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个具有创造性且带有典雅气息的词语。一个身上有艺术气息的孩子,总是在不知不觉中给他人一种清新的感受。可以说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小小艺术家,艺术的创造性、多元性、发散性,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个敞开大门的奇幻乐园,只要成人保持恰当的引导态度,儿童必然顺理成章地展示出天性中的灵性光辉。
绘画在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画得像,画得美并不是绘画的唯一目标,带有生命感的画作才是绘画的灵魂。就像梵高的《向日葵》,让纯净的铬黄呈现出八月阳光的炽热,在他的笔下,向日葵已经不仅仅是植物,而是被赋予了灵魂的生命,时刻散发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与情感。
文:李凌云图:网络
绘画教育追求造就富有创造力及述说情感的孩子,可以说,每个接触画笔的儿童,都热爱涂画,因为这是他们的潜能,然而为什么只有很少的孩子长大后将绘画作为自我协调生活的一部分?那是因为孩子成长总是要面临各种挑战与尝试,在原本集中的精力被分散殆尽后,儿时的绘画创造性也随着年龄增长而被遗忘。所以,老师或家长应该尽力为排除孩子干扰,在儿童2岁开始尝试涂鸦的阶段,不要给孩子用束缚的着色画本,更不能以成人框条思维评价儿童画作的好坏。在毫无任务压力下,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鼓励孩子大胆用色彩,用画笔,用线条表达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表达对成长的困惑和期待,这就是在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力。
儿童从2岁开始尝试涂鸦到12岁后的绘画关键期,各个儿童的发展特征都不尽相同,但 总是按照一定规律成长。从不具有形态概念,到具有形态概念,再到写实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儿童随着时间自然过渡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对儿童绘画的学习不该过多干涉,不要试图教儿童怎样绘画。我们应该做只是提供更多的创作材料,以便加深对儿童创作灵感的刺激,让儿童自我表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发展他们的原始能力。
儿童绘画作品基本上呈现两种特征,一种是偏写实性的,另一种是偏主观性的。
写实性的儿童作品以实景实况表达情感,画面更容易被读懂;主观性的儿童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色彩为主观表现,通过色彩表达内心的各种情感,只有研究过绘画心理的专业人员才能解读出画面所表达的内容。在没有外界干涉下,儿童会本着遗传特性在画中偏向于其中一种特征,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我们的自由绘画强调自由,反对刻板作画,但前提是必须尊重这两种特征,假如我们突然用主观经验、感情性质来刺激一个偏写实的儿童,将会挫折儿童的内心;同样假如我们只用写实要求来刺激主观的儿童,也会大大妨碍他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我一直将儿童的绘画创作看作是他们感性、逻辑、体验、审美及创新性的反馈。我理解儿童会把他们钟爱的事物在画纸中夸大,用色彩或粗线条特别强调,也理解当儿童大脑对“集体”有初步概念时,绘画作品中就会出现相同物体的画面呈现等等。绘画,尤其是自由绘画的出发点是激发儿童创作的过程,如果绘画偏离了创作过程,而强调一味模仿,呈现完整作品,那么就远远偏离了自由绘画对儿童启发的初衷。
一直在说“绘画活动”对儿童的重要性,但这种绘画活动应该是在自由环境中进行。不约束、不控制、不干涉、不奚落、不相对评价,多鼓励、多赞美细节、多陪伴,做到适时为孩子提供基础的帮助和支持。现今的社会,孩子们越来越缺少自由的环境,这样会造成孩子的自主性缺失、安全感缺失、自立心差,这三点足以毁掉一个天才儿童。我不止一次地跟家长们谈到由于社会发展的原因,儿童玩耍环境激减,固定玩伴少,即使和伙伴们玩,身边也有家长陪同,正因为很多现实情况不允许,孩子缺少了能让自己自然生长的“自由环境”,所以,孩子们就更需要“自由绘画”这样的活动。目前,国内也逐渐开设了很多“自由画室”,培养出很多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儿童,有些和心理相关的“自由画室”,更能培育出拥有健康人格的儿童,这些儿童长大以后将来会对国家、对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认为,中国需要这样的优秀人群。
我深爱着这份为儿童带来美好畅想的事业,在此也呼吁家长多多鼓励孩子,保护他们在绘画中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些看似不可思议、令人费解的线条和色块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希望家长珍惜这天赋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