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林编《水浒钩沉·故地篇》之
无为军
● 丁永林
水浒研究者对《水浒传》的字数统计显示,书中写了四十六座山岭,二十二座林子,九十多个市镇州县和二十多个乡村、地主庄园,为水浒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辽阔的空间。其中,“无为军”就是大家难以忘怀的地方之一,梁山好汉大聚义时坐第一把交椅的宋江的上梁山,就与“无为军”大有关系。
在水浒中,“无为军”是黄文炳的家乡:
且说这江州对岸,另有个城子,唤做无为军,却是个野去处。城中有个在闲通判,姓黄,双名文炳。这人虽读经书,却是阿谀谄佞之徒,心地匾窄,只要嫉贤妒能,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水浒全传》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这是“无为军”在水浒中的第一次出现,位置在 “江州对岸”,也就是“是个野去处”。
以后的故事主要围绕宋江展开。宋江在江州浔阳楼吟的反诗,被黄文炳发现并加以“曲解”,告密与任江州知府的当朝太师蔡京第九个儿子蔡德章,将宋江打入死牢,为了慎重,蔡德章命戴宗传信向父亲请求处理意见。而戴宗带回来的蔡京亲笔信却是从梁山泊拟就的贾信,虽说瞒过了蔡德章的眼睛,却又被黄文炳识破,戴宗因之也被下了死牢。为救宋江和戴宗,晁盖带领梁山好汉远距离奔来江州,在江州好汉的配合下劫法场救出宋江、戴宗,二十九位好汉入白龙庙聚义。为消这口无穷之恨,宋江提议乘机去打了无为军,杀黄文炳。此过程中,书中连带透露出了“无为军”是一个不小的城池,在城里黄文炳家隔壁放火引出其家人时,有对那场“火”的描写:
却说江州城里望见无为军火起,蒸天价红,满城中讲动,只得报知本府。这黄文炳正在(江州)府里议事,听得报说了,慌忙来禀知府道:“敝乡失火,急欲回家看觑。”蔡九知府听得,忙叫开城门,差一只官船相送。黄文炳谢了知府,随即出来,带了从人,慌速下船,摇开江面,望无为军来。看见火势猛烈,映得江面上都红……(《水浒全传》第四十一“宋江智取无为军,张顺活捉黄文炳)
看这段文字描写,无为军着火能“映的江面上都红”了,证实了无为军在江州对岸长江岸边。
水浒中出现的地名多数是当时的真实地名,然而,史料中却无对这个与江州城隔江相望的“无为军”城池记载的片言只字,至今也未发现相应遗址遗迹,为读者留下遗憾。
不过,在宋代的确有个叫“无为军”的城池,位置在今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无城镇,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与芜湖市、铜陵市隔江相望,距九江甚远。但清人程穆蘅在他的《水浒注略》中对“无为军”注释中指此。
《辞海》有“军”条,说是宋地方行政区划名,有两种,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但《辞海》无“无为军”辞条。
何心先生《水浒研究》中解释说,北宋时无为军属淮南西路,领无为、巢、庐江三县,故治在今安徽省无为县。
关于地处今安徽省的“无为军”,其建制沿革已很清楚,这里理顺一下。
无为军,置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从庐州析出,地处江淮地区南部,治巢县城口镇(今安徽无为无城镇),领巢县、庐江二县,属淮南道;至道3年(公元997年),改属淮南路。熙宁5年(公元1072年),淮南路分成东路、西路后,无为军属淮南西路,和庐州、和州等地被称为淮西地区。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北宋灭亡。两年后,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七月,金四太子兀术率兵由归德南下侵宋,过了淮河,先占领庐州,十一月月占领无为军、和州,不久金退兵,复属南宋。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改听沿江制置使节制,虽然大部分时间属南宋统治区,但无为军多次受到金兵侵扰和短期军事占领,是实实在在的战乱区。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无为军为无为路。领无为、庐江二县,属江淮行省淮西道。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降无为路为州,罢巢州为县,无为州辖巢、无为、庐江三县。明代沿袭元制。
清代沿袭明制,无为州治今安徽无为无城镇,仍属南直隶庐州府。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无为州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庐州府。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无为州,改设无为县。
今人吴越改写的《水浒少年版》对“无为军”也有注释:
“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划之一。宋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后又增加三路,共十八路,相当于现在的省。路下面,又分府、州、军、监。不过“无为军”这个地名在各种类书中都查不到,很可能是《水浒传》作者杜撰的。
哈,水浒中的“无为军”,也许是水浒作者的“春秋”笔 法吧。