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旗
蒙古族人口居喀喇沁三旗之首,比例亦是三旗最高,历史上人才辈出,对中国近代蒙古族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
始于后金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原称喀喇沁右翼旗,建旗初人口仅为33000口人,5286户以蒙古族为主,经过350多年的沧桑巨变,形成今天汉族为多数,蒙汉杂剧的格局。
目前,喀喇沁旗总人口34.9万,聚居有蒙、汉、满、回等多个民族,其中蒙古族14.8万,占总人口的42.4%,满族28302人。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一位清廷的金枝玉叶、康熙帝的第五女下嫁喀喇沁右翼旗,公主下嫁虽为清廷和亲政策但也为塞外蒙旗带来了手工业、建筑业、园艺种植等技术。为稳定边缰,清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后9次巡视喀喇沁地区。辛亥革命成功后,喀喇沁右旗杞萨克贡桑诺尔布组建蒙古王公联合会并发表声明“诸王公赞成共和……同建民国”。
喀喇沁旗历史上曾经人才辈出,在蒙古族近代史上影响深 远。
蒙古族毕升特睦格图
清光绪年间生于喀喇右旗,著名的蒙藏文铅字发明家和蒙藏文书刊出版家,他的发明结束了我国没有正规的蒙文铅印书刊的历史。由他主编、翻译、出版印刷的蒙、满、汉、藏历史、现代书籍多达50余种,并在日、俄、法等国发行。
贡桑诺尔布亲王
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喀喇沁右翼旗,为第十四任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加亲王,是清代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人物。贡桑诺尔布成长于风雨飘摇的年代,外国列强的入侵,国内政治的腐败使年轻的贡桑诺尔布看到了国家的危亡,民族的危亡,从而走上了拯救民族、振兴民族之路。在国内变法的影响下,他革弊政、兴学堂、举农桑、办工厂,力图使蒙古民族振作起来。
他创办崇正学堂,他亲手题写楹联“崇武尚文无非赖尔多仕,正风易俗有所望于群公”,表达了他改革弊政、振兴民族的信心和决心。
他创办了蒙古族第一个女校毓正女学堂,并聘请日本教师任教,开蒙古族教育之先河。
他后来又创办了崇正武学堂。
在任蒙藏院总裁期间创办北京蒙藏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人材,成为内蒙古近代史上杰出的人物之一。
特木尔巴根
出生于大牛群平顶山村,就读于北京蒙藏学校,很早就走上革命道路,他1925年加入内蒙古革命党,1928年在苏联学习期间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回国后他奔波于蒙古族地区,宣传革命真理,为了本民族的觉醒和人民大众的解放不怕被捕,不惧敌人的酷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后,他被选为自治区政府委员,后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常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乌勒吉敖喜
生于四十家子桥头湾子村,早在北京蒙藏学校读书时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1925年赴莫期科东方大学学习。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草药他出生入死,为了民族的解放做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一直工作在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领导岗位。
喀喇沁旗建旗四百年,蒙古族经历了一个从单纯蒙古语--蒙汉双语--汉语的发展历史。虽然今天的喀喇沁旗经济文化在内蒙古自治区走在前列,但蒙古族语言文化传承已经基本断代,蒙汉融合成为当下的主流,中国民族大学宝玉柱教授通过调研得出结论--蒙古语将在二十年后退出喀喇沁旗蒙古族生活。
据中央民族大学宝玉柱教授调研资料显示:
王爷府镇是全旗蒙古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蒙古族人口22653人,其他民族人口17220人。蒙古族占总人口的56.8%。
2006年,当地提供的数据全旗蒙古语使用人口802人,
蒙古语使用人口锦山镇336人,其中干部23人,多来自北部蒙语区,本地人均为蒙古族学校学生200我人,严格讲不属于蒙古语使用人口,因为他们仅仅是在学校加授蒙古语而已,多数人不具备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能力。
西桥乡蒙古语人口200多人,均不学生。
王爷府镇大庙和杀虎营子两地有蒙古语言文字使用人口187人,均为当地老年人。
喀喇沁旗1981年有蒙古族人口29469人,而1982年猛增到8万人。多出的5万人多为修改民族成份而来。
这些修改民族成份这或者是有部分蒙古族血统,或者干脆就是为享受民族优惠而做假的。由些推断喀喇沁旗今蒙古族占到总人口42%比例,其中真正意义上的蒙古族总数并不多。
根据笔者通过喀喇沁本地朋友的介绍,实际上现在喀喇沁旗真正能够使用蒙古语的就是杀虎营子、大庙一带的老人,西桥乡百宝营子一个自然屯,锦山23名民族干部。总计约400人,占蒙古族总人口的0.0027%。
当繁华退去,一个群体将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他们的生活,这是民族交流的结果,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样的历程对于一些致力传统文化保护的群体是一种启示,许多东西需要未雨绸缪,当一切都成往事时,很多东西注定将无法挽回。
喀喇沁旗王爷府蒙古族中学---见证喀喇沁旗蒙古族教育百年兴衰
王爷府古镇前临锡泊河,后倚双印山,树成荫,繁花似锦。
一百多年前,蒙古族的杰出的人物--贡桑诺尔布于1902年创办漠南蒙古第一官办校--崇正学堂。
从此王爷府成为北方民族文化的摇篮。这就是王爷府中学的前身。今天的王爷府中学是内蒙古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存名的两所学校之一。
一个多世纪以来,这所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蒙古民族的毕昇”、“蒙古圣人”特睦格图;培养了世界著名的蒙古语言学家扎奇斯钦,他曾出色的兼任了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蒙语翻译;培养了著名的蒙古语言教授白音泰;培养了全国一流的肿瘤专家张文范;培养了“华夏第一村”的发现者刘国祥;培养了为世界体育医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接受萨马兰奇亲自颁奖的陈英杰;培养了国家一级作曲家呼格吉夫;培养了一批政坛的佼佼者。无论你走在哪里,你都有可能见到王爷府中学莘莘学子的身影,无论什么岗位你都有可能见到王爷府莘莘学子遗留的汗渍。
但是2006年起,由于教育资源向城市转移,百年老校王爷府中学一度出现生存危机。优秀生优秀教师远走他乡,生源减少,人心涣散。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王爷府中学新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基本形成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是,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这所百年民族学校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
王爷府蒙古族中学历史沿革:1902——1935年(崇正文学堂)崇正学堂——守正武学堂——毓正女学堂1936——1939年 崇正两级小学——崇正国民优级小学1940——1945年 崇正国民——高等学校1945——1951年 崇正中学——热中中学1952——1954年 王爷府蒙民——初级师范1955——2007年王爷府蒙古族中学——那尔村中学——那尔村蒙古族中学——王爷府中学——王爷府蒙古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