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马克思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因

1.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相继爆发,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这几次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就遭到资产阶级政府的残酷镇压,告以失败。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将这种科学的理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

2.为了批判费尔巴哈错误的思想观点,进一步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瓦解之后,费尔巴哈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哲学的权威,这在哲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费尔巴哈仍然没有摆脱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存在着错误的思想。例如,他不了解实践活动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脱离社会实践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以及在宗教观上的不彻底性等。这些错误的思想马克思将在具体的批判中体现出来。

3.为了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变成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中世纪的欧洲把经院哲学作为其官方哲学,认为哲学应该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和宗教服务,经院哲学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资产阶级时代的哲学家们,仍然停留在解释的领域上,即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解释。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结合起来,阐明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及依赖关系,进一步阐明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因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必须掌握科学的理论,进而改造世界,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费尔巴哈对实践活动的肤浅理解

一切旧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这是对的,但是他们对意识是如何反映客观世界的却无法认为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直观的反映,没有考虑到意识能动性,实质上是不了解实践的作用。这样唯心主义主义者便抽象地发展了意识的能动性,这里所说的抽象是指具有片面性,认为意识是不受实践制约的东西,看不到实践是意识能动性的基础,认为意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甚至认为意识是创造万物的创世主,也就得出了意识创造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黑格尔将思想客体即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后随着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解体。费尔巴哈逐渐恢复唯物主义的权威,将感性客体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亦即开始研究自然界和人,这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的作用的,这也是他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巨大贡献。但是费尔巴哈仍然摆脱不了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束缚,对实践的认识存在着肤浅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他把理论活动看成是实践活动;

2.他把人的利己主义活动看成是实践活动;

3.他把人的生理活动,如吃、喝、呼吸等看成是实践活动。

三、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唯物史观的主要思想

(一)批判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其一,就唯物主义哲学片面地夸大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没有看到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变环境和教育。

这种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位哲学家的思想上,例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爱尔维修坚持“教育万能论”。

其二,错误的理解环境和教育的内容,必将得出天才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结论。费尔巴哈理解的环境,并非是社会的经济关系,而是指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上层建筑;其次教育业并非指通常所讲的学校教育,而是指社会环境影响的总和,明显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且甚至带有负面的影响,但是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尤其是学校教育。认为人的理性来决定环境和教育,那么理性掌握在谁手里,回答,天才人物,这种观点显然是唯心史观。另外在论证方法上又犯了循环论的错误,即坚持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同时,环境是理性决定的,就是说,环境是人的理性的产物。

针对以上旧唯物主义的错误思想,马克思提出了人同环境和教育的辩证关系。其一“人——实践——环境”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环境创造了人,同样,人类在环境面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无能为力的,相反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环境。其二提出了“人——实践——教育”的辩证关系,人类通过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主观世界,教育者在受到教育之后,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受到教育,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别人。其三,阐明了实践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

(二)评述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1.费尔巴哈的宗教观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1)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这具有历史的进步性。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即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又对上帝进行顶礼膜拜,是上帝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费尔巴哈根据对宗教的分析,将世界划分为两部分,一为宗教的想象世界,一为现实的人间世界,这样世界被二重化,可以看得出,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统治和支配的。

(2)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面纱得出人类创造上帝的结论。表了其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思想。

总之,以上两点时费尔巴哈在宗教观上的贡献。

2.费尔巴哈宗教观上的局限性

(1)没有进一步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

(2)没有进一步找到克服宗教异化的正确途径;在他看来只要通过宣传教育来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就够了。

(3)费尔巴哈想用“爱的宗教”代替神的宗教。在爱的宗教中,没有神的地位,只有人对人的爱,人就是人的上帝。这样使其无神论思想大为减色。

3.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宗教的研究领域,阐明了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三)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理解人的本质,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1.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1)抽象、孤立的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看成是脱离社会的个人。

即脱离人特定的社会关系,即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阶级关系等,抽象的考察人,这种超历史的、超阶级的人根本不存在,从而得出这种观点是谬误。

(2)从人和自然界的联系中考察人的本质,只看到人的自然属性,而没有科学的理解人的社会属性。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所谓的“类”是指理性、意志和心。

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的,受社会关系的制约的人。人类的生产活动不可能孤立的、单独的进行,尤其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它总是是社会性的,所以不能脱离社会关系来抽象的理解人的本质。

(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它表现为人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阶级关系、宗教关系、民族关系等。同时在众多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分析人的本质时,既要说明的“总和”,又要主次之分,即从人的生产关系着手分析人的本质。

(3)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社会关系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人的本质也在发生变化,尤其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表现为明显阶级性。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不同时代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

其二,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

其三,同一时代不同阶级或不同阶层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

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总之,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既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看到了现实社会对人的本质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又坚持了辩证法原则。

(四)阐明了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人类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人类社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实践是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即使是错误的、虚幻的、神秘的思想和理论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歪曲、虚幻的反映而已。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之间的区别

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哲学领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之间的根本区别。

1.根本的研究方法不同

显然,旧唯物主义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研究人和自然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用辩证法考察人类社会。

2.理论体系的阶级基础不同。旧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它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指导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论武器,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3.历史使命的根本不同。以前的哲学家们(包括唯心主义的最高代表黑格尔和唯物主义的最高代表费尔巴哈),都是旧制度的维护者,不懂得实践对旧制度的改造作用都不懂的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因此他们只能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中,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做出各种各样的解释。马克思认为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改造世界,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造世界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唯心主义在真理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在检验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位哲学家的思想中。

贝克莱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集体直觉,黑格尔坚持绝对精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元论的典型代表笛卡尔则认为真理是“概念的清楚明白”,又如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家,美国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中世纪的欧洲,主要以《圣经》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总之,唯心主义始终是以主观认识去检验主观认识,显然是错误的。

(二)旧唯物主义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虽然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但是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这样,唯物主义便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因此对真理检验的标准上也是错误的。

例如费尔巴哈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概括为两点:

其一,感性直观,费尔巴哈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感性直观;

其二,大家公认的便是真理。

这费尔巴哈在真理标准的问题上犯了两个错误,首先,他没有看到感性直观的局限性,其次,仍然没有超出主观认识的范围。

(三)马克思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科学论断

1.实践是判断人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标准

那么马克思理解的实践到底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

2.批判康德不可知论,阐明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真理性

根据康德的理解,他讲世界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此岸世界,亦即现象世界,它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另一种是彼岸世界,亦即本质世界,它是不可认识的。总的来说,康德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马克思在批判的基础上,认为实践是沟通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的桥梁,而且,无论是此岸世界还是彼岸世界都可以被人类认识。

3.阐明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在这里马克思论述了经院哲学。何谓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指在中世纪时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它么萌芽于9世纪,形成于11——12世纪,在13世纪时发展到顶峰,14世纪走向衰落。经院哲学的主要特点有三方面:

(1)经院哲学以从哲学的角度论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群众的思想工具,在中世纪“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2)经院哲学论证的对象和内容极其空洞无聊。

(3)经院哲学论证的方法十分繁琐,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玩弄概念,是一种纯粹抽象的形式主义。

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

显而易见,贯穿《提纲》的中线线索是实践观点,它是《提纲》的中心思想和灵魂,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阐明实践在人类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二)马克思把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指出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结论。

(三)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哲学领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天时写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马克思与世长辞后,在1888年恩格斯在发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时,对个别地方做了修改,作为单行本的附录第一次予以发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8356.html

更多阅读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原文解释 马克思 费尔巴哈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内容讲解 一、写作背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是在1845年春天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一份研究提纲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这篇文章。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翻检了马克

声明:《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为网友地狱邮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