芙蓉赋予了生命,兰花仿佛覆于长坂上,芙蓉又像从清波中翻腾出来,显得生机勃勃,衬托出宴会的欢乐。而下句“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中的“跃”和“鸣”则将动物们欢乐的场面通过白描表现出来。

这一阶段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处于优裕阶段的闲适感,充满贵族情调,显得无忧无虑、从容不迫、潇洒自由。这是前期生活的写照,也是前期诗人感情的表达。

二、“生于乱,长乎军”

诗人生于战乱,从小随父征战沙场,“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然养成了那种奋发向上欲建功立业、关心百姓疾苦望治国 安邦的宏大理想和远大目标。表达此种情感的诗作相较前一种数量更为丰富,品质与文学价值也更高。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表达“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白马篇》和“气结不能言”的《送应氏》。

《白马篇》诗中道: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诗中塑造了一个驾着饰金白马的、英姿飒爽的幽并游侠儿形象。开头两句写青年英雄以飒爽身姿奔赴边疆,表现战况紧急。接着笔锋直转,开始叙述游侠儿年纪轻轻就练就一身武艺。连用“破”“催”“接”“散”四个动词,让所有动作在一瞬间发生,表现其身手敏捷。接下来写边疆战事频繁,游侠儿报国心未泯,誓踏破匈奴,驱逐鲜卑。而后说明他为了报效祖国,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气概。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情感宣泄,也是诗人的情感表达:一种愿为国捐躯的视死如归精神,如此掷地有声。

诗人借此抒发报国情怀,他和建安时期很多文人一样,渴望为国立功。因此,在诗歌中,情感就更为热烈而奔放,气势磅礴激昂,具有强烈的阳刚气质,同时,热情而乐观,具有极强穿透力,让人充满斗志。

《送应氏》其一诗中道:

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生亲,气结不能言。

诗为诗人于建安十六年随父征讨马超,途径洛阳,与应玚、应璩兄弟送别而作。登上北邙山,洛阳的一切历历在目。曾经的东都在经历董卓之乱后变得面目全非:宫室坍圮、城墙倾倒、荆棘参天,一幅萧索的图画。这里的人们:老人死去,小孩很小,农田无人耕作,连游子归来都不认识当年的家乡。如此凄凉的景象啊!

诗人用洛阳这个城市表明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刻地反映出汉末动乱的现实,抒发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愤恨。格调上色调偏冷,语言自然真切,让人心中落泪。虽是送别,但却借送别道出社会现状,社会意义与历史价值很高。

三、悲愤交加

建安25年,即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失去父亲荫庇的曹植,虽在夺嫡之事上失败,但免不了遭到兄长的嫉恨,从此生活轨迹彻底转变。僚属不但接连被杀,自己也数次被朝廷迁徙封地,还被贬爵,负罪,时时刻刻被朝廷的所谓“监国使者”的监视,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魏文帝后,魏明帝曹叡继位,依旧对曹植实施打压政策,不断更换曹植封地。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曹植自己也感到不但兄弟反目,而且壮志难酬、报国无门,陷入抑郁寡欢之中。这个时期的诗歌有《杂诗》六首[1]、《赠白马王彪》《七哀诗》《美女篇》以及人人皆知的《七步诗》等,皆以冷色调展现于世人。

《杂诗》其一道: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撇去内容,视“悲”“离”“哀”“伤”等字便可看出全诗之基调。诗与《赠白马王彪》一样赠与兄弟白马王曹彪。曹植、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本是兄弟,感情深厚,却因怕担负结党谋反而使兄弟无法团聚。诗中,“我”站在高台上,思念着万里之外的兄弟。连南飞的大雁都在哀鸣,“我”只能托大雁送去对兄弟的思念,心中哀伤无限。

《七哀诗》道: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客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诗首句起兴,接下来写思妇独坐高楼,思念远行十年未归的夫君。十年来没有夫君的音信,因而只能独自一人居住。接下来将夫君比作尘,将自己比作泥,尘与泥一沉一浮,两人难以在一起。然而,尽管如此,自己依然愿意随着风飞入夫君怀中,夫君的怀抱不向自己开

放,自己又能去哪里呢?这里,借思妇诉说被弃之口隐喻自己因继承问题与兄长骨肉相残的痛苦和悲痛,抒发自己满怀一腔报国热血却遭兄长迫害的悲愤之情。

四、结语

曹植,从一个有着贵族情调公子,一个同情百姓欲建功立业的英雄,一个被兄长步步相逼走投无路、报国无门的落魄人。如此多的身份集中于他一人,使得他的诗风多变而梦幻,自由、英武、辛酸、悲愤……说不尽的情绪,让曹子建更添几分魅力。本文只是略微概括两个时期曹植诗歌的不同特征,总的来说,篇首钟嵘的一句话便可道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幽怨,体被文质,桀溢古今,卓尔不群”。曹植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1] 依《昭明文选》,萧统著,李善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6111.html

更多阅读

世界杯怎么赌球,足彩怎么玩! 赌球和足彩

世界杯怎么赌球,足彩怎么玩!——简介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已经到来!巴西这个足球王国!球场上正在上演着拼杀!球场下,我们除了看比赛带来的激情,买足彩也很刺激,由于很多人还真不知道怎么玩。今天小编,介绍,介绍!世界杯怎么赌球,足彩怎么玩!——工具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白马篇 曹植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译文]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出典] 三国 魏 曹植 《白马篇》注:1、 《白马篇》曹植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译文] 我们俩都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现在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怎么这样急迫,这样残酷呢![出典] 三国 魏 曹植《七步诗》注:1、《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两心知 舍念念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或许是事务繁忙吧,一直没有时间去发一些牢骚或者感慨。直到昨晚,已经开始订机票收拾东西的时候,才意识到我将要离开这个我住了八年的地方。想起以前跟畅畅和琳琳开玩笑,还不以为意,然而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

声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浅谈曹植诗歌前后期风格 骨气奇高 词采华茂》为网友上世笑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