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楼文本尚未熟悉的我,在这里不敢妄谈版本的优劣。但读红楼,版本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喜爱红楼到一定程度,甚至有对版本苛求的态度,自然相对于自己的水平,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喜者圈之,不喜喷之,吾所愿也。
《红楼梦》本身有诸多古时版本,对于现在的各种汇校本,详述则可著书,简则一言以盖之:各个大家或组织对底本的不同之处皆有自己的看法,不能形成一致,故各自汇校,以彰其意。目前最权威的,最为大众所接受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通行本。
大学时,床头书架上满满一排红楼书籍,有几种版本,几家评论。毕业时愁于如何安置他们,最后一横心,只留下几本实在舍不得的,其他的或送人,或无偿献与马协。若以废纸卖之,于心不忍,这样处置,颇感安慰。带回家的有两种版本,一种是蔡义江汇校本,另一种就是周汝昌汇校本。父亲每日回家,兴之所至,偶尔翻几页蔡的本子,聊以解闷。因此带到沈阳来的,现在放在床头的只有这个周汇本了。
周汇本确实是一个怪异的本子。
这个版本历经五十六年,由周汝昌和他四兄及女儿周伦玲分工合作,根据存世的十一个古本《红楼梦》,一字一句精校,历经沧桑而成。它经过了战乱、文革、毁灭、周的半聋失明等等,其间喜忧,不必明述。如此得来不易的版本,自然有很多与其他版本不同之处,一字一句,皆可看到周老的心血。汇校者自白曰,研求领会曹雪芹真文笔意,审辨伪文假续、窜乱讹误,力求恢复原貌,给广大红楼爱好者提供一个信本。它不同于含四十回高鹗续书的一百二十回本,堪称真正意义上的“曹雪芹著”。
的确,其中怪异之处数不胜数。本来通行本在人们心中已经先入为主,形成成见,而周汇本中不同及怪异之处繁多,一下子很难让人接受。细细品之,除了不容易接受的部分外,其真知灼见之处,实在让人佩服。
汇者书力求忠实于古抄本,原文中很多与现在不同的字皆保留不改。这些异字,有些事曹雪芹为了确切描述而改用,有些可以说自创的词,这些保留原笔还可以让人接受,甚至让人细细品味;而有些先后互异,义同而体殊,或用周的话说“当时未定型”的字,还保留原笔,我至今不能接受。既然汇校所采用的是简体字,那些字在现在已经有了具体清晰的规定,并且意义完全无二,保留原笔,繁不繁又不好理解的,为————什么不改回来,让人看得更明白些呢?“雪芹之原笔”,在我尚待商榷。
有些字,似乎是原文都不同,而周老根据自己渊博的知识推敲出来的。校注的解释不太明确的,我于底本又不熟,姑且这样认为。虽然有人认为是“妄改”,但改了之后却是通顺明白了很多,我很佩服他的这些推敲考证。
再就是关于底本的选择,十几种底本一字一点的筛选,对于身体状况如此差的周老,足可见其精专和心血。又如林黛玉的眉眼,“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这样的妙文妙字,得益于周老亲赴俄罗斯,于俄藏本得到的精彩之处。此中点滴,皆收于周汇本中,周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本子。
除了“雪芹原笔”有些不能接受之外,我对周老也有些“偏见”。一是经历了这么多的沧桑,呕心沥血的结晶,周老对于自己的本子格外的自信,汇本中注释处到处可见“凡用其他字者,皆妄改也”、“不可妄改”之类的话,或许我不能理解他的心情,不能接受这种自恃的态度。二是周老对史湘云的格外偏爱,我素来不爱看索隐,对于他“脂砚即湘云”之类的文章,从来没有看过。第三显得我有些清高或对商业运作的鄙夷,同样的文字同时见于各种不同的书,所以现在见到周老的书也不太敢买了。现在的作者很多都是这样,无可厚非。
我既希望红楼百家争鸣的局面,又希望得到一个通行权威的“雪芹原笔”,在此向各位不只是混饭吃的红楼中人致敬!
胡言乱语,不足以明述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