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永州八记教育 | 分类: 他山之玉 |
《始得西山宴游记》评课札记
乐清市柳市中学 阮腾雷
今天观看了2009年浙江省语文优质课一等奖两位老师的教学光盘,感想颇多。两位老师上的都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下面先看瑞安中学金锦友老师的课堂记录部分:
环节一:导入、解题
幻灯片展示余秋雨《柳武祠》片段:“他在永州呆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始》文是《永州八记》的首篇,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题目。
师:朗读要处理好停顿和重音。标题显示了两个感情点:“始”:开始、第一次,惊喜之情;“宴游”:宴,安详,快乐的意思
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得从题目开始。
环节二:朗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师:推荐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1、2段,其他同学在听读同时思考:找出文中带有“始”的语句。
两生分别朗读。
请一位学生评价
环节三:朗读——以声传情
以声传情
你读出“始得”之前柳宗元什么样的心情?依据是什么?请将这种心情的感受通过声音传达出来。游众山
请大家朗读第1段,思考柳宗元游西山之前的心情如何,找出文中依据。
小结:通过解读,同学们感受到作者游众山是忧郁悲哀的、是忧惧不安的、是郁郁寡欢的事寂寞愁闷的,请带着上述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过渡:游西 山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游西山
面对的西山,柳宗元开始了。
同桌合作交流。
环节四:思考探讨——为什么面对这样的西山,他就这样了呢?“西山”和“他”有什么关系?让他有这样的感觉?
环节五:重回标题,对“使得”重新认识
师:最后,回到题目“始得”,你对“始得”有怎样的新认识?
生:偶然心情
生:第一次获得
------
师:未始知——然后知的认识转变;
恒惴栗——心凝形释的情绪转变;
寂寞苦闷——宠辱皆忘的精神升华。
再看富阳中学骆文俊老师的课堂记录部分:
环节一:导入
师:一起回顾小时候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作者是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期间,作者既不甘流俗又倍感寂寞,在永州,他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游记。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1篇。
环节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师:请两位同学(一男一女)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过程中圈划出体现作者游山动作、所见景物和心情的词语。
环节三:断句析义、研读文本
师:回顾课题,怎样为标题断句?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意为“开始获得”;宴:安也。(《说文解字》解释)
有始得,即有未得;有宴(安),即有不安。请大家努力从课文中找出更多的语句来落实对这两组词语的理解。
环节四:揣摩语言形式,控引情理
师:西山之游后,作者感到:心凝形释;那么众山游,作者的状态是:心 形
生:散、缚
生:麻、醉
师:评价
师:第一段,在语言形式上,出现频率很高的虚词是哪一个?自读感受其表达效果。
生:第1节—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觉而起,起而归
第2节—悠悠乎---而不知其所止---洋洋乎---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师: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第1节“而”多表修饰或表承接,显得紧凑,给人“急”“紧”之感;第2节“而”表转折,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夫裁文匠笔,篇有大小;离合章句,调有缓急,随便适会,莫见定准。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文心雕龙·章句》
韵文和散文的写作,篇幅有长有短;分章造句,音节有缓有急,这些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随机应变,是没有固定的准则,一个句子统领若干文字,有待适当的联系,才能起到它的作用;一个章节汇总一定的意义,必须表达一个完满的内容才能成章。
四人一小组活动:结合以上评述,请再次回归文本,你能否发现语言形式和表情达意之间更多的对应和联系?
生:第1节,不安,句式比较短
第2节,高兴了,爽了,描写多,篇幅长
师:请同学齐读课文,试着读出一、二节的不同。
从同课异构的角度去观照这两堂课,我有以下感受:
一、文言并重,彰显文体特色。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而文言文教学如何彰显自己的特色,许多老师都在探讨。金锦友老师和骆文俊老师能够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把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比较大气,能够从整篇文章的阅读到个别字词的梳理。金锦友老师的“面对的西山,柳宗元开始了”,就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骆文俊老师的“揣摩语言形式,控引情理”就是试图从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把握,进而引申到文章内容的理解,设计比较新颖。
如今,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视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之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与教学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但以此并不能“达标”,文言文的教学标准并不仅仅只限于此。而这两位老师的课堂就做到了文言并重,很好地体现了“言”与“文”相融合的教学特点。
二、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精巧。
从课堂实录反推这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我们发现这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相当精巧,课堂思路非常清晰。比如金锦友老师从开始环节“对标题的朗读开始”到对课堂的最后环节“重回标题,对‘使得’重新认识”结束,如同一篇首尾呼应的文章,从粗浅理解开始,到深入感悟结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一次提高。金锦友的课课堂结构完整,从标题始,到标题终,课堂比较流畅,非常有亲和力。而骆文俊老师主要抓住了“有始得,即有未得;有宴(安),即有不安”这个主问题作为串起课堂教学的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设计非常新颖、大胆。略值得商榷的是,课堂结束部分直接以朗读结束,显得有点突兀,与前一个环节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三、活动恰当,教师引导到位。
两位老师都非常注重学生活动,注意从学生的活动中获取有益的教学资源,并且推进课堂教学环节。从学生活动及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和引导来看,骆文俊的课学生活动多达30人次,且老师多有追问和较精当的评价,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请看骆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生:恒惴栗(不安)
生:心凝形释(安)
师:怎样理解?
生: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安)
师:有无补充或不同意见?
生:上、入、穷(不安,因为不知目的地)
生:觉而起,起而归(不安);至无所见犹不欲归(安)
生:引觞满酌,不知日之入(安,沉醉了)
师:第一段的“倾壶而醉”,“醉”的状态如何?
生:掩盖内心不安,是用酒来麻醉自己
师:“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是“安”?还是“不安”?交流一下。结合柳身份(用文中词语)
生:不安、漫无目的
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安”和“不安”,而是引导学生自我理解,最后学生能够做到对自己的原先理解进行修订,引导非常到位。
从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均有上佳的表现,因为本次教学竞赛选择的学校是浙江省名校----效实中学。但是我们想,如果换一个学校,换一批学生,这两位老师的课是否也能上得这么从容?可能;不可能。也许需要实际的检测。以我浅陋的看法,从学情的适应性和课堂的操作性上看,金锦友老师的课更容易被一线教师学习,更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