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之二 范雎蔡泽列传翻译

蔡泽是燕国的策士,曾经游说各地,游遍大大小小的诸侯,但都没有取得成功。适逢秦国的相国范雎向秦王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都犯了大罪过,秦王责备范雎,范雎内心感到愧疚。蔡泽便趁机西行,到了秦国。

范雎是秦国的宰相,拥有着超凡的智慧与谋略,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对秦国吞并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个很有历史地位的人物。当时,天下人很少有人口才超过他,秦国没有一个臣子能得到像他那样的宠幸。而蔡泽恰恰选择范雎作为他的游说对象。

蔡泽考虑到自己身份低微,很难得到身为宰相的范雎的接见,于是就采用了激将法。为了让范雎接见,在刚到秦国时,就扬言说:“从燕国来的客人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的智士,只要他一见秦王,秦王就一定会逼迫范雎退休,获得他的相位。”这一说法让范雎很震怒,范雎想:“五帝三代的事情我都知道,众人都辩不过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蔡泽怎么能抢去我的相位呢?”范雎于是怀着好奇的心理,召见了蔡泽。

蔡泽见到范雎,只是拱手作揖,并不下拜,并且接连抛出了若干个问题:身为臣子的志向难道不是使君王能够采纳自己的言论,为百姓谋福,得到天下人的尊慕与拥戴吗?身为人主的志向难道不是将万事万物治理得井井有条,天下人都守着他的道业,世世代代相传吗?在得到范雎的认同之后,蔡泽继续反问道:“如果像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那样的结果,你愿意吗?”

商鞅是秦孝公时期的官员,在任期间改变秦国旧的律令,强化了军事。因此帮助秦国建立了霸业,可是自己却因为得罪了太子被车裂。吴起为楚悼王订立法令,统一了楚国的风俗,兵威震动天下,各国诸侯都屈服在楚国的威势之下。完成了这些大功之后,被分解惨死。文种为勾践定下了深远的计谋,辅佐勾践杀了夫差,使越国称霸天下。大功完成之后,勾践把他杀了。这几个人都尽心尽力辅佐君王使国家富强,却在功业完成之后惨遭杀害。

范雎知道蔡泽要把自己驳倒,于是就故意歪曲事理,赞赏了商鞅、吴起、文种几个人的才华以及功劳,说道:”士人本来就有牺牲生命,来成就自己名声的,只要是有大义存在,即使是死,也毫无怨恨,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蔡泽却说:“像比干那样的忠心,却不能保存殷商;像伍子胥那样的聪明,却不能保全吴国;像申生那样的孝顺,却使得晋国大乱。这些都是国家有忠臣、孝子,却反而是灭亡混乱的例子。现在像商君、大夫种,他们为臣能够尽忠,这是对的。但难道他们真希望这样不遇明主而死吗?如果能够保全生命,又能够赢得美名,这是最成功的;声名可做后世的典范,但却因此而牺牲生命,就是次一等的了;声名受世人辱骂,但却能保全生命的,这是最下等的了。”

这时范雎开始认为蔡泽说的有道理。蔡泽则又继续说:“现在您的主上对忠臣的亲近,比不上秦孝公、楚悼王;您使得国家富足、增强主上势力的功业也比不上商君、吴起、大夫文种,但是官职和私家财产却超过这三个人。如果您还不想退隐,恐怕您的祸害比这三个人还要大。我不禁为先生暗自感到危险。万物到了极盛,就会慢慢衰微,这是天地的准则啊!况且,现在先生仇已报,恩德也都已偿还。此时还不另做打算,我暗自觉得先生实在很不明智。既然秦国的目的已经达到,先生的功业也达到极点,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归还相印,退隐岩穴呢?这样既可赢得伯夷那样的美名,又可世世代代享受应侯的俸禄。这样和受到祸害被杀相比那一种结果更好就看先生怎样选择了!如果不能下定决心离开相位,那么一定会遭到那三个人的祸害!希望先生能仔细考虑一下。”

范雎于是就请蔡泽入座,把他当作上宾。几天之后又把蔡泽推荐给昭王,自己辞去了相位。昭王于是封蔡泽为相。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关于蔡泽的描述主要是蔡泽说服范雎、取得相印这一部分。而蔡泽说服范雎取得相印本身则反映了蔡泽的智慧和口才。让范雎交出相印,这听上去似乎不可思议。既然范雎有着超出常人的智慧与胆识,而且口才极佳,又怎么会辞职呢?但是蔡泽却做到了这一点。

蔡泽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精心的设计。他为了使得范雎接见自己,先故意放大话激怒他;为了引起范雎的重视,又在范雎召见他的时候故意长揖不拜;开始劝谏时又连开多个反问句,增 加气势、强化语气;在范雎故意扭曲事理、成心难为时,又通过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提出功臣、策士所应作出的选择;在范雎认为他说的有些道理后,又进一步指出潜在的危险及避免的途径,做出正反两方面的预测。

其次,蔡泽对于人性及事理的分析非常透彻。蔡泽深谙事物发展到最强盛时便会开始走向衰败、事物在最低潮时又会开始复兴的自然法则,因此在劝谏范雎时,将这一事物发展规律贯穿于游说过程。蔡泽同时也知悉人性的弱点,因此在劝说范雎时,把人性弱点对人的危害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然,范雎本身深明事理、具有超人的智慧也是蔡泽劝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试想,如果范雎不熟知事物兴极必衰的自然法则、不了解贪婪必招祸害的社会法则,贪恋权势,热衷财富,那也不会交出相印。

这一故事表现的是范雎和蔡泽两个超凡历史人物的片段。虽然这两个历史人物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是他们演绎的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所折射的对人情世故的解析和判断、对处理事情所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却值得我们深刻的体会和学习。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之二 范雎蔡泽列传翻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7427.html

更多阅读

读史记苏秦张仪列传 苏秦和张仪的故事

读史记苏秦张仪列传皆翻唇弄舌之辈也一先说家庭然则苏秦未遇之时,亦为周之有名有姓之人也。因为一方面有兄弟嫂妹妻妾,是个大家族;另一方面"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可说明其家并非普通力食之家,而是有几大箱子的书,还藏有《周书阴符》这样

《史记·春哥本纪》 史记五帝本纪

《史记·春哥本纪》春哥名御春,成都人氏也。生而能勃,三岁梦遗,五岁慰自,七岁抠女,九岁嫖鸡。及至十岁,已然阅女数千。每事罢,常叹人生不过如此,郁郁而不得志。某夜,春哥连御十女而意犹未尽,乃怒曰:“天地不仁,即生吾于世间,奈何不能尽吾兴乎?”其

史记讲读·苏秦列传 苏秦列传译文

史记讲读·苏秦列传题解: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圣贤和英雄辈出,雄辩和华章毕呈。其中,以苏秦、张仪等人为代表的纵横家曾在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上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值得我们注意。本篇主要记述苏秦的生平行事及其雄辩华美

第三节旁见侧出的“谤书”《史记》 左列钟铭右谤书

第三节旁见侧出的“谤书”《史记》李陵被俘,使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受到宫刑。刺激之下,司马迁继承屈原“发愤以抒情”之说而提出“发愤著书”一说。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其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实,他若

声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读后感之二 范雎蔡泽列传翻译》为网友潮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