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同样题为《口技》的两篇文章,一是节选自《虞初新志》、由林嗣环所写,一是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前者为精讲课文,后者为自读课文,教师的关注度自然不同;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也会用到两文比较的方法,但一般很少深入,仅仅梳理一下文意的区别,以及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这一相似点,并没有真正挖透文本、用足文本。
毫无疑问,两文在文意上是有区别的,林嗣环对口技表演者是大加赞赏,而蒲松龄对笔下那位借口技之术行医骗药的女子则满含嘲讽,但对于民间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两位作者还是有着共识的,因此在如何展现口技表演之精湛引人上两文同中有异,各具特色。
首先看对表演之前情形的描写。林嗣环以“施八尺屏障,口技人最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强调了道具之精简,以“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表现了表演场所的安静,以及观众们的聚精会神、充满期待;细细一读,蒲松龄的文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比如他以“晚洁斗室,闭置其中”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写出了女子屋内(也就是表演场所)的干净,明知门窗外围着很多看究竟的人群,却有此举动,其意有点类似于我们观看魔术表演前,表演者道具的亮相和检查,明示观看者屋内并无机关、一干二净,可见其作用与强调道具的简单如出一辙;而“倾耳寂听,但窃窃私语,莫敢咳”一句同样也是表现了屋外人群的寂静和投入,期待着女子匪夷所思的和神灵的对话。仅从表演前,我们都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些精彩的用笔,都表现出了口技表演准备工作的特点,可谓异曲同工。
再看表演过程中,对于口技者所展现的各种声响的描摹。口技表演本来就是要通过一人之口表现丰富复杂的声音,因此两文都涉及了人声、物声、动物声,声音之多、之杂应在意料之中。然细读之下,却也能品出两文的不同。林嗣环的《口技》着重表现了场景的变化,“由睡而醒”、“由醒如梦”、“火起众乱”的三个场景,都以丰富而真实的声响取胜,渲染环境的特点,让人感同身受,然对于场景中的人物则不作进一步细致的刻画,丈夫的呓语、大儿小儿的啼哭和絮叨,以及妇人的喂乳拍打,都是泛泛而写,而非某人特定,不能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和个性。火起场面也是如此,是以这一场景下应该有的各种声响来渲染环境的杂乱和无序,营造紧张的氛围,进而让观众如临其境、心生恐慌,达到表演的高潮;而蒲松龄的《口技》却完全不同,虽然从头至尾都是女子向神灵问医开方的场景没有变化,却通过声音的技巧将各色人物的语音语调、身份特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众多人物的对话刻画着实见其功力。而文中“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一句更是概括性地写出了女子所[]演绎的人物声音各具特点,人物形象也就在这只言片语中立体了起来。女子的这番表演是骗医卖药的伎俩,自然要让围观者听清对话内容,并且相信确有众多神灵光临,因此将人物表现得神乎其神就成了她口技的重点了。由此可见,因为表演的目的不同,因此口技表演的内容和表现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而两位作者正是抓住了关键,从不同的角度描摹刻画,表现出了口技艺人技艺的精湛高超。
如果再要说说结尾,两文自然也是不同的。林嗣环一文以重新亮出道具为结,首尾呼应,目的明确,又显得极为简洁,收放自如;而蒲松龄的《口技》在结尾处则又提了自己的朋友王心逸的所见所闻,看似旁逸斜出的闲笔,实则也有用意,以此强调突出民间确实有奇人,也算是为女子口技行医一事做了一证明吧。
所以,两篇同题课文,细细咀嚼品读,也是极有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