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之死
看完《万历首辅张居正》,我的心凉到极点。我不光为张居正悲哀,也为万历皇帝和大明皇朝悲哀。
万历新政的开辟,不过是君权与相权相妥协的产物,总有被清算的一天。
隆庆皇帝驾崩,留下一个烂摊子。万历皇帝年幼不经国事,李太后倚重张居正,国事一应大小凭张居正做主,这就给了张居正一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张居正与冯保在李太后的支持下赶走高拱,除掉万历新政的最大障碍。但是,万历新政并不太平。老国丈李伟和老驸马爷许从成这些皇亲国戚,一开端,就想尽各种手段从中使绊子下陷阱。原因何在?万历新政的开创严重威胁到这些权贵的切身利益,如果他们不竭力阻止,就会成为万历新政的牺牲品。
可以说,这本书是围绕着明暗两条主线展开的,明线是张居正力挽狂澜冲破阻力进行政治变革,暗线是李伟许从成等人暗自勾结来破坏新政的实施。这两条线的冲突关系到万历新政破与立。在新政的开端,由于皇帝以及李太后的支持,张居正有得天独厚的施政条件,想做的事十有八能做成。李伟之流躲在后面,使绊子也好,告叼状也好,拉帮结派也好,改变不了大局,只能暗处勾结。但是,这是一种更大的危机。随着仇恨的加深,这些人等待机会与张居正进行生死较量。
万历新政每做成一步,张居正的危机就加深一层,每改革一步,树敌就会多一层。这些政敌,有形无形就会罗织到李伟之流的旗下或者为其所利用。他们盼望政局变化,期待着张居正倒霉,等待着反攻倒算。这些势力的勾结,扳倒了张居正,万历新政也就完结了。
张居正是一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带着“民为贵,君为轻”的理想,以“致君尧舜上”为己任,置生死于度外。在封建时代,谁最大?皇帝最大,全凭皇帝说了算。一个首辅再能干,也不过是皇帝身边办事的奴才。伴君如伴虎,功高盖主死无葬身之地。张居正何尝不知?他希望的是万历新政能够为广大民众带来福祉,就是死也在所不惜。所以他不怕得罪权贵,甚至不怕得罪皇帝本人。当然,身为首辅手执权柄,加上皇帝支持,得罪了权贵,没有人能够奈何得了。但是,他没有想到,他的力量比--起强大的君权是多么渺小。如果哪一天,皇帝觉得首辅碍手碍脚了,下场如何?张居正会不会跌得更重?他又能否保全他的万历新政呢?
张居正是否考虑到万历新政是皇权与相权妥协的产物呢?他肯定明白,他一再与权贵妥协,在各种势力中周旋而得以推行的新政,其实就是权贵们向他妥协的产物。权柄在手,福祉于民,他知道,万历新政只能是坚持实施才会改变危局,拯救江山。所以,他总是向皇帝妥协,向李伟之流妥协,向冯保等太监妥协,这些是他不得不妥协的。他权柄之内可以做成的,他决不妥协。这一点,使他腹背受敌,一步步走向毁灭。
张居正的毁灭从“夺情”加速了。在以前的施政中张居正得罪的是权贵,这一次,张居正得罪的就是与天下的读书人。如果天下的读书人与之为敌,他的万历新政可以进行的下去吗?张居正是否想到这一层?他肯定想到了。如果张居正愿意激流勇退,或者是最好的结局。在万历新政中,他已经得罪不少人了,这已经是他全身而退的最佳时机了。但是,他没有。支持着他的强大的信念是什么?他明白,没有了他,万历新政是进行不下去的。但是这一次,他押上去的不光是万历新政,而且连身家性命也押上去了。“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为了万历新政,他愿意牺牲。
“夺情”事件中张居正已经领略了万历小皇帝的杀伐之气,凡是不听他话的人都不会放过,还对张居正说这是他“第一次”动用皇帝的权威。第一次动用帝权,就这么残暴。这个时候,张居正还感觉到万历皇帝是个言听计从的孩子吗?有没有想到哪一天自己不遂皇帝的意,下场是什么?
从这个时候开始,万历皇帝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他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张居正和太后的牵制。所以,他要铲除张居正。皇帝要怀疑或者铲除一个人,很容易的事了。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皇帝开始使绊子,某些主张皇帝要么淡然处之,要么坚决反对。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万历皇帝不再需要他了。皇帝不需要他的时候,张居正想躲都躲不掉了。他只能在万历皇帝的监视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张居正死了,他的死并不是一个完结。张居正死了,他的万历新政完了,还牵连他的全家,以及一干万历中兴名臣。尽情欢呼的是再也没有人管的了得万历皇帝和一干被压制的权贵,以及天底下死守纲常的读书人。
没有想到的是,大明江山也在这一声欢呼中,奄奄一息,慢慢死去。
张居正的死是一个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是张居正本人,是万历皇帝,还是压抑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张居正错了,他错在把自己定位得很高。他不知道,他只是一个首辅,辅佐皇帝而已。如果他要一意孤行的改革,搭进去不光是改革,还有他的身家性命。
张居正的死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果他全身而退,虽然能够保全身家,但是,已经失去了做乱世首辅的意义了。他死得好!
万历皇帝,这个暴君,在这次杀伐中,杀了一个首辅,埋葬了朱家江山。
最大的悲剧不是张居正,最大的输家是万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