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里,著者罗贯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其中诸葛亮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而将其形象神话化最具特色。在第四十九回中,就有“七星坛诸葛祭风”这一片段,而在史书《三国志》和影片《赤壁》中均未提到,究其缘由,我做了如下分析:
一、题材的限制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陈寿本着真实反映历史为原则,尽可能更少的掺入个人情感,因此他没有必要为诸葛亮歌功颂德。
而在《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中,作者以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为之所作的注为模本,广泛的从魏晋以来民间传说及民间艺术创作的话本、戏曲等说唱文学里吸取营养,又加之以作者的想象与虚构使小说更加生动。正如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所说:“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祸乱。”
小说的吸引人主要在于情节。从整部小说来看,作者将尊刘贬曹的思想趋向坚持到底,将宽厚仁爱的德馨赋予刘备,智慧绝伦、神机妙算非诸葛亮莫属,而曹操则以政治上的阴险毒辣和道德上的出尔反尔臭名昭著。在赤壁这一节中,历史已经注定了曹操的失败,这也给作者留下了大书特书的空间,更加清晰的表现作者的思想也就有那个必要了。不仅要突出曹操的不得人心,逃跑途中的狼狈不堪,更重要的是要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和小肚鸡肠的周瑜形成对比。一切对于蜀军是那么有利,先别考虑地利,这对于刘备只是时间的问题,而现在人才、天时都具备了,这些作者并没有用简单的一笔带过,而是用七星坛祭风的方式展现出来,将诸葛亮神人化,这些似乎在昭示着蜀军的胜利是大势所趋,这也为以后的悲剧奠定别样的情调:蜀军是正义之师,对曹操的网开一面也是因为关云长的恩情。
而在影片《赤壁》中,我想导演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来拍摄这部影片的,将小说中的情节要么删除(譬如周瑜打黄盖),要么加以改编(小乔独身赴曹营),使这部影片失去了惊心动魄的场面。对于我而言,它的震撼力远不如小说本身,还有扮演诸葛亮的演员也是一副吊儿郎当、嬉皮笑脸的形象,这与小说中诸葛亮的满腹经纶大相径庭,使人大跌眼镜。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是站在旁观者的身份来述说这段历史,没有了小说中的大起大落,没有了波澜壮阔的感情起伏,本着这样的立场,他也就没有必要为诸葛亮捧场了。
二、迷信与现实的对抗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建坛祭风到最终罕见的东风的到来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要是发生那也是一种偶然。因此我们应该将这一现象回归到当时的社会本身去思考,这样就可以理解了。这在根本上是由于社会发展的状况所致,当时人们对天象与其他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毫无所知,无法建立一种合乎情理的联系,只能用古已传之的神灵附体来瞻仰那些懂得占星术的人物,因此在小说中将诸葛亮加以神化代表了普通民众的意志,同时这也有助于小说的流传,获得更多的读者。
而在新世纪拍摄的影片《赤壁》,其根本目的在于获取更大的商业利润,它并没有按照小说的情节来演绎,我想一方面便是拍摄的投资,另一方面就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屑于这种骗人的伎俩,而将七星坛祭风换做一出床上戏,再加上强大的明星阵容,用另一种方式迎合了观众的需要,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也达到了导演的目的。
200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