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形象学梳理
鲍良兵
一、形象学的定义
最宽泛意义上的形象之概念,并不要求对研究工作进行定义,而是要求一种假设。这种假设或可这样来表示:所有的形象都源自一种自我意识,他是对一个与他者相比的我,一个与彼此相比的此在的意识。形象因而是一种文字的或非文字的表述,它表达了存在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现实间能够说明符指关系的差距。或还可这样表示: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制作了它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和说明了他们置身于其间的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空间。
将形象研究单独提出,是法国学者卡雷的专利。他第一个主张在研究国际文学时,不要拘泥于考证,要注重探讨作家间的相互理解,人民间的相互看法、游记、幻象等。由此他将形象研究定义为“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形象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形象的学问,不过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并不对所有可称为“形象”的东西普遍感兴趣,它所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
二、现代形象学的特征
形象学充分利用多学科交汇的特点,将与身具有的跨学科性大大向前推进,同时借鉴人文、社科中一切有用的新观点、新方法,特别是接受美学、符号学和哲学上的想象理论,对研究的侧重点及方法论进行了重大改革。当代形象学研究对传统的突破和发展:
1、 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性
用巴柔的话说,就是“‘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在这种互动中,当代学者尤其偏重形象创造主体的作用。巴柔曾明确地指出:在个人(一个作家)、集体(一个社会、国家、民族)、半集体(一种思想流派、文学)这些形象创造者的层面上,“‘他者’形象都无可避免地表现为对‘他者’的否定,而对‘我’及其空间的补充和延长。这个‘我’要说‘他者’……但在言说‘他者’的同时,这个‘我’却趋向否定他者,从而言说了自我”。
2、 注重对“主体”的研究
注重“主体”意味着研究方向的根本转变:从原来研究被注视者一方,转而研究注视者一方,即形象创造者一方。这也是对传统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影响研究的重要不同,当然影响研究为形象学研究构建了可供参考的平台。而这种对主体的注重,同样也是与20世纪西方思想的发展一脉相承的。莫哈曾经借助利科对想象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阐发,利科在《从文本到行动》中把各种传统的想象理论总结为两条轴:“在客体方面,是在场轴和缺席轴;在主体方面,是迷恋意识和批判意识。”在客体轴的两端,利科分别定位两种极端的理论:休谟的形象是感知的痕迹和萨特的形象是根据缺席,根据在场的他者构思的。利科把这两种想象分别称为“再现式想象”和“创造者想象”,把这两种理论运用到形象学研究中,前者就使人把异国形象视为人们所感知的那个异国的复制品;而后者则将现实中的异国降为次要地位,认为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主要不时被感知的,而是被作家创造或再创造出来的。当代形象学明显倾向于后者。
3、 注重总体分析
一个作家对异国现实的感知与隶属的群体或社会的集体想象密不可分,莫哈称大多数人往往并不是通过自己的直接接触去感知异国,而是通过阅读作品或其他传媒来接受异国形象的。即使他们有机会亲赴异国,他们也是社会中人,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多多少少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中来解读异国。事实上,任何个人都不可能绝对的脱离集体无意识的樊笼。正因为文本多包含和传播的形象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形象研究就不能使阅读简单化,就一定要从文本中走出来,要注重对创造了一个形象的文化体系的研究,特别要注重全社会对某一异国的集体阐释,即“社会集体想象物”。社会集体想象物的研究,它不属于文学内部研究,而属于文学社会学,尤其是社会符号学的研究范畴。我们也可以怎么说,研究文学形象,必须研究一个民族对异国看法的总和(即由感知、阅读,加上想象而得到的有关异国和异国人体貌特征及一切人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个层面的看法总和,是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研究这种看法是如何文学化,同时又是如何社会化的。
形象的社会化,一要考虑到文学的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作家把关于异国的看法构思成作品;通过书籍、影视或其他传媒表现出来,或通过出版发行推向市场;大众通过阅读行为接受了这些形象;读者的作用又反作用于生活在社会中的作家的创作——如此的循环往复。二要考虑人们写作、思想、生活所使用的一切文化材料,要把文学创作出的形象与其它平行的、同时代的文化产品(报刊、图片、影视、漫画、广告等)进行比较,与人种学、人类学、社会学、心态史学家的研究相参照和结合。
4、 注重文本内部研究
文本内部研究是形象研究的基础,它要回答的是形象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即一部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是怎样的”?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是描述性的,满足于对文本中的异国形象做或粗或细的勾勒或介绍;而现在则主要使用结构主义方法,并且充分利用符号学原理。巴柔教授将文本内部研究分为三个层面:词汇——文本大结构单位(等级关系)——故事情节。与文本内部研究相连的另一个问题是形象的多样性。既然“形象是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而情感和思想是世间最复杂、最变化多端的东西,因此就难以用固定的模式来套用。同时不能忽视词也具有无限的扩张的可能性
三、异国形象研究注意点
1、形象源自一个宽泛且复杂的总体:整体想象物。更确切的说是社会想象物。而社会想象物是”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是双级性(同一性/相异性)的阐释,它显然部分的与事件、政治、社会意义上的上历史相联系,形象加入文化的和情感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的个人的或集体的表现,任何一个外国人对一个国家永远也看不到像当地人希望他看到的那样。情感因素胜过客观因素。形象是神化和海市蜃楼——后一个词充分表达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他唤醒核激起我们不受冷静的理性控制的好感。形象学研究的主要困难在于找到“想象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
2、形象学研究经常陷入其中:讨论一个形象与“被注视者”国相比是否“错误”或其“忠实成都”的问题,就像形象是现实的一个“相似物”一样,这就跌入了参考系错觉的陷阱之中,而此类幻觉式经常被揭露的,我们以何客观条件为准来判断形象是否忠实于人们称之为现实的东西呢?事实上,对形象的研究应该较为注重探讨形象多大程度上符合注视者文化,而非被注视者文化中先存的模式,文化图解,而非一味探究形象的“真实”程度及其与现实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注视者文化的基础、组成部分、运作机制和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象是语言(关于他者的语言);在此意义上,形象显然反射出了它所指称得、表示的现实。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形象的逻辑性,在于其“真实性”,而非其“错误性”。因而研究形象,就是要弄清楚构成它,认证它的因素;如有必要,还应弄清使其相像于其他人或原始形态的原因。
3、一个国家按照它的发展过程在一种文学的总体中所反映出来的形象往往表现出由被尊重国家的演变和接受国家的演变而产生变化。为了描绘这个形象,应该清点构成它的“所有”文学因素。一种文学显示出的这种形象对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另一国家的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总形象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回答的是:文学对公共舆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研究一个作家,根据他个人的经验,他的关系,他读过的作品,对一个外国产生的印象,当然这位作家必须要有巨大的影响力,他在自己的国家对于文学和公共舆论产生影响
4、一切文化都是在于其他文化相对立和相互比较中确定的,那么对他者的描述都和文化不可分,同时也会出现无法抵御的社会在场及社会的整个倾向——对他者的梦想。异国形象的这些特殊的凝结物构成了社会集体想象物,它有自己的历史、节奏、原则和规律。社会集体想象物带有一种深刻的双极性:认同性和与此相辅相成的相异性,相异性一词在这里被视作身份认同的对立和补充。我们作为研究对象而提出的“想象物”一词,是在一个社会、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的总体范围内,对作为研究基本原则的双极性的表述。我们要研究的想象物是一个剧场、一个场所,在那里,一个社会用形象化的方式,即借用形象、描述等方式,表达了他们用以自我反视、定义和想象的方法。
异国形象的复杂特性之一,它要求研究者必须给某些过 于文学性的分析重新定位。异国形象也可说出关于自身文化有时很难设想、解释、承认的东西。异国形象可将本民族的一些现实转换到隐喻层面上去。
因为他者形象是一种文化描述,它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完全的自我参考系,由于文化形象多少被程式化了的特性本身,由于控制了形象俄各种基本精神倾向。如果文化想象物以成为象征为目的,而文化的形象集合体以成为一种象征语言为目的,那么形象的符指关系永远多少的受习俗所规定。社会集体想象物受社会和文化的规约。形象因为是他者的形象,故而是一种文化事实;此外,我们说的也是文化的集体形象。它应被当作一个客体、一个人类学实践来研究。它在象征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且具有功能,我们在这里把这一象征世界称为“集体想象物”。它与一切社会、文化组织都无法分开,因为一个社会正是通过它来反视自我、书写自我、反思和想象的
5、注视者文化和被注视者文化,我“看”他者;但他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自己的形象。在个人(一个作家)、集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半集体(一种思想流派、一种舆论)的层面,他者形象不可避免地同样要表现出对他者的否定,对我自身、对我自己所处空间的补充和外延。我想言说他者,但在言说他者时,我却否认了他,而言说了自我。我也以某种方式同时说出了围绕着我的世界,我说出了“目光”来自何处及对他者的判断:他者形象揭示出了我在世界(本土和异国的空间)和我之间建立起的各种关系。他者形象如同一种次要语言,它平行于我说的语言,与其共存,又在某种意义上复制了它,以说出其它的东西来。
6、注视者文化与被注视者之间的交流
在很多的时候,交流是单向的:他是某个个人,某个集团的行为,他们面向异国而不要求任何相互的效果,不要求任何反馈也不要求对方理解自己的感情。对于交流是单向还是双向的区分,可以分出四种态度:
第一种是异国文化现实被一个作家或集团视作是绝对优越于本民族文化,本土文化。这种优越性全部或部分的影响异国文化。其结果是本土文化,注视者文化被这个作家或集团视为低劣的。在此情况下,这个作家或集团就表现出一种狂热,他们对异国的描述也就更多的隶属于一种幻象
第二种态度正好和第一种相反,与本土文化相比,异国文化现实被视为低下和负面的,对它产生一种憎恶之情,而这种态度反过来又发展出一种正面的增值,一种对本土文化所做的全部或部分的“幻象”。
第三种态度是异国文化现实被视为正面的,它来到一个注视者文化中,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注视者文化是接受者的文化,它自身也同样被视为正面,这种相互的尊重正面增值产生友善。
第四种态度,就是交流和对话消失了,以让位于一个新的正在统一起来的整体。在试图重心建已失去的联盟或制定新体系
四、形象学研究的点
1、语词分析
在我们试图重建的形象中,首先要鉴别出累积下来的数量或多或少的一批词汇,这是形象的第一种构成成分。这些词在一个特定时代,在一种特定文化中可多少直接地传播他者形象。这些词汇,若在文本中,也就是这些语言群、词汇场,它们组成了概念的、情感的词库,它原则上是为作家和读者大众所共有的。我们将从中辨析出一些关键词和幻觉词,以及两类词汇来:一类是源自注视者国家、用于定义被注视者国家的词汇;另一类是取自被注视者国家,未经翻译就转入到注视者国家的语言、文化空间及文本中的词汇。当然后者也就转入到了注视者国家的集体想象物中。在被研究的文本中,语词分析将关注所有的重言和反复,考虑到某些情况,还要关注对下述内容的词汇进行选择时一切有规律的表现,这些内容包括:地点的标注(异国空间)、时间的显示(对他者做编年的、历史的、现时的或时代错位的表现),对人物外表和内心的描述,人名地名的选择(所偏爱的名字和象征体系),简言之,在词汇层次上所有能够在他者和我之间建立起一套等值体系的东西。
2、异国空间和时间
事实上,空间和时间并不仅仅是描述秀丽风光的发生器,它们利用人物体系、叙事者、我,能够维系一些解释性的关系:能说明问题的数据,当它仅此而已时,就会让位于一种决定叙事结构的要求。因此,一切组织或再组织异国空间的方式将被研究:一切确定空间的方式,一切原初的幻想异国空间的两分法(高对应于低,上显运动对应于低下形态的运动),一切成双成对的对立面及其在文学中的记录(北方对应于南方,城市对应于乡村)总之,按照我与他者的对立而对空间进行分割的所有原则。
对时间的研究,首先要建立一张清单,记录下由文本提供一切可对所涉及异国定位的编年史、历史日期,都是有益的。
3、关注穿越人物的分界线
在形象学文本中,当对组织和等级化原则进行定位时,人们将关注一切在我与他者间作为分界线的东西,因此也就是关注所有可能穿越人物关系的分界线。在形态学的描绘(内中浓缩了陈述相异性的成分,如容貌、手势、言谈和服饰等)之后,人们将要鉴别出一切可能支配着对他者形象制作的先天成分,这些成分主要属于冲动的范畴,而非理性的范畴。
在讨论了时空范畴之后,他者的身体,他者的价值体系,在人类学层面上的文化表现(宗教、烹调、服饰、音乐等),就构成了第三个,一些等级关系在这当中强有力的表现了出来,恰恰是文化人类学使我们在一个短暂的时刻内把形象学文本当成一个证人,一份有关异国的资料: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是一个既是描述又是认识过程的文本是怎样写出的:对于他者文化已说出了什么;或对什么保持了沉默。
4、社会集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并不是要占有任意一段历史,任意一个故事情节,集体想象物涉及到的是文化、权力的参考系:对于选择了它们的作家来说,这是解释性的价值,它使被记录的想象成为一种个人的,甚至是纠缠人的神话;而对于集团来说,历史在任何时刻都可能被当时的文化、历史习俗而现实化,而激活。
集体想象物是张扬互文性的场所,因为它是有可能保存那些来自异国或本土的文本中的只言片语、序列、整段文章,并使之现实化的场所。但其的互文性并不是要去研究文本的内部运作,而是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而言,怎样和为何就能变成独特的文化物和变成象征交往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