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法门 南怀瑾修到什么层次

六妙法门

天台大师于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门

六妙门者,盖是内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迳。故释迦初诣道树,跏趺坐草,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因此万行开发,降魔成道。当知佛为物轨示迹若斯,三乘正士,岂不同游此路。

所言六者,即是数法。约数明禅,故言六也。如佛或约一数辩禅,所谓一行三昧;或约二数,谓一止.二观;或约三数,谓三三昧;或约四数,所谓四禅;或约五数,谓五门禅;或约六数,谓六妙门;或约七数,谓七依定,或约八数,谓八背舍;或约九数,谓九次第定;或约十数,谓十禅支。如是等,乃至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诸三昧门,悉是约数说诸禅也。虽数有多少,穷其法相,莫不悉相收摄。以众生机悟不同故,有增减之数分别利物。今言六者,即是约数法而标章也。

妙者其意乃多。若论正意,即是灭谛涅槃,故灭四行中言灭止妙离。涅槃非断非常,有而难契,无而易得,故言妙也。六法能通,故名为门。门虽有六,会妙不殊。故经言: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此则通释六妙门之大意也。

六妙门大意有十:

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 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第四随对治六妙门 第五相摄六妙门 第六通别六妙门 第七旋转六妙门 第八观心六妙门  第九圆观六妙门  第十证相六妙门

释第一历别对诸禅定明六妙门。即为六意:

一者依数为妙门。行者因数息故,即能出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若于最后非非想定,能觉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何以故?此定阴界入和合故有,虚诳不实,虽无粗烦恼,而亦成就十种细烦恼。知已破析不住不着,心得解脱,即证三乘涅槃故。此义如须跋陀罗,佛教断非非想处惑,即便获得阿罗汉果。数为妙门,意在于此也。

二者随为妙门者。行者因随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胜。所谓: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心受喜,七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云何观弃舍?此观破非想处惑。所以者何?凡夫修非想时,观有常处如痈如疮,观无想处如痴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作是念已,即弃舍有想无想,名非有想非无想。故知非想即是两舍之义。今佛弟子观行破析,义如前说。是故深观弃舍,不着非想能得涅槃。随为妙门,意在此也。

三者止为妙门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发五轮禅。一者地轮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轮三昧,即是种种诸禅定善根发也;三者虚空轮三昧,即五方便人觉因缘无性如虚空;四者金沙轮三昧,即是见思解脱,无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刚轮三昧,即是第九无碍道。能断三界结使,永尽无余,证尽智无生智入涅槃。止为妙门,意在此也。

四者观为妙门者。行者因修观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练禅.十四变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脱,得灭受想,即入涅槃。观为妙门,意在此也。

五者还为妙门者。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析,反本还源。是时即便出生空.无想.无作.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中道正观,因此得入涅槃。还为妙门,意在此也。

六者净为妙门者。行者若能体识一切诸法本性清净,即便获得自性禅也。得此禅故,二乘之人,定证涅槃。若是菩萨,入铁轮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种大禅。所谓: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菩萨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当得。净为妙门,意在此也。

次释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者

次第相生,入道之阶梯也。若于欲界中,巧行六法,第六净心成就,即发三乘无漏,况复具足诸禅三昧。此即与前有异,所以者何?

如数有二种:一者修数.二者证数。

修数者:行者调和气息,不 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

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

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

随亦有二:一者修随.二者证随。

修随者: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是名修随。

证随者: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遍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觉随为粗,

心厌欲舍,如人疲极欲眠不乐众务。尔时行者,应当舍随修止。

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证止。

修止者: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心,是名修止。

证止者: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行者是时,即作是念,今此三

昧,虽复无为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复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属因缘阴界

入法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我今不见不觉,应须照了。作是念已,即不着止,起观分别。

观亦有二:一者修观.二者证观。

修观者:于定心中,以慧分别,观于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

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有我人;身受心法,皆无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观。

证观者:如是观时,觉息出入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刹那

变易,心生悲喜,得四念处,破四颠倒,是名证观。观相既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析,觉念流动,

非真实道,尔时应当舍观修还。

还亦有二:一者修还.二者证还。

修还者:既知观从心生,若从析境,此即不会本源,应当反观观心。此观心者,从何而生?为从

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若从观心生,即已有观,今实不尔。所以者何?数随止等三法中,未有

即观故。若从不观心生,不观心为灭生,为不灭生。若不灭生,即二心并。若灭法生灭法已谢,

不能生观。若言亦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

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亡,还源之要也。是名修还相。

证还相者: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析,反本还源,是名证还。

行者当知,若离境智,欲归无境智,不离境智缚,以随二边故。尔时当舍还门安心净道。

净亦有二:一者修净.二者证净。

修净者: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净;息分别垢是名修

净;息取我垢是名修净。举要言之,若能心如本净,是名修净。亦不得能修所修及净不净,是名

修净。

证净者:如是修时,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恃。证净有二:一

者相似证,五方便相似无漏道慧发;二者真实证,苦法忍乃至第九无碍道等真无漏慧发也。三界

垢尽,故名证净。

复次观众生空故名为观,观实法空故名为还,观平等空故名为净。复次空三昧相应故名为观,无相三昧相应故名为还,无作三昧相应故名为净。复次一切外观名为观,一切内观名为还,一切非内非外观名为净。故先尼梵志言:非内观故得是智慧,非外观故得是智慧,非内外观故得是智慧,亦不无观故得是智慧也

次释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夫行者欲得深禅定智慧,乃至实相涅槃,初学安心,必须善巧。云何善巧?当于六妙门法,悉知悉觉,调伏其心,随心所便,可以常用。所以者何?若心不便修治即无益。

是故初坐时,当识调心学数,次当学随,复当学止观还等。各各经数日,学已复更从数随,乃至还净,安心修习。复各经数日,如是数反,行者即应自知心所便宜。若心便数,当以数法安心,乃至净亦如是,随便而用不简次第。如是安心时,若觉身安息调,心静开明,始终安固,当专用此法,必有深利。若有妨生心散暗塞,当更随便转用余门。安即为善,可以长轨,是则略明初学善巧安心六妙门是知便宜用心大意

复次行者,心若安稳必有所证。云何为证?所谓得持身及粗住细住,欲界未到地初禅等种种诸禅定。得诸定已,若心住不进,当随定深浅,修六妙门开发。

1云何名浅定不进修六门令进?如行者初得持身法,及粗细住法,经于日月而不增进,尔时应当细心修数,数若不进复当修随,随若不进当细凝心修止,止若不进当定中观阴入界法,观若不进当还更反检心源,还若不进当寂然体净。用此六法,若偏于一法,增进之时,当即善修之。

2既入深,便过数境,数相既谢,进发随禅。于此定中,若不境进,当善修随止观还净等五法。

3定进渐深,随境已度。若发止禅,禅若不进,当善修止及观还净等四法。

4止定进渐深,观心开发。虽有止法,知从缘生无有自性,止相已谢。若观禅不进,当更善巧修观及还净等三法。

5观禅既进,进已若谢,转入深定。慧解开发,唯觉自心所有法相,知观虚诳不实亦在妄情,如梦中所见。知已不受,还反照心源。还禅经久,又不进,当复更善反观心源,及体净当寂。

6还禅既进,进已若谢,便发净禅。此禅念相观已除,言语法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是名净禅。净若不进,当善却垢心,体真寂虚,心如虚空,无所依倚。尔时净禅渐深寂,豁然明朗发真无漏证三乘道

此则略说六妙门,随便宜而用增长诸禅功德智慧,乃至入涅槃也。

复次行者,于其中间,若有内外障起,欲除却者,亦当于六门中,随取一法,一一试用却之。若得差者即为药也。治禅障及禅中魔事病患,功用六门悉得差也。上来所说,其意难见,行者若用此法门,当善思推取意,勿妄行也

次释第四对治六妙门

三乘行者,修道会真,悉是除障显理,无所造作。所以者何?二乘之人,四住惑除,名得圣果,更无别法。菩萨大士,破尘沙无明障尽故,菩提理显,亦不异修。此而推之,若能巧用六门对治,破内外障,即是修道,即是得道更无别道。

云何功用六门对治?行者应当知病识药。云何知病?所谓三障:

一者报障,即是今世不善,粗动散乱障界入也。

二者烦恼障,即三毒十使等诸烦恼也。

三者业障,即是过去现在所起障道恶业,于未受报中间,能障圣道也。

行者于坐禅中,此三障发,当善识其相,用此法门,对治除灭。

云何坐中知报障起相?云何对治等?分别觉观心,散动攀缘诸境无暂停住,故名报障起。

一者:浮动明利,攀缘诸境,心散纵横,如猿猴得树,难可制录。尔时行者应用数门,调心数息

当知即真对治也。故佛言:觉观多者,教令数息。

二者于坐禅中,或时其心亦昏亦散,昏即无记心,暗即睡眠,散即心浮越逸。尔时行者当用随门,

善调心随息,明照入出,心依息缘,无分散意,照息出入,治无记昏睡心,依于息治觉观攀缘。

三者于坐禅中,若觉身心急气粗心散流动。尔时行者当用止门,宽身放息,制心凝寂,止诸忆虑,

此为治也。

复次云何烦恼障起?云何对治?烦恼有三种:

一者于坐禅中,贪欲烦恼障起。尔时行者,当用观心门中九想,初背舍,二胜处,诸不净门,为

对治也。

二者于坐禅中,嗔恚烦恼障起。尔时行者。当用观心门中慈悲喜舍等,为对治也。

三者于坐禅中,愚痴邪见烦恼障起。尔时行者,当用还门,反照十二因缘三空道品破折心源还归

本性,此为治也。

复次云何对治障道业起?业即三种,治法亦三:

一者于坐禅中,忽然垢心昏暗,迷失境界,当知黑暗业障起。尔时行者,当用净门中念方便净应

身三十二相清净光明,为对治也。

二者于坐禅中,忽然恶念,思惟贪欲,无恶不造,当亦是过去罪业所之作也。尔时行者,当用净

门中念报佛一切种智圆净常乐功德,为对治也。

三者于坐禅中,若有种种诸恶境界相现,乃至逼迫身心,当知悉是过去今世所造恶业障发也。尔

时行者,当用净门中念法身本净不生不灭本性清净,为对治也。

此则略说六门对治断除三障之相,广说不异,十五种障也。

复次行者,于坐禅中,若发诸余禅深定智慧解脱,有种种障起,当于六门中,善巧用对治法也。粗细障法既除,真如实相自显,三明六通自发,十力四无所畏,一切诸佛菩萨功德行愿,自然现前不由造作。故经云: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

次释第五相摄六妙门。夫六妙门相摄,近论则有二种,远寻则有多途。

何等为二:一者六门自体相摄;二者巧修六门,出生胜进相摄。

云何名自体相摄?行者修六门时,于一数息中,任运自摄随止观还净等五法。所以者何?

1如行者善调心数息之时,即体是数门

2心依随息而数故,即摄随门

3息诸攀缘,制心在数故,即摄止门

4分别知心数法及息,了了分明故,即摄观门

5若心动散,攀缘五欲,悉是虚诳,心不受着,缘心还归数息故,即摄还门

6摄数息时,无有五盖及诸粗烦恼垢身心寂然,即摄净门

当知于数息中,即有六门。随止观还净等,一一皆摄六门,此则六六三十六妙门。上来虽复种种运用不同,悉有今意,若不分,行人不知。此则略说六妙门,自体相摄一中具六相也。

复次云何名巧修六妙门出生胜进相摄相

1行者于初调心数息,从一至十,心不分散,是名数门

2当数息时,静心善巧,既知息初入,中间经游至处,乃至入已还出,亦如是心悉觉知,依随不

乱,亦成就数法从一至十,是则数中成就随门

3复次行者,当数息时,细心善巧,制心缘数法及息,不令细微觉观得起,刹那异念分别不生,

是则于数中,成就止门

4复次行者,当数息时,成就息念巧慧方便,用静鉴之心,照息生灭,兼知身分刹那思想,阴入

界法如云如影,空无自性,不得人法。是时于数息中,成就息念巧慧观门

5复次行者,当数息时,非但成就观智,识前法虚假,亦复善巧觉了观照之心,无有自性虚诳不

实,离知觉想,是则于数息中,成就还门

6复次行者,当数息时,非但不得所观能观以慧方便,亦不得无能观所观,以本净法性如虚空,

不可分别故。尔时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动,是则于数息中,成就净门

以五门庄严数息,随止观还净,皆亦如是,今不别说。此则六六三十六,亦名三十六妙门,行者若能如是善巧修习六妙门者,当知必得种种诸深禅定智慧,入三乘涅槃也

六妙法门 南怀瑾修到什么层次

次释第六通别六妙门

所以言通别六门者,凡夫外道二乘菩萨通观数息一法,而解慧不同,是故证涅槃殊别,随止观还净亦复如是。所以者何?

`凡夫钝根行者,当数息时唯知从一至十,令心安定,欲望此入禅,受诸快乐,是名于数息中而起魔业,以贪生死故。

`复次如诸利根外道,见心猛盛,见因缘故,当数息时非但调心数息,从一至十,欲求禅定,亦能分别现在有息无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过去息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未来息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现在息有常耶无常耶.亦常亦无常耶.非常非无常耶,及心亦尔。随心所见,计以为实,谓他所说,悉为忘语。是人不了息相,随妄见生分别,即是数息戏论。四边火烧,生烦恼处,长夜贪着邪见,造诸邪行,断灭善根,不曾无生,心行理外,故名外道。如是二人钝利虽殊,三界生死轮回无别。

`复次云何名为声闻数息相?行者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故,修数息以调其心。尔时于数息中,不离四谛正观。云何于数息中观四真谛

1 行者知息依身.身依心,三事和合,名阴界入。阴界入者即是也。

2 若人贪着阴界入法,乃至随逐见心,分别阴界入法,即名为

3若能达息真性,即能知苦无生,不起四受。四行不生,即钝使利使,诸烦恼结,寂然不起,故名

4 知苦正慧,能通理无壅,故名为

若能如是数息,通达四谛,当知是人必定得声闻道,毕故不造新。

`复次云何于数息中入缘觉道?行者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当数息时,即知数息之念即是有支,有缘取.取缘爱.爱缘受.受缘触.触缘六入.六入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行.行缘无明。复观此息念之有,名善有为业。有善因缘,必定能感未来世人天受。受因缘故,必有老死忧悲苦恼。三世因缘,生死无际,轮转不息,本无有生,亦无有死,不善思惟心行所造。若知无明体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生。无所有故,假名无明,无明尚尔,亦不可得。当知行等诸因缘法,皆无根本。既无行等因缘,岂有今之数息之实。尔时行者,深知数息属因缘空无自性,不受不着,不念不分别,心如虚空,寂然不动,豁然无漏心生成缘觉道。

`复次云何名为菩萨数息相?行者为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故修数息,欲因此法门入一切种智。所以者何?如经中说阿那般那,三世诸佛入道之初门。是故新发心菩萨,欲求佛道应先调心数息。当数息时,知息非息犹如幻化。是故息非是生死,亦非是涅槃。尔时于数息中,不得生死可断,不得涅槃可入,是故不住生死。既无二十五有系缚,不证涅槃,则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以平等大慧,即无取舍心,入息中道,名见佛性,得无生忍,住大涅槃常乐我净。故经云,譬如大水能突荡一切,唯除杨柳,以其软故。生死大水,亦复如是,能漂没一切凡夫之人,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心柔软故,是名大乘行者于数息中入菩萨位。此则略说数息妙门凡圣大小乘通别之相,数息虽通,须解殊别之相。当知数息虽同共修,随其果报差降。余随止观还净一一妙门,凡圣大小乘通别,亦复如是

次释第七旋转六妙门

上来所说六妙门,悉是共行,与凡夫二乘共故。今此旋转六妙门者,唯独菩萨所行,不与声闻缘觉共,况诸凡夫。所以者何?前第六通别妙门观中说,名从假入空观,得慧眼一切智。慧眼一切智,是二乘菩萨共法。今明从空出假旋转六妙门,即是法眼道种智。法眼道种智,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云何菩萨于数息道中,修从空出假观,起旋转出一切诸行功德相?

一`所谓菩萨行者,当数息时,当发大誓愿怜愍众生,虽知众生毕竟空,而欲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尽未来际。作是愿已,即当了所数息不生不灭,其性空寂,即息是空,非息灭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离空无息,离息无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息空故非真非假,非世间非出世间。求息不得息与非息,而亦成就息念。其所成就息念,如梦如幻,如响如化。虽无实事可得,而亦分别幻化所作事。菩萨了息,亦复如是。虽无息性可得,而亦成就息念,从一至十,了了分明。

二`深心分别如幻息相,以有无性如幻息故,即有无性世间.出世间法。所以者何?

1无明颠倒,不知息性空故,妄计有息,即生人法执着爱见诸行,故名世间。

2因有息故,即有阴界入等世间苦乐之果。

3当知息虽空,亦能成办一切世间善恶因果,二十五有诸生死事。

复次息相空中虽无出世间相,而非不因息分别出世间法。所以者何?

1不知息相空故,即无明不了,造世间业。知息空无所有故,即无无明妄执一切诸结烦恼,无所从

生,是名出世间因

2因灭故,得离后世世间二十五有等果,名出世间果

能出世间颠倒因果法故,是名出世间法。于出世间真正法中,亦有因果。

1因者知息空,正智慧为出世间因

2妄计息中人我,无明颠倒,及苦果灭故,名为出世间果

故知菩萨观息非息,虽不得世间出世间,亦能分别世间及出世间。

三`复次菩萨观息性空时不得四谛,而亦通达四谛。所以者何?如上所说世间果者,即是苦谛。世间因者,即是集谛。出世间果者,即是灭谛。出世间因者,即是道谛。故观于息想,不见四谛,而能了了分别四谛,为声闻众生,广演分别。

四`复次菩萨了息空中,不见十二因缘,而亦通达十二因缘。所以者何?过去息性空无所有,妄见有息,而生种种颠倒分别,起诸烦恼,故名无明。无明因缘,则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等,轮转不息,皆由不了息如虚空无所有故。若知息空寂,即破无明,无明灭故,则十二因缘皆灭。菩萨如是了息非息,虽不得十二因缘,亦能了了,通达十二因缘,为求缘觉乘人,广演分别。

五`复次菩萨了息无性,尔时尚不见有息,何况于息道中,见有六蔽及六度法。虽于息性中不见六蔽及六度法,而亦了了通达六蔽六度。所以者何?

1行者当数息时,即自了知。若于非息之中而见息者,是必定成就悭贪蔽法。

2有四种:一者悭惜财物,见息中有我,为我生悭故。

二者悭身,于息中起身见故。

三者悭命,于息中不了计有命故。

四者悭法,于息中不了,即起见执法心生故。

行者为破坏如是悭蔽恶法故,修四种檀波罗密。

一者知息空非我,离息亦无我,既不得我,聚诸财物,何所资给。尔时悭财之心即便自息,舍诸珍宝,如弃涕唾。当知了达息性,即是财施檀波罗蜜

复次菩萨,知无身性,息等诸法,不名为身,离息等法,亦无别身。尔时知身非身,即破悭身之执。既不悭于身,即能以身为奴仆给使,如法施与前人。当知了知息非息,即能具足成就舍身檀波罗蜜

复次行者,若能了息性空,不见即息是命,离息有命。既不得命,破悭命心。尔时即能舍命,给施众生,心无惊畏。当知了达息空,即能具足舍命檀波罗蜜

复次行者,若达息空,即不见阴入界等诸法,亦不见世间出世间种种法相。为破众生种种横计,迷执诸法轮回六趣,故有所说,而实无说无示,以听者无闻无得故。是时虽行法施,不执法施。无恩于彼,而利一切,譬如大地虚空日月利益世间,而无心于物不求恩报。菩萨达息性空,行平等法施檀波罗蜜,利益众生亦复如是。

当知菩萨知息性空,不得悭度而能了了分别悭度。以不可得故,知息性空,具足尸罗羼提毗梨耶禅那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

是中应一一广旋转诸波罗蜜相,为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开示分别。是即略说于数息门中,修旋转陀罗尼菩萨所行无碍方便。菩萨若入是门,直说数息调心,穷劫不尽,况复于随止观还净等种种诸禅.智慧神通.四辩力无所畏.诸地行愿.一切种智.无尽一切功德,旋转分别而可尽乎?

次释第八观心六妙门

观心六妙门者,此为大根性行人善识法恶,不由次第悬照诸法之源。何等为诸法之源?所谓众生心也。一切万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观心性不可得心源,即知万法皆无根本。约此观心说六妙门,非如前也。所以者何?

1如行者初学观心时,知一切世间出世间诸数量法,皆悉从心出,离心之外更无一法。是则数一切法,皆悉约心故数。当知心者即是数门

2复次行者当观心时,知一切数量之法悉随心王。若无心王,即无心数。心王动故,心数亦动,譬如百官臣民悉皆随顺大王,一切诸数量法依随心王亦复如是。如是观时,即知心是随门

3复次行者当观心时,知心性常寂,即诸法亦寂,寂故不念,不念故即不动,不动故名止也,当知心者即是止门

4复次行者当观心时,觉了心性犹如虚空,无名无相一切语言道断。开无明藏,见真实性,于一切诸法得无著慧,当知心者即是观门

5复次行者当观心时,既不得所观之心,亦不得能观之智。尔时心如虚空无所依倚,以无著妙慧,虽不见诸法,而还通达一切诸法,分别显示入诸法界无所缺减普现色身.垂形九道.入变通藏.集诸善根.回向菩提.庄严佛道,当知心者即是还门

6复次行者当观心时,虽不得心及诸法,而能了了分别一切诸法。虽分别一切法,不着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以自性清净,从本以来不为无明惑倒之所染故。故经云:心不染烦恼,烦恼不染心。行者通达自性清净心故,入于垢法,不为垢法所染,故名为净,当知心者即是净门

如是六门,不由次第,直观心性即便具足也

次释第九圆观六妙门

一`夫圆观者,岂得如上所说,但观心源,具足六妙门,观余诸法不得尔乎。

二`今行者观一心见一切心及一切法,观一法见一切法及一切心,观菩提见一切烦恼生死,观烦恼生死见一切菩提涅槃,观一佛见一切众生及诸佛,观一众生见一切佛及一切众生。一切皆如影现,非内非外,不一不异。十方不可思议,本性自尔无能作者。非但于一心中,分别一切十方法界凡圣色心诸法数量,亦能于一微尘中,通达一切十方世界诸佛凡圣色心数量法门,是即略说圆观数门。随止观还净等,一一皆亦如是。

三`是数微妙不可思议非口所宣,非心所测,尚非诸小菩萨及一乘境界,况诸凡夫。

1若有利根大士闻如是妙法,能信解受持,正念思惟,专精修习。

2当知是人行佛行处,住佛住处,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即于此身,必定当得六根清净,开佛知见,普现色身,成等正觉。故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次释第十证相六妙门

前九种六妙门,皆修因之相,义兼证,说不具足,今当更分别六妙门证相。

六门有四种:一者次第证。二者互证。三者旋转证。四者圆顿证。

云何次第证?如上第一历别对诸禅门,及次第相生六妙门中,已略说次第证相,细寻自知,今不别说。

第二互证:此约第三随便宜.第四对治.第五相摄.第六通观,四种妙门中论证相。所以者何?此四种妙门修行方便,无定次第,故证亦复回互不定。

1如行者当数息时,发十六触等诸暗证.隐没.无记.有垢等法,此禅即是数息证相之体,而今不定。

2或有行者于数息中,见身毛孔虚疏,彻见三十六物,当知于数息中证于随门

3复有行者于数息中,证空静定,以觉身心寂然无所缘念。入此定时,虽复浅深有殊而皆是空寂

之相,当知于数息中证止门禅定也。

4复次行者当数息时,内外死尸,不净膖胀烂坏,及白骨光明等,定心安隐,当知于数息中证观

禅也。

5复次行者当数息时,发空无相智慧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等巧慧方便,思觉心起,破析诸法,

反本还源,当知于数息中证还门禅也。

6复次行者或于数息之时,身心寂然,不得诸法,妄垢不生,分别不起,心想寂然,明识法相,

无所依倚,当知于数息中证净门禅也。

此则略说于数息中,互发六门禅相。前后不定,未必悉如今说。余随止观还净,一一互证诸禅相亦如是,所以有此互证诸禅者。意有二种:

一者修诸禅时互修故,发亦随互,意如前四种修六妙门相。

二者宿世业缘善根发,是故互发不定,义如坐禅内方便验善恶根性中广说。

第三云何名证旋转六妙门相

1此约依第七旋转修故发。

2所谓证相者,即有二种:一者证旋转解.二者证旋转行。

云何名为证旋转解发相?

行者于数息中,巧慧旋转修习故,尔时或证深禅定,或说浅定,于此等定中豁然心慧开发,旋转觉识,解真无碍,不由心念,任运旋转,觉识法门。

旋转有二种:一者总相旋转解.二者别相。

总相复有二种:一者解真总相.二者解俗总相。

别相复有二种:一者解真别相.二者解俗别相。于一总相法,旋转解一切法,别相亦尔。

云何名为证旋转行相?行者如所解,心不违言,心口相应,法门现前,心行坚固,任运增长,不由念力,诸善功德自生,诸恶自息。总相别相皆如上说,但有相应之异。入诸法门境界显现之殊故,今则略出证旋转行。如一数门,具二种证旋转故,余随止观还净亦如是。略说不具足者,自善思惟,取意广对诸法门也。证旋转六妙门者,即是得旋陀罗尼门也。是名无碍辩才巧慧方便遮诸恶令不得起,持诸功德令不漏失,任是法门,必定不久入菩萨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第四云何名为圆证六妙门?行者因第八观心,第九圆观,二种六妙门为方便,是观成时即便发圆证也。

有二种: 一者解证无碍巧慧不由心念,自然圆证识法界故名解证。

二者会证妙慧朗然开发,明照法界通达无碍也。

证相有二种:一者相似证相,如法华经中明六根清净相。

二者真实证相,如华严经中明初发心圆满功德智慧相也。

云何名相似圆证为六妙门?

1如法华经说眼根清净中,能一时数十方凡圣色心等法数量,故名数门

2一切色法随顺于眼根,眼不违色法,共相随顺,故名随门

3如是见时,眼根识寂然不动,故名止门

4不以二相见诸佛国,通达无碍善巧分别,照了法性,故名观门

5还于眼根境界中,通达耳鼻舌身意等诸根境界,悉明了无碍,不一不异相故,故名还门

复次见己眼根境界,还于十方凡圣眼界中现,故亦名为还门

6虽了了通达见如是事,而不起妄想分别,知本性常净无可染法,不住不着.不起法爱,故名净门

此则略说于眼根清净中,证相似六妙门相,余五根亦如是,广说如法华经明也。

云何名真实圆证六妙门?有二种:一者别对.二通对。

别对者:十住为数门.十行为随门.十回向为止门.十地所观门.等觉为还门.妙觉为净门。

通对者,有三种证:一者初证.二者中证.三者究竟证。

初证者,有菩萨入阿字门,亦名初发心住,得真无生法忍慧。

1尔时能于一念心中,数不可说微尘世界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心行,及数无量法门,故名数门

2能一念心中随顺法界所有事业,故名随门

3能一念心中入百千三昧及一切三昧,虚妄及习俱止息,故名为止门

4能一念心中觉了一切法相,具足种种观智慧,故名观门

5能一念心中通达诸法了了分明,神通转变调伏众生反本还源,故名还门

6能一念心中成就如上所说事,而心无染着,不为诸法之所染污故,亦能净佛国土,令众生入三

乘净道,故名净门

初心菩萨入是法门,如经所说,亦名为佛也,已得般若正慧,闻如来藏,显真法身,具首楞严,明见佛性,住大涅槃,入法华三昧不思议一实境界也。广说如华严经中所明。是为初地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

中证者。余九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地,皆名中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

云何名究竟圆证六妙门?后心菩萨入茶字门,得一念相应慧,妙觉现前,穷照法界,于六种法门究竟通达,功用普备无所缺减,即是究竟圆满六妙门也。分别数随止观还净诸法门证相,意不异前,但有圆极之殊。故璎珞经云: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法华经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约修行教道,作如是说。以理而为论,法界圆通,诸佛菩萨所证法门,始终不二。故大品经言:初阿后茶其意无别。涅槃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华严经言:从初地悉具一切诸地功德。法华经言:如是本末究竟等。

法门寺佛学院果定整理

2010.1.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860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共和論壇 南怀瑾缘何仅答一句:“李登辉没有儿子”?

原文地址:【共和論壇】南怀瑾缘何仅答一句:“李登辉没有儿子”?作者:自由作家古敏1988年,蒋经国派亲信询问南怀瑾,问其哪些国民党要员可以接任副总统?先提的几位都被南怀瑾都否决了,当问到李登辉时,他只回答了一句:“李登辉没儿子。”读中外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心风得自在” 呼吸念佛法门 南怀瑾

念头、思想和气是同类的东西。拿佛家来讲,我们这个身体四大皆空——实际上这个肉体生命,是地水火风空五大,属于身体上的物理性质。骨头等等以及肉这一类属于地大,所谓固体的,水大是液体,火大是热能,风大就是身体流动的这个气。还有一个是空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南怀瑾修到什么层次

修定与参禅法要佛说戒定慧,为三无漏学。即定言定,实为戒慧二法之中心,且亦为全部佛法修证实验之基础;盖由定而使戒体庄严,慧发通明,八万四千方便法门,皆乘定力而入菩提果海,各宗修法,皆定所摄。唯定并非专指跏趺坐(俗称打坐)而言,坐与行住卧等

南无阿弥陀佛的正确读音--南怀瑾先生开示 南怀瑾开示

[转载]南无阿弥陀佛的正确读音--南怀瑾先生开示   (2012-06-09 18:50:27) 转载▼标签: 转载分类: 南怀瑾老师原文地址:南无阿弥陀佛的正确读音--南怀瑾先生开示作者:淤泥生红莲我们一千多年来,所流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到了近代几百年来,

声明:《六妙法门 南怀瑾修到什么层次》为网友风的尽头若有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