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落花生》中的父亲,由对花生的品格的赞美,到引导自己的孩子,教育他:做不炫耀自己、不注重外表,只看自己对别人有没有帮助、对社会有没有贡献,脚踏实地朴实无华的人。这话让许地山记在了心里,一辈子照这样的道理去做,甚至连笔名也叫做“落华(花)生”,可见文中那一晚的花生宴,那一晚父亲的教育多么刻骨铭心。对儿女有这样深刻的教导,自己也必然是个内心--强大、意志坚定的人,他又有过怎么样的经历呢?为什么“那晚天气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对于孩子来说,是那么“难得”呢?
这样的好奇让我费番心思,找到了关于许地山父亲的资料,一读之后恍然大悟。原来许地山的父亲一生无视名利,为国家投笔从戎,押上全部身家抗日救国,是有气节的爱国知识分子。难怪他厌恶那高高挂在枝头的苹果、石榴之类,而让自己的子女去做“不好看,但有用”的落花生。
许地山的父亲
1890年,许南英中进士,授兵部主事。他无意官场,很快回到台湾。1895年日军侵犯,许南英投笔从戎,组建台南抗日义军,任筹防局统领,协助黑旗军统帅刘永福驻守台南。日军三路进攻,台南陷落。漫天烽火中,许南英遭到通缉,只得抛弃许家世代居住的家园——台南窥园,举家内渡,回到大陆福建龙溪。年仅两岁的许地山,就这样跟随父亲,离别了台南故园。从此他一生漂泊,始终未能回到故乡。台南沦陷周年,许南英感慨万千,写下了《丙申九月初三日有感》一诗:凉秋又是月初三,往事回思只自惭。汉代衣冠遗族恨,顺昌旗帜老生谈。血枯魂化伤春鸟,茧破丝缠未死蚕。今日飘零游绝国,海天东望哭台南。宝岛沦丧,有家难回。许南英满腔悲愤化入诗篇。“听涛楼上频东望,鹿浪鲲涛一怆然”;“倚栏顾盼兼天浪,举手招呼隔岸山”……这些与海涛共醉的诗句,濡染着一代文人的家国之恨。许南英一生以梅自喻,常说“傲骨梅无媚俗姿”。日据时期,他曾两次回台湾省亲。亲友们劝他:只要让一个儿子回到台湾,加入日本国籍,就可以领回在台湾的全部土地财产。许南英断然拒绝。他虽然穷愁困顿,却以梅花傲雪的精神,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毅然放弃了所有财产,坚决不做亡国奴。不仅如此,许南英还把光复台湾的殷切期望,寄托在自己的几个儿子身上。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波涛汹涌,许南英毅然支持两个年长的儿子投身辛亥革命。长子许赞书,出任厦门同盟会会长;次子许赞元,书生从戎,在广东黄埔陆军小学毕业,又留学日本投身革命。1911年,许赞元率领敢死队,参加了著名的黄花冈起义,进攻两广总督府。起义失败后,他身负重伤,侥幸脱险,成为“黄花岗烈士”仅有的两位幸存者之一。林青霞主演的电影《碧血黄花》中,曾塑造过辛亥先驱许赞元的形象。许南英的四子许地山,现代著名作家,抗日战争中出任香港抗敌协会理事,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死而后已。从抗日保台到投身革命,许南英和他的许氏家族,走上了一条热血澎湃的报国之路。辛亥革命成功后,许南英欣喜若狂,不顾自己年迈多病,出任漳州革命政府的民事局长和龙溪县政府知事,为民国热情效力。1917年,许南英经林尔嘉推荐,到苏门答腊棉兰市为华侨市长张鸿南作传。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国的航船无法成行。许南英精神沮丧,不幸染病,竟客死于苏门答腊,终年63岁。棉兰友人怜惜这位毕生爱国的诗人,把他安葬在棉兰市。许南英逝世后,许地山将父亲遗作《窥园留草》印行500部。许南英是台湾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作为台湾历史上第25位进士,他的一生浓缩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种种际遇。其生平资料有《窥园先生自订年谱》和许地山撰写的《窥园先生诗传》。 一般说来,父亲总是和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但由于许南英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因此过收获节还要去请他来与孩子一起品尝花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