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枪响判决了一个农村妇女美丽而又含辛茹苦的一生。为了这一生过得幸福、富足,她忍辱负重地操持着家业,并不惜去出卖色相、肉体。但她却被一味吃喝嫖赌的丈夫虐待着,让公公婆婆刁难着,威逼着。最后终于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中点燃了那把复仇的火焰,这火焰在燃烧着、在奔跑着,更灼痛着读者的心……
暂且不从道德层面去评价英之的对与错。这个美丽坚强的又带有新时代思乡的女性在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佩服的,她不信“命”,她力图去改变。
母亲让她认命,她不甘心!就凭这一点,她本不该走向堕落的,可是处于那个封建夫权文化强盛的乡村封闭环境中,她仍然是被动的客体、无助的漂泊者。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英芝对抗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具体的个体,而是整个乡村生活秩序,挑战的是乡村古老的文化意识,所以最终还是走向极端。
从道德这一层面来说,英之是要受到谴责的。没有现代知识的支撑,英芝的行为常常缺乏理性支配,往往只听凭本能驱使,陷入盲动之中。舞台上浮浪的声色和初次演出轻松赚取的金钱,让英芝迷失了自我。英芝将自身价值的确认建立在男性欲望目光下的女性躯体之上,把青春、美丽、风骚当作了资本与才能,并且试图以此来获得做人的尊严。这本来就是一个错误的价值取向,尽管她的出发点是崇高的。
憧憬着幸福的到来而被带到悲惨的境地几乎成了乡村女性不可避免的宿命。她们的身上往往混和着许多矛盾对立的东西,她们所追求和向往的新生活有一定的积极成份,但周围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习惯势力又顽强地压制和打击着她们,她们自身又有不少的传统观念和世俗恶习……
方方的《奔跑的火光》以白描化的叙事语言讲述农民在经济觉醒的年代而不可避免的触及道德的底线,冲击农村的小社会结构的冲突。文章浸透着对于这种冲突对于个体所造成的悲剧命运。
方方把英之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立体化,我觉得有着一种戏剧化意味,——让人更能从中感受到更多悲剧意味。
“不信命”还是很欣赏英之的这一点。不屑于人们常说的“宿命”,命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走过了才知道什么是属于自己的命。
因为只有从生的时刻到死的边缘,只有站在天堂的门口你看到的身后的路才是你的命运,就像只有走过一段路后,再去看前面的 路时,你看到才是自己的真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